杨猛贤;欧阳俊;左继茂;李金周
目的观察克百威的灭螺效果.方法室内浸杀:烧杯8个,每个放30只螺,分别加入克百威溶液6.4、3.2、1.6、0.8、0.4、0.2、0.1 mg/L,25℃,3 d观察效果.室内喷洒:用15对培养皿,内放入1 cm厚的潮湿泥土,每皿60只螺,分别喷洒克百威、氯硝柳胺2 g/m2和4 g/m2,3、7、15 d观察效果.现场:选择有螺江滩8块,每块2 m2,分别喷洒克百威、氯硝柳胺2 g/m2和4 g/m2,撒克百威颗粒剂2 g/m2和4 g/m2,7、15、30 d观察结果.结果克百威室内浸杀,6.4 mg/L钉螺死亡率为100%,LD50为0.513 0 mg/L.室内喷洒,克百威2 g/m2和4 g/m2,15 d钉螺死亡率均为100%.现场喷洒,克百威4 g/m2,15 d和30 d钉螺死亡率均为90%以上,克百威颗粒剂4 g/m2,30 d钉螺死亡率为100%.结论克百威杀灭钉螺的效果良好.
作者:杨佩才;徐国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验证硼镁石粉杀灭山区钉螺的效果及其对鱼类的毒性.方法喷洒杀螺试验:硼镁石粉80、200 g/m2、氯硝柳胺2 g/m2组和清水对照组进行比较.鱼毒试验:硼镁石粉1 000 mg/L、氯硝柳胺2 mg/L组和清水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喷洒杀螺试验:硼镁石粉80、200 g/m2组施药后30 d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明显下降,与清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氯硝柳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硼镁石粉80、200 g/m2组与氯硝柳胺组钉螺死亡率分别达到95.37%、93.66%和96.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硼镁石粉80、200 g/m2组与氯硝柳胺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硼镁石粉具有较好的杀螺效果,但不及氯硝柳胺.鱼毒试验:硼镁石粉1 000 mg/L大剂量环境下,未见鱼死亡,初步提示该药对鱼类低毒.结论硼镁石粉适合山区和水产养殖区灭螺.
作者:朱明东;闻礼永;陈军虎;张剑锋;韩成星;李土荣;郑伟;严德华;高璐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南涧县乐秋村于1995年及2002年2次列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抽样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猛贤;欧阳俊;左继茂;李金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ITS2区段的基因特征.方法采用特异性ITS2引物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江苏实验株以及从湖北省和越南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PCR扩增、克隆并对ITS2区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嗜人按蚊实验株的ITS2区段序列有452 bp,与嗜人按蚊现场株的ITS2区段序列相同,中华按蚊实验株的ITS2区段序列有472bp,与中华按蚊现场株的ITS2区段序列也相同;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ITS2区段基因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并存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结论可依据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ITS 2基因序列内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不同的基因特征,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基因鉴别技术.
作者:高琪;R.D.Cooper;周华云;黄光全;李菊林;沈宝祥;Qin Cheng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金湖县于1979年达到血吸虫病基本消灭标准,1997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现将1998-2002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长太;孙道宽;李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3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且尚未被人类认识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向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袭来.
作者:洪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感染性钉螺在现场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积温.方法采集安徽省贵池江滩现场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以钉螺:毛蚴(无锡地理株)1:20的比例进行人工感染,将逸蚴获得的感染性钉螺放到现场自然环境中饲养,定期观察感染性钉螺的生存情况,连续记录现场温度,根据变温动物生长积温的计算公式(Q=∑Tn),计算感染性钉螺自放入现场到死亡所需的环境积温.结果人工培养的感染性钉螺在自然环境平均温度在19.8℃(4.4-31.5℃)的条件下,短生存积温为75.30日度,长生存积温为2 771.20日度,平均生存积温为(1 045.26±542.81)日度,64%的感染性钉螺在现场环境中的生存积温在1 011.90日度以上.结论感染性钉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起始积温较低,但大多数感染性钉螺的生存积温在1 000日度以上.
作者:孙乐平;周晓农;洪青标;黄轶昕;杨国静;吴锋;奚伟萍;姜玉骥;杨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根据我国的实际,对灭螺药物的要求是:在低浓度时有较高的杀螺力,对人、畜、鱼、农作物等非靶生物低毒,药物进入食物链不产生副作用,药物稳定至少18个月,能直接溶解于水,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作者:陶海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郊河道钉螺分布特征、消长规律、扩散途径及其生态因素,为制定查灭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7-2002年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上海市金山、松江区23条河道进行查螺及钉螺生态环境和水文调查.结果调查的23条河道中有11条发现47个螺点,全部分布在河滩,有螺框在水线下0.5 m、水线附近、水线上0.5 m处,比例为l:4.31:0.92.有螺滩漂浮物发现有钉螺吸附.钉螺扩散试验表明,漂浮物可作长距离和跨河转移,滩地是主要停靠点.钉螺河道扩散转移佳时机在汛期高潮位,河滩芦苇湿地对水流有阻隔作用,干、湿相交,易于钉螺孳生.结论黄浦江上游主干水系河道的河滩是漂浮物停靠着落点,也可能是钉螺扩散新的孳生地.查螺应以河道滩地和大小河道交汇点周边环境为主要场所,重点在常年水位线附近.
作者:江西均;王克泰;金仿贤;何铁城;黄德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量人工感染钉螺的尾蚴收集及逸蚴得量.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日本血吸虫毛蚴人工感染钉螺,60 d后把全部感染钉螺分7份,每天逸1份,每10天对各份钉螺进行1轮逸蚴,用低速离心方法收集尾蚴,以沉淀尾蚴的重量作为尾蚴得量.结果1 900 g贵池江滩钉螺,感染后经120 d常规实验室饲养,感染率为36.00%,存活率为51.58%,经6轮40个逸蚴日的逸蚴,共收集尾蚴10.5 g,经推算逸蚴期每1 000只阳性钉螺1次逸蚴可获得尾蚴0.257 3 g.
作者:华万全;戴建荣;梁幼生;徐明;许永良;姜元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化学杀螺剂价格较昂贵,多有毒性,可污染环境,而且螺蛳可能会对有限的几种化学杀螺剂产生耐药性.研究药用植物可为合成新型杀螺药提供线索,是探索有效杀螺药的多样化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杀螺药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蛇床子中具有显著杀螺活性的化学成分及其杀螺效果.方法采用渗漉法以50%乙醇为溶媒提取生药蛇床子,经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得到其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并将其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作浸杀钉螺试验,观察钉螺死亡率.结果经过其熔点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所得到的2个化合物分别为蛇床子素和佛手柑内酯,均为香豆素类化合物.杀螺试验表明这2个化合物均显示了较强的杀灭钉螺的活性.结论证实了蛇床子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为杀螺的活性成分.
作者:张新勇;张勇耀;徐国余;杨佩才;胡鸿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氯硝柳胺悬浮剂将固体原药粒子分散在水相中形成高分散悬浮体系,从而可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适用于现场灭螺[1].为推广该新剂的现场应用,于2003年5月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山区3个有螺环境采用喷洒法进行现场灭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尤明方;戴建荣;韩松;顾建国;朱振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解决太湖芦滩灭螺与水产养殖、水质保护的矛盾.方法在现场采用生石灰撒粉法,剂量为6kg/m2,并作空白对照.结果撒粉后7、15、30 d和60 d土表钉螺死亡率均达到100%,土层钉螺死亡率达到99.06%-100%.结论生石灰撒粉法灭螺效果较好,对水产养殖及水质无不良影响.
作者:李乃洪;许雪明;朱伟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内容及方法1.1人群查病2000-2001年,每年11月份以5-65岁人群为监测对象,采用加藤氏法粪检查病,1送3检,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新发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和急性血吸虫病人(急感)建个案卡.
作者:翟敏玲;陶波;左小星;刘建平;万根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各种血吸虫均有其特定的螺蛳宿主,消灭了螺蛳宿主,备吸虫病将不能传播和流行,因此以消灭螺蛳宿主的方法来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一直是许多血吸虫病流行的国家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策略和措施,并曾被WHO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决定为在全球血吸虫病流行国家以杀螺来控制血吸虫病的策略.
作者:何昌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初步探讨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的免疫反应性.方法应用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免疫粗球蛋白(Pw-Ig)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对筛选到的抗原模拟表位用ELISA检测其免疫反应性,并与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PwA)进行比较.结果获得的6个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即P5、P6、P7、P8、P13、P16)特异性和敏感性与PwA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中P5、P6和P7交叉反应性明显较PwA低(X2=4.630,P<0.05),其余则与Pw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对卫氏并殖吸虫病的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代替天然抗原用于卫氏并殖吸虫病的诊断.
作者:时红波;姜昌富;李天群;潘红;魏兰英;朱晓华;雷家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湖南省湘阴县青潭乡位于南洞庭湖的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岛上,1998年特大洪水后,部分居民迁移靠山建镇,现有居民1 230人,主要从事养殖、捕捞及运输业.建镇后,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家庭建无害化厕所,对中、小学生与居民进行血防健康教育.
作者:刘艳阳;蔡海英;陈佳榜;胡跃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肝基质、鼠尾胶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筛选适合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的基质.方法将虫龄28 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预先铺敷有肝基质和鼠尾胶的小盖玻片上常规培养,未铺敷基质者作对照.运用酶细胞化学方法,分别于培养5、14、21、35 d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进行AKP和ACP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图像分析仪测定其含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铺敷的基质不同,培养细胞的AKP和ACP活性不同.AKP、ACP着色深浅均按对照组、鼠尾胶组、肝基质组依次加深.定量分析显示,培养1 4 d内,肝基质组与鼠尾胶组细胞AK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基质组P<0.01;鼠尾胶组P<0.05);两基质组培养细胞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培养21 d后,肝基质组细胞AKP活性分别高于鼠尾胶组和对照组(P<0.01);后两者培养细胞之间的AKP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5 d细胞的ACP活性,肝基质组与鼠尾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基质组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养14 d后,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肝基质组培养细胞ACP活性强,鼠尾胶组次之,对照组弱.结论肝基质较为适合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的存活与生长.
作者:易同寅;董惠芬;蒋明森;钟沁萍;张兆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1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 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 875条和14 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 d和27.7 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 d和45.5 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作者:梁幼生;戴建荣;朱荫昌;李洪军;徐明;司进;许永良;杭盘宇;G.C.Coles;M.J.Doenhoff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