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蛇床子提取液杀灭钉螺的活性成分研究

张新勇;张勇耀;徐国余;杨佩才;胡鸿宝

关键词:蛇床子, 香豆素, 杀螺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蛇床子中具有显著杀螺活性的化学成分及其杀螺效果.方法采用渗漉法以50%乙醇为溶媒提取生药蛇床子,经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得到其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并将其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作浸杀钉螺试验,观察钉螺死亡率.结果经过其熔点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所得到的2个化合物分别为蛇床子素和佛手柑内酯,均为香豆素类化合物.杀螺试验表明这2个化合物均显示了较强的杀灭钉螺的活性.结论证实了蛇床子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为杀螺的活性成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围绕农业抓血防5年综合效益分析

    1基本情况江北监狱地处四湖地区腹地,是以农业为主的监狱,在押犯人大部分来自血吸虫病流行非疫区或轻疫区.1991-1 996年,该监狱使用五氯酚钠药物灭螺和铲草填埋灭螺;查治病人病畜,有效地减少了传染源.但一遇洪涝灾害,仍有成批急性血吸虫病发生,虽然钉螺密度有所下降,但灭光面积甚微.

    作者:苟中清;王加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青潭乡移民建镇3年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

    湖南省湘阴县青潭乡位于南洞庭湖的一个四面环水的湖岛上,1998年特大洪水后,部分居民迁移靠山建镇,现有居民1 230人,主要从事养殖、捕捞及运输业.建镇后,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家庭建无害化厕所,对中、小学生与居民进行血防健康教育.

    作者:刘艳阳;蔡海英;陈佳榜;胡跃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危机形成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警示

    2003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且尚未被人类认识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向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袭来.

    作者:洪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在血吸虫病监测查病中的应用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监测巩固工作,是整个血吸虫病防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朱荫昌等[2,3]研制开发的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为血吸虫病监测查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2003年7-9月,本市在血吸虫病监测查病中应用该方法以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卫文学;袁建芬;汪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上海市郊区河道钉螺分布及其生态环境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郊河道钉螺分布特征、消长规律、扩散途径及其生态因素,为制定查灭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7-2002年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上海市金山、松江区23条河道进行查螺及钉螺生态环境和水文调查.结果调查的23条河道中有11条发现47个螺点,全部分布在河滩,有螺框在水线下0.5 m、水线附近、水线上0.5 m处,比例为l:4.31:0.92.有螺滩漂浮物发现有钉螺吸附.钉螺扩散试验表明,漂浮物可作长距离和跨河转移,滩地是主要停靠点.钉螺河道扩散转移佳时机在汛期高潮位,河滩芦苇湿地对水流有阻隔作用,干、湿相交,易于钉螺孳生.结论黄浦江上游主干水系河道的河滩是漂浮物停靠着落点,也可能是钉螺扩散新的孳生地.查螺应以河道滩地和大小河道交汇点周边环境为主要场所,重点在常年水位线附近.

    作者:江西均;王克泰;金仿贤;何铁城;黄德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克百威杀灭钉螺实验

    目的观察克百威的灭螺效果.方法室内浸杀:烧杯8个,每个放30只螺,分别加入克百威溶液6.4、3.2、1.6、0.8、0.4、0.2、0.1 mg/L,25℃,3 d观察效果.室内喷洒:用15对培养皿,内放入1 cm厚的潮湿泥土,每皿60只螺,分别喷洒克百威、氯硝柳胺2 g/m2和4 g/m2,3、7、15 d观察效果.现场:选择有螺江滩8块,每块2 m2,分别喷洒克百威、氯硝柳胺2 g/m2和4 g/m2,撒克百威颗粒剂2 g/m2和4 g/m2,7、15、30 d观察结果.结果克百威室内浸杀,6.4 mg/L钉螺死亡率为100%,LD50为0.513 0 mg/L.室内喷洒,克百威2 g/m2和4 g/m2,15 d钉螺死亡率均为100%.现场喷洒,克百威4 g/m2,15 d和30 d钉螺死亡率均为90%以上,克百威颗粒剂4 g/m2,30 d钉螺死亡率为100%.结论克百威杀灭钉螺的效果良好.

    作者:杨佩才;徐国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太湖芦滩生石灰撒粉法灭螺的现场应用

    目的解决太湖芦滩灭螺与水产养殖、水质保护的矛盾.方法在现场采用生石灰撒粉法,剂量为6kg/m2,并作空白对照.结果撒粉后7、15、30 d和60 d土表钉螺死亡率均达到100%,土层钉螺死亡率达到99.06%-100%.结论生石灰撒粉法灭螺效果较好,对水产养殖及水质无不良影响.

    作者:李乃洪;许雪明;朱伟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水草杀螺成分-血水草生物碱(ECA)的提取

    目的从血水草中提取杀螺有效成分一血水草生物碱(ECA).方法采用70%乙醇渗漉提取,用减压浓缩、酸解、盐析等方法纯化,提取ECA原粉.结果ECA原粉的提取率为1.009%.结论本提取方法可靠,设备及工艺流程简单,提取条件易控制,且成本低,便于开发应用.

    作者:杨华中;黄琼瑶;刘年猛;彭飞;周雪仙;周天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吸虫病防治规划中的化疗问题

    化疗规划的实施取决于防治规划的目标、当地血吸虫病的传播速度和卫生经济资源.

    作者:陈名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寄生虫病180例住院病例分析

    为了解南通地区寄生虫病发病情况,对1992-2001年本院180例寄生虫病住院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陆佩芳;顾善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灭螺药物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灭螺药物研究简史日本1913年即用石灰氮灭螺,1920年埃及用硫酸铜灭螺,二次大战后,美国开始研究灭螺药,并于1953年发现五氯酚钠杀螺效果优于以往所有的杀螺药,其后日本及德国拜耳药厂相继研制出螺灭及氯硝柳胺,1970年代日本推出B2,后英国及瑞士先后研制了三苯甲基吗啉及杀虫环等,但这些灭螺药大部分因其药效、毒性或药物生产等问题而未能推广应用.

    作者:王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Ⅵ感染性钉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积温

    目的研究感染性钉螺在现场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积温.方法采集安徽省贵池江滩现场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以钉螺:毛蚴(无锡地理株)1:20的比例进行人工感染,将逸蚴获得的感染性钉螺放到现场自然环境中饲养,定期观察感染性钉螺的生存情况,连续记录现场温度,根据变温动物生长积温的计算公式(Q=∑Tn),计算感染性钉螺自放入现场到死亡所需的环境积温.结果人工培养的感染性钉螺在自然环境平均温度在19.8℃(4.4-31.5℃)的条件下,短生存积温为75.30日度,长生存积温为2 771.20日度,平均生存积温为(1 045.26±542.81)日度,64%的感染性钉螺在现场环境中的生存积温在1 011.90日度以上.结论感染性钉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起始积温较低,但大多数感染性钉螺的生存积温在1 000日度以上.

    作者:孙乐平;周晓农;洪青标;黄轶昕;杨国静;吴锋;奚伟萍;姜玉骥;杨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是否能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方法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A组)和单用青蒿琥酯(B组)间断刺激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在接触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用Rei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同时观察每次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时间.结果A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5 d青蒿琥酯/萘酚喹的ID5o分别为2.42/37.81、1.70/26.73 hmol/L.B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8、129 d青蒿琥酯的ID5o分别为9.60、30.61 nmol/L和85.10 nmol/L.A组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第1、2次恢复正常生长时间分别为24、37 d,第3次接触药物后连续观察90 d,疟原虫未能恢复正常生长.B组疟原虫平均恢复正常生长时间为16.7 d.结论可用体外问断药物刺激培育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能有效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

    作者:杨恒林;高白荷;杨品芳;李春富;李兴亮;张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ITS2区段序列分析和比较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ITS2区段的基因特征.方法采用特异性ITS2引物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江苏实验株以及从湖北省和越南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PCR扩增、克隆并对ITS2区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嗜人按蚊实验株的ITS2区段序列有452 bp,与嗜人按蚊现场株的ITS2区段序列相同,中华按蚊实验株的ITS2区段序列有472bp,与中华按蚊现场株的ITS2区段序列也相同;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ITS2区段基因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并存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结论可依据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ITS 2基因序列内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不同的基因特征,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基因鉴别技术.

    作者:高琪;R.D.Cooper;周华云;黄光全;李菊林;沈宝祥;Qin Cheng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1996-2000年无为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1方法1998年前,按高、中、低度各抽1个流行村连续跟踪监测.高、中度流行村用Kato-Katz法查病,并计虫卵数,低度流行村用免疫学(IHA)查病.1999-2000年,按防治工作方案现行分类要求,对一、二类村抽取10%以上不同类型流行村为疫情监测点,比例不足1个流行村的至少抽取1个,先用免疫学筛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查病,并计虫卵数.

    作者:陈淮生;李利民;王宗明;胡平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云南省洱源县小兽膜壳绦虫感染调查

    目的初步了解洱源县小兽动物膜壳绦虫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捕鼠笼、鼠夹和电子捕鼠器等捕捉小兽,鉴定小兽种类,检查有无膜壳绦虫感染.结果共捕获小兽661只,分属3目5科8属17种,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小兽63只,分属3目13种,感染率9.53%,其中以大足鼠、齐氏姬鼠、大绒鼠、斯氏家鼠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1.05%、13.64%、12.30%和9.09%.有20只小兽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分属1目5种,感染率3.03%,以大绒鼠、大足鼠、锡金小鼠、齐氏姬鼠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6%、5.26%、5.00%、4.55%.结论云南省洱源县小兽膜壳绦虫感染率较高.

    作者:李佳兴;李正红;杨文斌;王雨媛;高川;申丽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人工感染钉螺尾蚴得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量人工感染钉螺的尾蚴收集及逸蚴得量.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日本血吸虫毛蚴人工感染钉螺,60 d后把全部感染钉螺分7份,每天逸1份,每10天对各份钉螺进行1轮逸蚴,用低速离心方法收集尾蚴,以沉淀尾蚴的重量作为尾蚴得量.结果1 900 g贵池江滩钉螺,感染后经120 d常规实验室饲养,感染率为36.00%,存活率为51.58%,经6轮40个逸蚴日的逸蚴,共收集尾蚴10.5 g,经推算逸蚴期每1 000只阳性钉螺1次逸蚴可获得尾蚴0.257 3 g.

    作者:华万全;戴建荣;梁幼生;徐明;许永良;姜元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南涧县乐秋村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南涧县乐秋村于1995年及2002年2次列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抽样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猛贤;欧阳俊;左继茂;李金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Ⅶ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某些生物学特性

    目的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1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 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 875条和14 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 d和27.7 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 d和45.5 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作者:梁幼生;戴建荣;朱荫昌;李洪军;徐明;司进;许永良;杭盘宇;G.C.Coles;M.J.Doenhoff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植物灭螺药物的研究

    化学杀螺剂价格较昂贵,多有毒性,可污染环境,而且螺蛳可能会对有限的几种化学杀螺剂产生耐药性.研究药用植物可为合成新型杀螺药提供线索,是探索有效杀螺药的多样化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杀螺药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