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检测和临床意义

王粉;丁晓春

关键词:新生儿, 小于胎龄儿, 肾脏损伤, 尿微量蛋白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SGA)和血BUN、Cr的变化探讨尿微量蛋白在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肾脏损害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小于胎龄儿组新生儿40例(足月小样儿组20例,早产小样儿组20例),对照组分别为40例足月适于胎龄儿、30例早产适于胎龄儿,于生后48h内留取新鲜尿液检测尿微量蛋白: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酸酶(NAG)、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采静脉血检测血BUN、Cr.结果 足月小样儿组与足月适于胎龄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尿TRF、IgG 、血BUN、Cr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小样儿组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TRF、IgG 、血BUN、Cr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1).足月小样儿组与早产小样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尿TRF、IgG和血BUN、Cr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水平有明显变化,可以作为新生儿宫内发育不良肾脏损害早期的判断指标.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输尿管阴性结石与阳性结石非增强螺旋CT的比较

    目的 应用非增强螺旋CT(NCHCT)比较输尿管阴性与阳性结石不同位置的结石大小和CT值差异,评价NCHCT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输尿管阴性结石的临床资料和NCHCT影像数据,与同期有NCHCT资料的47例输尿管阳性结石进行比较.结果 输尿管阴性结石者54例(53.5%),阳性结石者47例(46.5%),输尿管阴性结石与阳性结石CT值分别为399.4±254.2Hu和676.4±364.0Hu(P =0.021),大小分别为6.3±2.3mm和8.0±3.1mm(P=0.016),阴性结石组与阳性结石组的上段结石大小分别为6.4±3.6mm和8.6±2.2mm(P=0.020),中段结石大小分别为7.0±1.7mm和9.8±3.7mm(P=0.020),下段结石的平均大小分别为5.5±2.5mm和6.5±1.3mm(P=0.009),差异显著.结论 输尿管阴性结石与阳性结石的大小有显著性差异,阴性结石普遍较阳性结石小;NCHCT是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张锦;李纲;浦金贤;严春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苏州市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按1:2的比例进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质相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调查的人样本群中确诊的AD患者81例,对照为同人群中符合匹配条件的认知功能正常者162例.用SAS8.2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脂者患AD的危险较大,OR值(95%CI)分别为2.441(1.282~4.641)、1.875(1.015~3.464)、1.770(0.976~3.199).结论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可增加AD患病的危险性.

    作者:惠晓萍;徐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检测和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SGA)和血BUN、Cr的变化探讨尿微量蛋白在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肾脏损害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小于胎龄儿组新生儿40例(足月小样儿组20例,早产小样儿组20例),对照组分别为40例足月适于胎龄儿、30例早产适于胎龄儿,于生后48h内留取新鲜尿液检测尿微量蛋白: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酸酶(NAG)、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采静脉血检测血BUN、Cr.结果 足月小样儿组与足月适于胎龄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尿TRF、IgG 、血BUN、Cr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小样儿组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TRF、IgG 、血BUN、Cr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1).足月小样儿组与早产小样儿组比较:尿α1-MG、β2-MG、NAG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尿TRF、IgG和血BUN、Cr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小于胎龄儿尿微量蛋白水平有明显变化,可以作为新生儿宫内发育不良肾脏损害早期的判断指标.

    作者:王粉;丁晓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 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23.8%(5/21)椎、基底动脉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联合DS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作者:周勇;徐树军;朱淼;白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肿瘤标志物正确度验证及评价

    目的 探讨罗氏E-601全自动免疫测定仪,正确评定检测项目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各参数的准确度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 水平.结论 六项肿瘤标志物5个样品分析结果与上次室间质评结果靶值、实验室测定值的偏倚,其结果均在室间质评的允许范围内,均通过100%符合.另外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该次测定结果均在卫生部回报的室间质评允许范围内.

    作者:高中芳;张建荣;郭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减少或尽量消除诱发因素,减少癫痫再发,提高抗癫痫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已经确诊为癫痫、正规抗痫药(AED)治疗中、因痫性发作再次来院的70例患儿进行调查,分析其诱发因素.结果 <6岁患儿中感染是主要的诱发因素,≥6岁患儿中诱发因素依次为感染、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劳累、电视电脑等.结论 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在不同年龄组儿童表现不同,诱发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癫痫的治疗效果,控制或减少诱发因素,可以减少癫痫发作,以进一步提高抗癫痫治疗效果.

    作者:戚月凤;汤继宏;张利亚;顾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膝关节镜微创术后臭氧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中重度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8例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膝关节镜微创术后臭氧(O3)配合玻璃酸钠(SH)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中重度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行膝关节镜微创术后中重度单膝关节O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辅助治疗策略分为联合治疗组 (O3 +SH) 78例、O3组66例及SH组72例.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评估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0d、90d及180d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0d后,与O3组和SH组比较,联合治疗组WOMAC总分、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1);O3组僵直评分较SH组显著降低(P<0.01),但与联合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三组间功能丧失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90d后,与O3组和SH组比较,联合治疗组WOMAC总分、疼痛评分、功能丧失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SH组比较,O3组疼痛评分、僵直评分显著降低(P均<0.01);联合治疗组僵直评分也较SH组显著降低(P<0.01),但联合治疗组和O3组僵直评分无显著差异;而SH组功能丧失评分较O3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180d后,与O3组和SH组比较,联合治疗组WOMAC总分、疼痛评分、僵直评分、功能丧失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SH组比较,O3组僵直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 膝关节镜微创术后对中重度单膝关节OA患者进行关节腔内O3配合SH注射治疗能尽早显著减轻患者膝部疼痛、改善膝关节整体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改善预后,远期获益显著.

    作者:王承胜;何利雷;司徒晓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及腹部平片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平片对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方法小儿均摄立位腹部平片、诊断性空气灌肠与整复、整复失败者均采取手术治疗.结果 腹部平片可表现为:腹部大部分区域较为致密;呈完全性致密状,无任何小肠积气影;肠腔出现明显扩张和积液,呈多发阶梯状气液平面改变;在肠腔气体影衬托下显示肠腔内软组织肿块影.结论 腹部平片对诊断小儿肠套叠有明显的征象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兴波;徐洪俊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27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缺血的症状,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麻木,无脉,皮肤苍白,在DSA行手术取栓治疗,术毕均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者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 27例治疗全部成功.救肢成功25例,20例患者术后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2例患者行截肢术.截肢率7.4%.结论 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能提高救肢率及远期通畅率.

    作者:张志轩;李晓强;段鹏飞;钱爱民;孟庆友;朱礼炜;戎建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凝血状态的探讨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 对426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70例及不合并NAFLD组356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清转氨酶等指标,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发现T2DM患者中NAFLD的患病率为16.43%,男性为11.21%,女性为22.6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NAFLD组与不合并NAFLD组相比,BMI、LDL-C及HOMA-IR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PT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AFLD与BMI、LDL-C及HOMA-IR密切相关.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存在明显的超重、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及高凝状态,故临床上在强化血糖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脂、抗凝,从而有利于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于轶楠;张克莹;都健;曹鹏;李赟;罗红飞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和治疗(附5例临床报告)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该组5例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胰体尾部2例.其中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因肝脏、肾上腺、后腹膜及局灶转移仅行开关腹+肿块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均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突触素(Syn),嗜铬蛋白A阳性率高.4例患者存活至今,1例患者因多部位转移死亡.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呈浸润生长,大多缺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CT为主)能辅助诊断,确诊依赖病理诊断,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改善预后,预后较好.

    作者:袁寅;朱兴国;赵宏;孙凤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6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使用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09年10月胫腓骨开放骨折69例,其中AOD外固定支架32例,AO加压钢板37例,比较两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结果 两组Ⅰ、Ⅱ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优于钢板内固定,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景少博;魏晋山;焦军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青春期肥胖超重儿大、中动脉内中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超声研究

    目的 分析青春期肥胖儿颈总动脉、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流动力学变化与BMI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40名肥胖青少年、37名超重青少年和42名正常体重青少年颈总、足背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分析法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的BMI、颈总及足背动脉IMT、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足背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率肥胖、超重组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肥胖超重组青少年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肥胖超重组青少年的颈总、足背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肥胖程度有关,提示肥胖超重组青少年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作者:张忠新;胡小蓉;徐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胃苏颗粒联合盐酸雷尼替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胃肠道反应的观察

    目的 观察胃苏颗粒联合盐酸雷尼替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胃肠道反应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8月急性心肌梗死并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及腹胀.对照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后常规给药维生素B6100mg静推,同时给药雷尼替丁0.15g口服;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后常规给予维生素B6100mg静推的同时给药雷尼替丁0.15g和胃苏冲剂10g口服,并观察2h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2h显效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5),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75%).结论 作为祖国传统中成药,胃苏颗粒具有理气消胀的功效,可作为辅助性用药迅速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特别为单独使用H2受体拮抗剂无效的患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喜福;曲华清;姚谨秋;王硕;陈学智;唐群中;史震涛;唐强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摄取18F-FDG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测定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18F-FDG细胞结合率方法及用吉西他滨化疗后对A549细胞摄取18FFDG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条件下测定A549细胞的18F-FDG细胞结合率,细胞浓度5×104~1×107/瓶;18F-FDG放射性活度1.85~29.6KBq;反应时间20~120min;葡萄糖浓度0~11.1mmol/L.MTT测定加入不同剂量0~120mmol/L吉西他滨24h后细胞抑制率.测定加入不同剂量0~120mmol/L吉西他滨24h后18F-FDG细胞结合率.结果 18F-FDG细胞结合率随细胞数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高,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与18F-FDG放射性活度无关;加入不同剂量吉西他滨后,细胞结合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两者呈负相关(r=-0.78,P<0.01).结论吉西他滨作用24h后引起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 18F-FDG细胞结合率下降,可用18F-FDG显像早期观测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疗效.

    作者:邹惠峰;邓胜明;章斌;吴翼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例MS患者,每天口服非诺贝特胶囊200mg,干预12周,干预前后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酶法测定血脂,放免法测定胰岛素,ELISA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8(IL-18).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MS组患者血清CRP(2.70±0.59 vs.1.26±0.23,P<0.01)、TNF-α(17.34±4.46 vs.11.43±2.49,P<0.01)及IL-18(308.61±52.53vs.230.60±29.15,P<0.01)等炎症因子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干预后,CRP(2.70±0.59 vs.2.40±0.34,P<0.01)、TNF-α(17.34±4.46 vs.13.74±3.09,P<0.01)及IL-18(308.61±52.53 vs.291.19±30.54,P<0.05)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 非诺贝特能够显著降低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孔颖宏;沈玄霖;成兴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2009年3月所有经冠脉造影术明确为冠心病并行支架置入治疗225例老年患者,分为置入单支血管组(n=83)和多支血管组(n=142),多支血管组再分为经皮桡动脉(TRI)组(n=103)和经皮股动脉组(TFI)组(n=39)两个亚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至少一年的临床随访.结果 多支血管组,经皮股动脉途径较经皮桡动脉途径支架置入成功率(97.4% vs 97.1%,P=1.00)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经皮股动脉较经皮桡动脉出血并发症增多(15.4% vs 3.9%,P=0.02)、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0.5±2.61d vs 7.9±1.15d,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随访结果显示,不管经桡动脉入路还是股动脉入路,多支血管组较单支血管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4.8% vs 10.8%,P=0.401)、靶病变血运重建(7.0% vs 6.0%,P=0.76)、支架内再狭窄(4.9% vs 3.6%,P=0.91)均有所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临床预后佳.

    作者:李渊;徐卫亭;陈建昌;肖飞;赵良平;顾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31~60岁的体检人员.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女性257人,男性455人.胆固醇指标增高,女性512人,男性1,145人.甘油三酯指标增高,女性642人,男性2,032人.结果 31~40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41~50岁组胆固醇、甘油三酯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国钰梅;张建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肾静态显像评价急性肾盂肾炎血清CRP水平的诊断价值

    目的 用99Tcm-DMSA肾显像评价急性肾盂肾炎(APN)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0例临床首次诊断为泌尿道感染的女性患者分别检测血清CRP水平和行99Tcm-DMSA肾显像,将CRP水平检测结果和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血清CRP水平,APN患者组(15.7±9.8mg/L)明显高于单纯尿路感染组(4.3±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水平检测结果和肾显像结果吻合度一般(K=0.61,P<0.01).检测血清CRP水平诊断APN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0%、95.7%、80.0%、94.6%和71.4%,且血清CRP水平和肾脏的损伤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血清CRP水平对APN的早期诊断有价值,且其水平可反映肾脏损伤的程度.

    作者:邵小南;张云;张玮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应用于维持性HD患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 将46例维持性HD伴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HD组和HP组,HD组进行每周3次常规透析,HP组在常规透析基础上每两周接受一次HD+HP治疗,两组同时根据血压调整降压药用量,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使用降压药种类情况,再根据平均动脉压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幅度.结果 两组血压均有下降,HP组血压下降更为明显,同时HP组使用降压药种类较HD组少.结论 对于维持性H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HP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作者:封建华;卢国元;叶建明;郁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