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力;蔡秀英
目的:观察SU5416联合常压低氧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PH),继而暴露于常压常氧时肺小动脉平滑肌中ARC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10只大鼠予以常压低氧处理3周,作为对照组;50只大鼠于试验开始时腹壁皮下注射SU5416,常压低氧处理3周,然后随机分成3组:“SU5416+低氧”组(n=18),不再做任何处理;“SU5416+低氧+常氧3周”组(n=16),大鼠暴露于常压常氧3周;“SU5416+低氧+常氧12周”组(n=16),大鼠暴露于常压常氧12周。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中膜厚度百分比(WT%)及无肌性血管肌化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肺小动脉平滑肌ARC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3组大鼠mPAP、RVSP、肌化程度均有显著升高(P<0.05);与“SU5416+低氧”组相比,“SU5416+低氧+常氧12周”组大鼠mPAP、RVSP、RVHI、WT%和肌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平滑肌有少量ARC蛋白表达;与“SU5416+低氧”组相比,“SU5416+低氧+常氧3周”组和“SU5416+低氧+常氧12周”组大鼠肺小动脉平滑肌ARC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着常氧时间的延长,ARC蛋白表达增加更显著(P<0.05)。结论SU5416联合常压低氧诱导大鼠PH,继而暴露于常压常氧时肺小动脉平滑肌ARC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ARC蛋白表达增加更显著。
作者:葛梓;冒山林;赵晖;曹隽;夏志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建立动静脉内瘘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探讨手术方式、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87例临床资料。结果端端吻合一次性手术成功24例,端侧吻合一次性手术成功37例,侧侧吻合一次性手术成功19例。结论非糖尿病端侧吻合术式手术成功率略高于其它二种术式。
作者:祁从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CMNa)对鼻咽癌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增敏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增敏组:将甘氨双唑钠800 mg/m2的剂量,30 min内静脉滴注后于60 min内行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放疗结束。对照组:只采用6 MV-X线照射放疗治疗。结果鼻咽原发灶CR率在增敏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8.3%与7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4,P=0.035)。颈淋巴结CR率两组分别是80.0%和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19,P=0.064)。两组早期反应如皮肤、黏膜、消化道反应及血白细胞下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氨双唑钠可以增加鼻咽癌的放疗敏感性,提高鼻咽癌近期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能否降低放疗总剂量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姬磊;周菊英;王利利;秦颂兵;徐晓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DAM17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DAM17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脂质体介导的ADAM17-shRNA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沉默效率;以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小室试验观察通过抑制ADAM17基因表达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结果ADAM1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8.33%,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患者ADAM17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肿瘤分期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无关。SGC-7901细胞成功转染特异性ADAM17-shRNA后,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DAM17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抑制;同时SGC-790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也明显下降,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DAM17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ADAM17-shRNA通过脂质体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抑制ADAM17蛋白产物表达后,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提示ADAM17基因在胃癌进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孙金兵;蒋建龙;卢旷逸;陈桥;陶丹浩;孟建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1.通过比较腮腺癌术后常规放疗(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IMRT5f、IMRT7f)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适形性和靶区剂量情况,以及各危及器官受照体积、剂量情况,探讨I M RT用于腮腺癌术后治疗的可行性。2.比较腮腺癌术后IMRT7f与正向多子野调强放疗(multi-segment radiotherapy, MSRT)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适形性和靶区剂量情况,以及各危及器官受照体积、剂量情况,同时比较2种调强技术放疗计划时间和实施治疗时间,探讨M S RT用于腮腺癌术后治疗的优势。方法1.选取10例腮腺癌术后患者,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适形指数(CI)上分别对每例患者行X+E、3D-CRT、IMRT5f、IMRT7f及MSRT计划设计。2.分析腮腺癌术后患者分别运用CRT、3D-CRT与IMRT5f、IMRT7f方法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患者的靶区适形度、均匀指数,靶区剂量、靶区覆盖情况及各个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评价腮腺癌术后IMRT较3D-CRT的剂量学优势。3.分析腮腺癌术后患者运用IMRT7f和MSRT两种放疗方法的DVH图,比较两组患者的靶区适形度、均匀指数,靶区剂量、靶区覆盖情况及各个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同时比较2种调强技术放疗计划时间和实施治疗时间,评价腮腺癌术后MSRT较IMRT7f治疗的优势。结果1.在靶区覆盖方面,3D-CRT的V95%和CI(96.5%和0.76)明显优于二维照射(77.7%和0.49)(P均<0.05),但劣于IMRT5f(97.1%和0.77)、IMRT7f (99.1%和0.84)和MSRT(99.7%和0.81)(P均<0.05),同时IMRT7f的V95%和CI(99.1%和0.84)明显优于IMRT5f(97.1%和0.77)(P均<0.05)。MSRT的CI(0.81)和IMRT7f(0.8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脑干、脊髓、对侧腮腺、健侧颌下腺的受照剂量,IMRT7f和MSRT(分别为19.4、28.1、8.5和7.6 Gy;17.0、28.0、0.8和6.8 Gy)优于IMRT5f(22.3、28.8、10.8和11.3 Gy),优于3D-CRT(25.0、37.7、18.0和15.3 Gy),更优于二维(26.4、40.2、19.4和16.5 Gy),但眼球、眼晶体、视神经和下颌骨的受照剂量5种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MSRT和IMRT7f两种调强技术在靶区覆盖与危及器官保护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MSRT的实施时间(平均治疗时间5 min)明显短于IMRT7f(平均治疗时间15 min)。结论1.3D-CRT、IMRT7f、IMRT5f和MSRT技术无论从靶区覆盖还是对危及器官保护方面均优于二维照射技术,同时IMRT7f无论从靶区覆盖还是对危及器官保护方面均优于IMRT5f。2.调强计划(包括IMRT5f、IMRT7f和MSRT)无论从靶区覆盖还是对危及器官保护方面均优于3D-CRT计划,但MSRT在靶区覆盖、危及器官的保护上与IMRT7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计划的执行效率优于IMRT7f技术。
作者:查燕燕;黄勇;程莹星;陈东波;张丽娟;郑虹;姜孝娟;吴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护理风险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取样原则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骨科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将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长短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其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模式对骨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上应用推广。
作者:金建美;孙晋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宝石CT低剂量兔颅脑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每只分别用固定管电压80 kV及不同管电流80、50、10 mA行颅脑CT灌注扫描。采用自适应性统计迭代算法(ASIR),比较三组方案的有效剂量(E)、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及功能图信噪比(SNR),并主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三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39、0.87和0.17 mSv,50m A组较80 mA组减少37.41%,10 mA组较80 mA组减少87.77%。三组灌注参数CBF、CBV、MTT均值相比,80 mA与50 m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 mA与10 mA组、50 mA与10m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测量的SNR相比,80 mA与50 m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与10 m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实验可知,宝石CT兔颅脑灌注应用ASIR加权算法,可明显降低灌注剂量,即低剂量灌注,并且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因此,为探讨低剂量人脑灌注提供可行性参考。
作者:汪灵杰;刘永浩;郭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测定乳腺癌患者的多项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LDL-C/HDL-C比值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探讨不同乳腺癌患者血脂水平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7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清晨空腹多项血脂数据及临床病理资料,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定性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患者的各项血脂数据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淋巴结高转移患者的TG水平(P=0.03)及LDL/HDL比值(P=0.03)均高于淋巴结低转移组;而两组患者的TC、LDL-C及HDL-C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年龄、月经状态、BMI指数、免疫组化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多患者的LDL-C/HDL-C比值和TG水平较淋巴结转移少的患者高。LDL-C/HDL-C比值和TG可能是检测乳腺癌转移的较为敏感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徐闻欢;周云海;徐振宇;茆勇;吴小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内分泌科T2DM患者210例(T2DM组)和体检健康者90名(对照组)进行HbA1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HbA1c、红细胞压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性T2DM组患者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bA1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2DM患者HbA1c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呈正相关(r=0.578、0.568、0.564、0.532,P<0.01),红细胞压积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呈正相关(r=0.810、0.816、0.825、0.558,P<0.01),HbA1c与红细胞压积呈正相关(r=0.443,P<0.01)。结论定期监测HbA1c、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对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病情预测、早期诊治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王莹);秦哲原;杨柳;黄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鼻空肠营养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营养支持方式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经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组(N+EN组)、经胃管行肠内营养组(S+EN组)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疗效、治疗前后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蛋白(TP)、IgG、IgA、IgM的差异。结果 N+EN组和S+EN组患者ICU时间、死亡率和肺外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患者(均P<0.05);N+EN组患者ICU时间、误吸率显著低于S+EN组患者(均P<0.05)。N+EN组、S+EN组和TPN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的PA、ALB、TP、IgG、IgA和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PA、ALB、TP、IgG、IgA和IgM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N+EN组、S+EN组和TPN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的PA、ALB、TP、IgG、IgA和IgM均依次降低(均P<0.05)。结论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佳,并发症少,其疗效及安全性高于经胃管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
作者:夏晓华;倪春华;刘龙;曹臻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羟考酮和舒芬太尼在麻醉术后恢复室(PACU)治疗全麻患者早期术后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麻醉苏醒后转入PACU的VAS评分≥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羟考酮组注射羟考酮5 mg,舒芬太尼组注射舒芬太尼5μg,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5 mL。帕瑞昔布钠作为补救药物,注射药物10 min后每隔5 min行VAS评分,若VAS≥4分,静脉给予40 mg帕瑞昔布钠。观察给药后3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舒芬太尼组和羟考酮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考酮组和舒芬太尼组在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舒芬太尼组和羟考酮组抢救药物使用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PACU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考酮和小剂量的舒芬太尼在PACU能够提供全麻患者良好的术后镇痛,使用安全有效。
作者:高亚蕾;王丽美;张灵威;李小静;李哲;刘思丹;曹学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有机结合氚内污染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吸收剂量,为评价密切接触氚的献血者的血液质量和健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经动物尾静脉注入,应用均相液体闪烁示踪技术,测量不同时间各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活度,估算其吸收剂量,并导出各器官吸收剂量转换因子。结果进入血液的3H-TdR可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器官,注后0.5~1 d内器官吸收达高峰,然后迅速排除,各组织器官3H-TdR滞留曲线的回归方程为指数函数方程。注后1 d,按单位组织器官质量的放射性活度(MBq/g)计,3H-TdR主要分布于脾脏、胸腺、股骨、肝脏和小肠;吸收剂量较大的组织器官为外周血、肾脏、肝脏、肺、睾丸、脑和心脏。注后16 d,3H-TdR在各组织器官的滞留量均较低,而累积吸收剂量则增高,脾脏和胸腺的累积吸收剂量远大于其它组织器官,分别为9.9和8.3 mGy。吸收剂量转换因子(Gy?Bq-1?g)随时间延长不断增大。结论3H-TdR内污染早期外周血放射性活度和吸收剂量大,随时间的延长脾脏和胸腺的吸收剂量达高峰,表明外周血和免疫器官是3H-TdR内污染作用的主要组织器官,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献血者血液质量和健康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晶;郭丽;徐军;杨淑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1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实验组采用改良PLIF技术,观察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主要是在术后神经表现、术后出血、下肢麻木、酸痛等症状的消失现象。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105~275 min,平均147 min;术中出血量250~1,100 mL,平均550 mL,1例下肢有麻木。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切口浅部感染3例,经清创换药后切口愈合。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119~309 min,平均169 min;术中出血量287~1,256 mL,平均625 mL,5例下肢有麻木。结论改良PLIF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很大的优势,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黄伟;尹毅;单辉强;邬亚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不同原发疾病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疾病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简要探讨疾病疗效与ISTH显性计分、治疗方案等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断明确的DIC患者50例,分析其原发疾病及不同原发疾病所致DIC的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PLT、PT、APTT、FBG、FDPs)、疗效等特点,并进一步探讨疾病疗效与ISTH显性计分、治疗方案等的相关性。结果1)DIC以原发于恶性肿瘤和感染者多见,分别占48%和32%。2)不同原发病DIC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中有不同,恶性肿瘤合并DIC时出血常见而较少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在实验室指标中,感染组患者多见APTT延长,恶性肿瘤组患者少见APTT延长。3)疾病疗效可能与ISTH积分高低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DIC表现多样,病情凶险,临床应提高警惕,一经诊断,应积极进行规范化治疗并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孔丹青;崔久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早期喂养深度水解配方奶(HPF)对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改善情况。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根据入选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随机分为实验组(HPF组)和对照组(标准早产儿配方奶组,SPF组)。两组均开始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2周内一般情况、喂养相关指标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符合入组标准完成实验的早产儿共147例,其中实验组71例,对照组76例。治疗组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胎便排完日龄和达全奶量喂养的日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与标准早产儿配方奶比较,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可以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胎便的排出,提前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
作者:方琴;王华;乔林霞;张海燕;朱文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数据,以静脉溶栓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分为早期有效组和早期无效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各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后早期疗效与3个月预后相关(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5,95%CI 1.017~1.289,P=0.025)、基线血糖(OR=1.867,95%CI 1.011~3.450, P=0.046)及发病-给药时间(OR=1.019,95%CI 1.002~1.036,P=0.028)与溶栓后早期疗效相关。结论溶栓后早期疗效好者3个月的预后相对较好。高龄、基线高血糖和发病-给药时间长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夏玉蕊;董万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CT灌注成像(CTP)分析颈内动脉(ICA)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ICA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脑灌注与侧支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48例患者行TCD、双能量CT血管成像(CTA)及CTP检查。CTA诊断单侧ICA病变38例,双侧ICA病变8例,未见异常2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分析各组患者TCD及CTP血流动力学参数等特点。结果TCD示单侧ICA轻、中度狭窄患者MCA的Vm及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无症状组MCA的Vm及PI低于对照组,但MCA的V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症状组MCA的Vm及PI较无症状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临床症状与狭窄程度及颅内侧支循环有关,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无症状组较症状组侧支循环开放数量明显增多。CTP结果显示单侧ICA轻度狭窄患者、中度狭窄患者无症状组及症状组基底节区、颞叶及额叶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无症状组颞叶CBF、CBV、M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TP较对照组延长(P<0.05)。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症状组基底节区、颞叶CBF、MTT及TT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易出现双侧脑灌注下降。结论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脑灌注改变与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密切相关,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够维持脑灌注在正常范围。
作者:颜燕红;惠品晶;惠国桢;徐正昌;郭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调查苏南农村老年人血脂异常率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方法检测常熟市谢桥社区4,696名60岁以上老年人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分为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岁等5组。结果异常率TC为4.20%、TG为12.63%、TC+TG为1.66%;各年龄组的TC异常率均低于TG异常率(P<0.01);6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TC异常率均高于TC+TG异常率(P<0.01);女性各年龄组TC、TG、TC+TG异常率均高于男性(P<0.05或P<0.01);TG异常的OR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老年女性发生TG异常的风险约为男性的2.2倍。结论苏南农村老年女性血脂异常率高于男性,血脂监测的老年人群应为60岁左右。
作者:樊士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从而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通过详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积极行心超、头颅MRI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完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头颅MRI、心超及其它各项检查结果,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小脑梗死,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后有所好转。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合并无明确病因发热的脑梗死患者应重视全身体格检查以明确病因从而对症处理。
作者:解力;蔡秀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19例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出血病例,摘录病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相关的指标,分析临床结局。结果19例实施B-lynch缝合术的产妇中,年龄21~39岁(中位数为30岁),经产妇7例。新生儿出生体重1,980~5,120 g(中位数为3,550 g)。出血量600~3,500 mL(中位数为800 mL),住院天数5~20 d(中位数7 d)。其中1例术后苏醒室观察生命体征时80 min内阴道断续出血约1,000 mL,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后阴道出血渐止。结论改良B-Lynch缝合术是治疗剖宫产术后出血首选方法。
作者:毛圆圆;刘丽;刘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