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湖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5年巩固监测

刘长太;孙道宽;李倩

关键词:金湖, 血吸虫病, 传播阻断, 监测结果, 标准, 报告
摘要:金湖县于1979年达到血吸虫病基本消灭标准,1997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现将1998-2002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上海市郊区河道钉螺分布及其生态环境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郊河道钉螺分布特征、消长规律、扩散途径及其生态因素,为制定查灭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7-2002年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上海市金山、松江区23条河道进行查螺及钉螺生态环境和水文调查.结果调查的23条河道中有11条发现47个螺点,全部分布在河滩,有螺框在水线下0.5 m、水线附近、水线上0.5 m处,比例为l:4.31:0.92.有螺滩漂浮物发现有钉螺吸附.钉螺扩散试验表明,漂浮物可作长距离和跨河转移,滩地是主要停靠点.钉螺河道扩散转移佳时机在汛期高潮位,河滩芦苇湿地对水流有阻隔作用,干、湿相交,易于钉螺孳生.结论黄浦江上游主干水系河道的河滩是漂浮物停靠着落点,也可能是钉螺扩散新的孳生地.查螺应以河道滩地和大小河道交汇点周边环境为主要场所,重点在常年水位线附近.

    作者:江西均;王克泰;金仿贤;何铁城;黄德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是否能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方法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A组)和单用青蒿琥酯(B组)间断刺激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在接触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用Rei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同时观察每次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时间.结果A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5 d青蒿琥酯/萘酚喹的ID5o分别为2.42/37.81、1.70/26.73 hmol/L.B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8、129 d青蒿琥酯的ID5o分别为9.60、30.61 nmol/L和85.10 nmol/L.A组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第1、2次恢复正常生长时间分别为24、37 d,第3次接触药物后连续观察90 d,疟原虫未能恢复正常生长.B组疟原虫平均恢复正常生长时间为16.7 d.结论可用体外问断药物刺激培育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能有效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

    作者:杨恒林;高白荷;杨品芳;李春富;李兴亮;张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人工感染钉螺尾蚴得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量人工感染钉螺的尾蚴收集及逸蚴得量.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日本血吸虫毛蚴人工感染钉螺,60 d后把全部感染钉螺分7份,每天逸1份,每10天对各份钉螺进行1轮逸蚴,用低速离心方法收集尾蚴,以沉淀尾蚴的重量作为尾蚴得量.结果1 900 g贵池江滩钉螺,感染后经120 d常规实验室饲养,感染率为36.00%,存活率为51.58%,经6轮40个逸蚴日的逸蚴,共收集尾蚴10.5 g,经推算逸蚴期每1 000只阳性钉螺1次逸蚴可获得尾蚴0.257 3 g.

    作者:华万全;戴建荣;梁幼生;徐明;许永良;姜元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青潭乡移民建镇3年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

    湖南省湘阴县青潭乡位于南洞庭湖的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岛上,1998年特大洪水后,部分居民迁移靠山建镇,现有居民1 230人,主要从事养殖、捕捞及运输业.建镇后,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家庭建无害化厕所,对中、小学生与居民进行血防健康教育.

    作者:刘艳阳;蔡海英;陈佳榜;胡跃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pG DNA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近年研究发现,细菌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DNA)和合成的含CpG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CpG 0DN)具有强烈的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作用,其共同特征为都含有一些具有免疫学活性的短核苷酸序列.

    作者:张正姬;夏超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和免疫反应性分析

    目的初步探讨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的免疫反应性.方法应用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免疫粗球蛋白(Pw-Ig)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对筛选到的抗原模拟表位用ELISA检测其免疫反应性,并与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PwA)进行比较.结果获得的6个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即P5、P6、P7、P8、P13、P16)特异性和敏感性与PwA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中P5、P6和P7交叉反应性明显较PwA低(X2=4.630,P<0.05),其余则与Pw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对卫氏并殖吸虫病的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代替天然抗原用于卫氏并殖吸虫病的诊断.

    作者:时红波;姜昌富;李天群;潘红;魏兰英;朱晓华;雷家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钉螺无害化理论与实践

    各种血吸虫均有其特定的螺蛳宿主,消灭了螺蛳宿主,备吸虫病将不能传播和流行,因此以消灭螺蛳宿主的方法来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一直是许多血吸虫病流行的国家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策略和措施,并曾被WHO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决定为在全球血吸虫病流行国家以杀螺来控制血吸虫病的策略.

    作者:何昌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金湖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5年巩固监测

    金湖县于1979年达到血吸虫病基本消灭标准,1997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现将1998-2002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长太;孙道宽;李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武进市肠道线虫病控制措施和效果

    目的控制肠道线虫感染,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方法从1994-2000年对2周岁以上人群集体化疗服药,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改水改厕综合性防治措施.用Kato-Katz法监测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变化,用KAP表问卷调查居民肠道线虫病防治知识和卫生行为,调查改水改厕情况并进行防治前后比较.结果7年中,武进市120万总人口中集体化疗服药261.1万人次,抽查居民肠道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20.4%提高到95.0%,行为正确率从18.6%提高88.0%,自来水受益率为73.49%,卫生厕所普及率58.73%,居民肠道线虫感染率从防治前1989年的41.31%降至2000年的1.79%.结论综合性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肠道线虫病,集体化疗起主导作用.

    作者:郑耀群;陈旦纠;徐芹兰;高佳方;孙凤华;曹汉钧;钱益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硼镁石粉杀灭钉螺的现场试验研究

    目的验证硼镁石粉杀灭山区钉螺的效果及其对鱼类的毒性.方法喷洒杀螺试验:硼镁石粉80、200 g/m2、氯硝柳胺2 g/m2组和清水对照组进行比较.鱼毒试验:硼镁石粉1 000 mg/L、氯硝柳胺2 mg/L组和清水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喷洒杀螺试验:硼镁石粉80、200 g/m2组施药后30 d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明显下降,与清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氯硝柳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硼镁石粉80、200 g/m2组与氯硝柳胺组钉螺死亡率分别达到95.37%、93.66%和96.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硼镁石粉80、200 g/m2组与氯硝柳胺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硼镁石粉具有较好的杀螺效果,但不及氯硝柳胺.鱼毒试验:硼镁石粉1 000 mg/L大剂量环境下,未见鱼死亡,初步提示该药对鱼类低毒.结论硼镁石粉适合山区和水产养殖区灭螺.

    作者:朱明东;闻礼永;陈军虎;张剑锋;韩成星;李土荣;郑伟;严德华;高璐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血清IgG与抗原的免疫印迹分析

    目的在建立一种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比较新模型小鼠与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小鼠血清IgG识别日本血吸虫抗原的差异.方法每只BALB/c小鼠经腹部皮肤人工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一丙烯基硫脲,同时设立未用药感染对照组,至感染后第42天剖杀2组小鼠,从小鼠眼球取血制备血清,经western-blot观察血清IgG对日本血吸虫SWAP及SEA的识别差异.结果western-blot显示,2种模型小鼠血清IgG对SWAP的识别存在差异,明显的区别在于常规模型组可见1条90 kDa大小的清晰主带,而新模型组则表现为数条弱带.SEA与常规模型组小鼠血清IgG呈强阳性反应,而与新模型组小鼠血清IgG反应微弱.结论2种模型小鼠体内血吸虫诱导产生的抗体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新模型小鼠抗再感染力增强的体液免疫因素之一.

    作者:何立;蒋明森;赵琴平;蔡国斌;杨孟祥;易新元;曾宪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南涧县乐秋村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南涧县乐秋村于1995年及2002年2次列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抽样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猛贤;欧阳俊;左继茂;李金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000-2002年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目的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3年来的疫情变化态势.方法建立12个疫情监测点,按<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规定的方法,每年开展螺情及病情等纵向监测.结果全省大部分监测区螺情回升,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快速增长;耕牛感染率下降,传染源趋于多样化;居民感染率较低且相对稳定,但存在发生重大疫情的可能.结论现有控制措施的力度虽能减缓疫情的发展速度,但难以阻断疫情的发展趋势.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新的疫情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特点的更有效的防治对策.

    作者:洪青标;黄轶昕;蔡刚;孙乐平;吴锋;周云;田启安;朱荫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无锡市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特殊人群的关系.方法以饲养员、屠宰工人、肉熟制品工人、兽医、孕妇、献血员、肿瘤病人等共450人为实验组,另外选择450人为普通人群对照组(样本量、年龄、性别、居住地分别与实验组对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这些人群进行抗弓形虫抗体IgG检测.结果实验组弓形虫感染IgG阳性率为7.6%,高于对照组(4.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实验组各类人群中,饲养员、兽医、献血员、肿瘤病人的感染率高(均为12%).结论无锡市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

    作者:张立行;黄文光;袁建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1内容及方法1.1人群查病2000-2001年,每年11月份以5-65岁人群为监测对象,采用加藤氏法粪检查病,1送3检,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新发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和急性血吸虫病人(急感)建个案卡.

    作者:翟敏玲;陶波;左小星;刘建平;万根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药蛇床子提取液杀灭钉螺的活性成分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蛇床子中具有显著杀螺活性的化学成分及其杀螺效果.方法采用渗漉法以50%乙醇为溶媒提取生药蛇床子,经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得到其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并将其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作浸杀钉螺试验,观察钉螺死亡率.结果经过其熔点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所得到的2个化合物分别为蛇床子素和佛手柑内酯,均为香豆素类化合物.杀螺试验表明这2个化合物均显示了较强的杀灭钉螺的活性.结论证实了蛇床子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为杀螺的活性成分.

    作者:张新勇;张勇耀;徐国余;杨佩才;胡鸿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无锡地区猪弓形虫感染血清学调查

    弓形虫病在国内早由于恩庶(1955年)在猫、兔体内检获虫体,谢天华(1964年)在江西报道了人体病例,1977年上海农科院报道了猪的群发病例.目前已知200多种动物可受感染,在肉用畜禽中,猪、牛、羊、鸡均可感染,但多见于猪.猪感染率、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威胁,且影响人类健康.目前无锡地区尚未对猪弓形虫感染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摸清本地区猪弓形虫感染状况,我们进行了猪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中兴;范锋;周永华;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危机形成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警示

    2003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且尚未被人类认识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向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袭来.

    作者:洪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基质鼠尾胶对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AKP和ACP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基质、鼠尾胶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筛选适合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的基质.方法将虫龄28 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预先铺敷有肝基质和鼠尾胶的小盖玻片上常规培养,未铺敷基质者作对照.运用酶细胞化学方法,分别于培养5、14、21、35 d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进行AKP和ACP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图像分析仪测定其含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铺敷的基质不同,培养细胞的AKP和ACP活性不同.AKP、ACP着色深浅均按对照组、鼠尾胶组、肝基质组依次加深.定量分析显示,培养1 4 d内,肝基质组与鼠尾胶组细胞AK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基质组P<0.01;鼠尾胶组P<0.05);两基质组培养细胞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培养21 d后,肝基质组细胞AKP活性分别高于鼠尾胶组和对照组(P<0.01);后两者培养细胞之间的AKP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5 d细胞的ACP活性,肝基质组与鼠尾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基质组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养14 d后,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肝基质组培养细胞ACP活性强,鼠尾胶组次之,对照组弱.结论肝基质较为适合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的存活与生长.

    作者:易同寅;董惠芬;蒋明森;钟沁萍;张兆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在血吸虫病监测查病中的应用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监测巩固工作,是整个血吸虫病防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朱荫昌等[2,3]研制开发的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为血吸虫病监测查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2003年7-9月,本市在血吸虫病监测查病中应用该方法以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卫文学;袁建芬;汪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