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湘江傅家洲江滩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和防制对策研究

罗旺德;吴昭武;皮建刚;赵正元;胡天文;胡艳红;彭先平;陈焱;易命宜;方金城

关键词:湘江, 江滩型, 急性血吸虫病, 新流行区, 形成因素, 防制对策, 长沙市, 流行病学调查, 现报告如下, 感染性钉螺, 滩地, 城区, 病情调查, 渔船民, 桔子洲, 组成, 中心, 玉龙, 游泳, 人畜
摘要:长沙市城区傅家洲江滩由湘江中心的傅家洲、玉龙洲、桔子洲尾3处小江滩和位于湘江西岸的龙王港口滩地组成,位于长沙市湘江1桥与2桥之间.1997年9月,长沙市城区有4位居民因在傅家洲一带游泳后发生了急性血吸虫病,从而开始对该地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上述4处滩地均有肋壳钉螺孳生,面积达134.7万m2,并查到了感染性钉螺.病情调查发现上述4地的人畜及外来流动渔船民中有不少血吸虫病患者.因此傅家洲一带被确定为城市血吸虫病江滩型新流行区.作者对该地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和近几年防制对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182例血吸虫病夹杂症患者吡喹酮治疗临床观察

    自1990年以来,我站先后对历年来遗留缓治的182例慢性血吸虫病夹杂症患者采用吡喹酮治疗,现将治疗情况及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碧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单克隆独特型抗体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目的从本实验室已建立的IgG类抗日本血吸虫抗原不同表位的单抗中筛选抗独特型抗体NP30的独特型抗体(id,Ab1).方法应用间接ELISA经典法,NP30作为抗原包板.加IgG各亚类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孵育,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鼠IgG捕捉.结果单抗NP56与NP30呈阳性反应,NP56的Ig同型为IgG2b.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P56与虫卵内毛蚴头腺及毛蚴膜呈阳性反应.结论NP56是NP30的特异性id,可用于NP30模拟抗原的鉴定.

    作者:王祝鸣;唐永峰;李芸茜;黄佩君;冯振卿;仇镇宁;朱昌亮;管晓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黄石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形成及防制研究

    目的探讨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与防制对策.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访问、座谈、查阅历史资料,了解钉螺和传染源来源情况.选择有代表性且疫情较重的2个自然村,采取化疗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综合防制对策.结果历史上可能有未发现的少量钉螺存在,通过60年代修建黄石水库,钉螺进入灌溉渠道大量扩散,在输入外来传染源后,导致了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和扩大.试区采取上述防制对策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1998年的12.16%下降到2000年的0.14%,下降了98.8%;耕牛感染率由15.91%下降到1.35%,下降了91.2%;活.螺密度由9.1 2%只/框(每框0.1 m2,下同),下降到0.11只/框,下降了98.8%;感染螺密度由0.024 8只/框,下降到0.1999年和2000年均未查到感染螺.结论修建水库,如有钉螺进入灌溉系统,可以沿水系造成大面积扩散,加之传染源输入而形成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以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综合防制对策,短期内可以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和传播.

    作者:吴昭武;刘新胜;彭先平;肖俊文;姚孝明;赵正元;吴秋泉;吴明清;皮辉;陈焱;易命宜;方金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江苏省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的纵向观察

    目的监测江苏省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效果.方法1996~1999年在江苏省江滩地区设立5个血吸虫病观察点,对螺情、病情等疫情指标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纵向观察和监测分析.结果疫情观察显示,江苏省江滩地区钉螺孳生地面广量大,钉螺感染性较高.居民感染率较低,但耕牛感染率较高,仍为该地区的主要传染源.防治措施实施后,观察区内阳性钉螺面积和密度明显下降,但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居民感染率有较大幅度下降;耕牛感染率未明显下降.结论江苏省江滩未控制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处于较高水平,且有进一步沿长江向下游蔓延趋势.目前的防治措施对维持居民感染率在较低水平是行之有效的,但难以使疫情进一步持续降低.

    作者:洪青标;黄轶昕;周晓农;孙乐平;夏登华;徐国坤;田启安;朱济民;封喜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旋毛虫感染鼠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

    目的探讨旋毛虫与血吸虫之间交叉免疫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方法以旋毛虫感染鼠血清为探针,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对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片段进行PCR扩增.结果共筛选出11个阳性克隆,其插入的cDNA片段大小在1.4~5.0kb之间,其中1.4kb片段2个,5.0kb片段9个.结论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基因片段可能为编码旋毛虫与日本血吸虫共同的抗原基因,其表达产物可能有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作用.

    作者:周东明;曾宪芳;易新元;周金春;彭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杀虫丁杀螺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杀虫丁杀螺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不同温度、作用时间、药液pH值、批号、阳光曝晒及不同类型钉螺条件下杀虫丁浸杀法杀螺试验;不同湿度的泥土的喷洒法杀螺试验.结果25 ℃ 1 d 2 mg/L的钉螺死亡率为56.67%,25℃2 d 2 mg/L或25℃3 d 1 mg/L的钉螺死亡率为96.62%~100.0%;偏碱性溶液和泥土含水量大等有利于杀虫丁杀灭钉螺;不同类型钉螺和不同批号药品对杀虫丁杀螺效果影响较小;阳光曝晒则降低杀虫丁的杀螺效果.结论杀虫丁灭螺的适宜条件是25℃2 d 2 mg/L或25℃3 d 1 mg/L以上杀螺效果较好,喷洒25℃含水量大于40%杀螺效果较好.

    作者:戴建荣;黄轶昕;吴锋;高智慧;孙乐平;洪青标;奚伟萍;张燕萍;姜玉骥;周晓农;郑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湖区日本血吸虫感染病情指标的研究

    人体感染血吸虫可引起肝纤维化,导致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已有研究表明,超声在上述指标的诊断中,有着巨大的潜力[1],但因其费用较高、使用较为复杂等原因,目前尚不可能在各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因此,急需探讨一种能预测日本血吸虫病情指标的方法.

    作者:赵根明;刘建翔;何纳;韦建国;管卫华;姜庆五;袁鸿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江苏省消灭丝虫病监测研究

    目的观察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传播规律,为消灭丝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纵、横向监测技术.结果71个流行县(市)经1 2~20年的横向监测,微丝蚴率从0.097%降到0、第12年后无幼丝虫阳性蚊.11个纵向监测点的11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1~5年内转阴,人群血清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接近.结论江苏省丝虫病已达到阻断传播标准.

    作者:孙凤华;曹汉钧;徐振刚;赵兰凤;钱益新;陈锦英;赵勇进;葛均;何宏政;刘海云;吴中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引发过敏1例

    患者熊某,男,35岁,农民,南昌县南新乡塘头村人,既往无血吸虫病治疗史及过敏史.该居地属血吸虫病重疫区,患者有疫水密切接触史.因右上腹不适,大便不规则,时解粘便2年,近来症状加重,于1998年9月来我院诊治.

    作者:李旭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9例急性血吸虫病人误诊原因分析

    1999年收治急性血吸虫病9例,入院前,均由于误诊,延误了诊疗时间.为减少误诊,及时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人,现对9例急性血吸虫病人进行了分析.

    作者:谢谊;肖妙青;唐坚;尹心如;朱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胰脏血吸虫病1例追踪观察分析

    胰脏血吸虫性病变,在曼氏、埃及和日本血吸虫病的尸解中均有发现.但临床上这类病例具有隐蔽性高,危害性大和病变易于演化等特点,因而文献中报道不多,而经长期系统观察的病例更属罕见.我院曾有1例胰脏血吸虫病,而疑似癌肿患者,已随访1 5年,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保亚;陈文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湘江傅家洲江滩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和防制对策研究

    长沙市城区傅家洲江滩由湘江中心的傅家洲、玉龙洲、桔子洲尾3处小江滩和位于湘江西岸的龙王港口滩地组成,位于长沙市湘江1桥与2桥之间.1997年9月,长沙市城区有4位居民因在傅家洲一带游泳后发生了急性血吸虫病,从而开始对该地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上述4处滩地均有肋壳钉螺孳生,面积达134.7万m2,并查到了感染性钉螺.病情调查发现上述4地的人畜及外来流动渔船民中有不少血吸虫病患者.因此傅家洲一带被确定为城市血吸虫病江滩型新流行区.作者对该地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和近几年防制对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旺德;吴昭武;皮建刚;赵正元;胡天文;胡艳红;彭先平;陈焱;易命宜;方金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珊瑚姜霜防止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珊瑚姜霜阻止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的效果.方法在小鼠裸腹上涂不同浓度珊瑚姜霜后,先在泥水中爬8 h模拟下水作业,然后再经腹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5 d后剖杀,用灌注法加撕碎法查找成虫,计算减虫率.结果5%珊瑚姜霜减虫率为9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珊瑚姜是一种可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中草药.

    作者:蒋淑萱;黄秀琴;张学筝;马丽梅;李坪;杜娟;毛一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联合化疗后人群蛔虫再感染观察

    吴江市在蔬菜种植地区采用阿苯达唑和复方甲苯咪唑联合方法驱除人群中蛔虫,治疗后1个月复查虫卵均转阴性,短期内疗效显著.为了解化疗后人群中蛔虫的再感染情况,观察人群中蛔虫感染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彭一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硝苯吡啶心得安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26例临床观察

    为了探索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治疗途径,1 997年以来,我们在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硝苯吡啶、心得安治疗晚血门脉高压症2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衍琨;杨国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口服青蒿琥酯预防抗洪抢险人员血吸虫感染的探讨

    青蒿琥酯杀童虫的效果在实验室及现场已有报道[1~3].为进一步观察青蒿琥酯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我们于1998年4月至1999年11月,在安徽省铜陵市灰河乡太阳村对抗洪抢险人员进行了现场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健;孙明祥;陆广益;林光居;崔金凤;吴巧珍;李劲松;钱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9例退伍官兵感染血吸虫病的治疗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体健康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省属非流行区.自1999年2月以来,我所共收治29例1 998年夏参加抗洪抢险后感染血吸虫病的转退官兵,治疗结果如下.

    作者:岳继娥;李惠;吴晓燕;毛德华;尹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乙肝病毒感染及血吸虫感染度的关系

    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非常普遍,它们协同致肝纤维化的结果报道不一[1,2].同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和血吸虫感染度关系的报道也不尽一致[3,4].为此,我们在四川血吸虫病重流行区进行人群血吸虫、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和人群B超的检查,并进行互相关系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子松;邱东川;张奕;钟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血吸虫病服吡喹酮引起皮疹1例

    王某,女,59岁,农民,因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乏力3周,来本院求治.

    作者:薛安常;李向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78例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我站1999年1月至2000年7月收治了78例囊虫病,现将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范福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