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张周良;高军;闫伟;张惠中
肠缺血再灌注导致远隔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与肠源性细胞/内毒素移位关系密切,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肠源性细胞/内毒素移位的作用机制值得关注.该文从肠道复合屏障功能损伤、肠道细菌过度繁殖与菌群失调、机体与肠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发生机制,从门静脉途径、肠淋巴途径阐述了其移位通路.
作者:杨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治疗重度或极重度先天耳聋的有效方法,术后的康复措施对听力重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12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的康复护理达到患儿听力正常的目的.结果 安装人工耳蜗的患儿术后听力及语言能力都有极大改善,学习、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从而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结论 积极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可使安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建立良好的信心,为预防和发现术后并发症提供重要资料,从而达到满意疗效.
作者:刘叶;石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45岁以上中老年人血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方法测定570名中老年人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各项有关指标,并对老年人与中年人进行比较和对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以及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人与中年人相比,男性中年人在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高于老年人(P<0.05或P<0.01),血浆黏度及血沉老年人均明显高于中年人(P<0.01);女性老年人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沉均明显高于中年人(P<0.05或P<0.01),而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明显低于中年人(P<0.05).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相比其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增高(P<0.01),而血沉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结论 男性中,中年人存在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而血浆黏度和血沉降低的情况.女性中,老年人存在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沉增高,而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降低的情况.男性和女性相比,存在血浆黏度及血沉降低、其他血流变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的情况.而这可能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预防人群提供方向.
作者:冯丽梅;曾方银;张豫明;孙德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评估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和血沉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不明显.结论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对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姚根宏;赵广超;栾建凤;严京梅;朱培元;叶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天然乳胶中普遍存在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水溶性蛋白质.用谷氨酰胺转氨酶催化天然乳胶中的蛋白质使其发生不同结构层次上的改变,致使水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在提高乳胶强度等性能的同时解决蛋白质过敏问题.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获得了MTGase催化天然乳胶蛋白交联的优化条件.
作者:冯屏;闫伟;田晓慧;程必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5年3月~2010年3月的2,287例胆囊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急性胆囊炎发作病例260例.结果 2,280例成功完成LC,中转开腹手术7例,其中因Calot三角解剖不清、周围致密粘连5例,结石嵌顿于胆囊管1例,手术早期出血1例.术后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胆道狭窄胆道损伤,另1例为胆道损伤.结论只要能把握手术时机及注重手术技巧,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是一项安全、高效的手术.
作者:陈勇;王树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0例脑梗死患者及31 例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Fb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Fbg水平显著增高(均P< 0.01).结论 血浆中的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Fbg的增高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罗文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直肠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外科关注的焦点.以往对无法行肠镜切除的良性肿瘤和早期恶性肿瘤多采用开腹和腹腔镜肠切除术、直肠肿物局部切除术等.但各种术式都有其缺点且均无法覆盖整个直肠.
作者:丁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对多发性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进行讨论.方法 对12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行肋骨切开复位、爪形钢板内固定.结果 术后胸壁稳定,反常呼吸消失,肋骨断端错位、胸廓塌陷畸形矫正,疼痛缓解,肺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严重的多发性肋骨骨折可行内固定治疗,用爪形钢板对部分肋骨骨折进行复位固定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颜江;史建国;蔡建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根据斑块性质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MMP-9水平依次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1).结论 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王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地尔硫卓对冠心病病人气管插管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52例.随机分为两组:地尔硫卓组(n=24)麻醉诱导前2min静脉注射地尔硫卓0.2mg/kg;对照组(n=28)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1min、给药后2min、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3min和5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HR×SBP).插管前10min至插管后15min记录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 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即刻和插管后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心率收缩压乘积明显高于插管前;而地尔硫卓组除了在插管后1min心率明显增快外,在插管即刻和插管后各时点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增高,且分别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插管后动态心电图ST段和/或T波改变的发生率为56%,地尔硫卓组为26%,两组间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有两例发生ST段改变,地尔硫卓组无ST段改变.结论 气管插管可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冠心病病人还可诱发一过性心肌缺血,诱导前静注地尔硫卓0.2mg/kg具有预防作用.
作者:方波;马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托烷司琼复合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双盲法将符合标准择期拟行手术的200例患者分为4组,Ⅰ组(n=50):生理盐水2mL;Ⅱ组(n=50):2%利多卡因40mg;Ⅲ组(n=50):托烷司琼5mg;Ⅳ组(n=50):托烷司琼5mg与2%利多卡因40mg.四组从静脉注射上述药物1min后,以0.5mL/s的速度按2mg/kg静脉注射丙泊酚进行诱导.根据Ambesh四分法观察每组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 Ⅱ、Ⅲ、Ⅳ实验组与对照组Ⅰ组比较均可以明显降低丙泊酚静脉注射疼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P<0.05),而Ⅱ、Ⅲ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Ⅳ组间(P<0.05)及Ⅲ组与Ⅳ组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丙泊酚静脉注射前缓慢预注托烷司琼复合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作者:邵丽丽;吕黄伟;田阿勇;刘玉伶;吴巧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引起综合ICU严重交通伤患者漏诊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01月~2010年03月综合ICU 收治的严重钝性交通伤患者,按是否出现漏诊分为漏诊组和无漏诊组.临床观测指标包括年龄、性别、GCS、ISS、APACHEⅡ评分、影像学检查、漏诊(包括漏诊率和引起漏诊的主要因素).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123例,其中漏诊组24例,无漏诊组99例.漏诊发生率为19.51%,漏诊主要部位是胸、腹部.76.09%引起漏诊的主要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常见的是评估不充分,其中不合理影像学评估是主要因素,其次是临床评估不充分.结论 在严重交通伤早期诊治中,引起漏诊的主要因素是评估不充分,包括临床评估不充分和不合理影像学评估.
作者:冒山林;徐波;王洪飞;刘励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建立穹窿海马伞切断AD大鼠模型,应用Y型迷宫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分别用同位素方法和蛋白质印迹检测了ERK的水平,并用RT-PCR方法检测了ERK2 mRNA的表达.结果 Y型迷宫测试发现穹窿海马伞切断AD大鼠学习和记忆的获得和再现均受损;同位素方法检测穹窿海马伞切断大鼠海马ERK的活性,手术组手术侧为(13.46±3.23)pmol·mg-1·min-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80±1.50)pmol·mg-1·min-1、假手术组(10.74±1.62)pmol·mg-1·min-1和手术组非手术侧(10.79±2.23)pmol·mg-1·min-1;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手术组条带深于正常对照组;RT-PCR显示ERK2mRNA表达手术组条带亮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穹窿海马伞切断AD大鼠海马ERK升高,ERK信号转导途径在AD发病早期起作用.
作者:冯昱;吴哲;彭博;罗晓光;姚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放射性核素125I标记聚乙二醇修饰的碳纳米石墨烯材料(Graphene-PEG 18kDa)的可行性及其标记产物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氯氨-T法标记石墨烯材料(GP-18),Millipore超滤离心管对产品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125IGP-18的标记率;纸层析法测定放射化学纯度;将125I-GP-18,按1:20的比例分别加入到生理盐水、血清中,置于37℃、4℃、室温条件下,测定放置2h、4h、24h、48h后标记物的放化纯度以评价其体外稳定性.结果 125I标记GP-18的标记率为(56.93±2.85)%,125I-GP-18的放射化学纯度(97.93±0.70)%,放射性比活度为52.81MBq/mg.4℃生理盐水中放置48h的放射化学纯度仍可达(93.48±1.20)%,但在37℃血清中放置2h放化纯降为(71.94±5.47)%(P<0.01).结论 可用125I标记碳纳米材料石墨烯,所得产物放射化学纯度及放射性比活度高,但在37℃血清中稳定性欠佳,其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苏娟;章斌;苏成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对临床洁牙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门诊洁牙患者692名,对其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洁牙者洁牙原因、洁牙后感受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性别比为男:女=1.2:1,洁牙者中青年为主,问卷调查发现洁牙原因多为刷牙出血,洁牙过程舒适度较低.结论 苏州地区人群口腔保健意识较差,要加强宣传.
作者:朱文伟;李仁静;丁敏娜;葛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胰岛功能的变化.方法 入选4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1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餐后2小时C肽(2hC-P),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FPG、2hPG、HbA1c和HOMA-IR显著下降,而FIns、FC-P、2hIns、2hC-P和HOMA-β显著上升.结论 对于血糖较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数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作者:姚丽琴;成兴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Mb、CK-MB和CTnI水平测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诊断和溶栓再通效果监测的临床应用.方法 利用生化和化学发光方法测定了96例ACS患者(包括52例UAP和44例AMI)血清中的Mb、CK-MB和CTnI的水平,在监测溶栓治疗的44例AMI中,测定了32例通畅组和12例持续闭塞组溶栓治疗后60min和溶栓治疗前的浓度比值,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在96例ACS患者中,44例AMI患者血清Mb、CK-MB和CTnI水平分别为181±102μg/L,55±32U/L和0.560±0.310μg/L,显著高于52例UAP患者和42名正常对照组(P<0.05),U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监测44例AMI患者相关动脉的溶栓治疗中,32例AMI患者通畅组溶栓治疗后60min与治疗前的浓度比值分别为7.4±1.5、20.2±2.4和3.0±0.4,较之12例持续闭塞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血清Mb、CK-MB和CTnI水平的联合测定是早期诊断ACS有效方法,并且是监测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有意义指标.
作者:尤凤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对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重复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意义.结果 10例均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前后显示下腔静脉癌栓血管,16例在栓塞后1~3月内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癌栓的供应血管增多,癌栓增大,其中4例累及心房.4例下腔静脉癌栓血管不显影.栓塞后癌栓内均见碘油沉积,部分癌栓缩小.结论 原发性肝癌之下腔静脉癌栓由肝动脉主要供血,造影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对癌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排除有促进癌栓生长的可能.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
作者:骆江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对于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采用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用药,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耐药慢性乙肝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组(联合用药组)22例,恩替卡韦治疗组(对照组)20例,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HBV-DNA等相关指标.结果 (1)治疗24周后,血清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4项指标两组比较,联合组分别为72.7%、68.2%、31.8%、9.0%,对照组分别为75.0%、70.0%、30.0%、10.0%.(2)治疗48周后,血清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4项指标两组比较,联合组分别为86.3%、81.8%、72.7%、36.3%,对照组分别为85.0%、80.0%、75.0%、30.0%.(3)治疗48周后,对照组发生变异4例(20.0%),联合组病毒变异无1例发生.两组病毒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与恩替卡韦相似,但病毒耐药变异率较恩替卡韦低.
作者:邰立慧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