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患者血清中胰岛素、CEA、铁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诊断的临床研究

尤凤坚

关键词:胃癌, 胰岛素(Ins),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肿瘤标志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胰岛素(Ins)、癌胚抗原(CEA)、铁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测定了106例胃癌患者血清中的Ins、CEA和铁蛋白的水平,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了TGF-β1水平,并与5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结果 106例胃癌血清Ins、CEA、铁蛋白和TGF-β1水平较之50名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31例胃癌Ⅰ~Ⅱ期、32例Ⅲ期和43例Ⅳ期的血清CEA和TGF-β1 水平较之正常对照组增高为明显(P均<0.01),其次为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后为血清Ins水平;但血清Ins、CEA、铁蛋白和TGF-β1水平均随胃癌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结论 在胃癌的诊断中,以血清CEA和TGF-β1水平测定为佳,其次为Ins 和铁蛋白水平,故四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测定具有特殊的临床价值.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传导速度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辨证分型中的不同及意义.方法 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组(早期组)、肝肾阴虚,血瘀风动组(中期组)、脾肾阳虚,痰瘀互阻组(晚期组)4组,分别测定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及其波幅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其波幅.结果 各证型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晚期组检出周围神经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周围神经损害较轻,较局限,而脾肾阳虚,痰瘀互阻型损害较重,较广泛.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在各证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马立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RS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5月~2011 年4月三年间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痰标本18,170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SV抗原.结果 18,17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RSV阳性者2,773例,阳性检出率15.26%,82.87%的RSV感染发生在12月以下患儿;男女比例1.97:1(P<0.001),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12月以内母乳喂养儿较非母乳喂养儿RSV阳性检出率低,年龄小于6月或在流行季节出生、被动吸烟、母亲吸烟、兄妹数量等均可增加RSV的感染率.结论 苏州地区儿童RSV感染的流行状况与国内和国外温带城市情况基本一致,冬春季为流行高峰,0~12月龄组的患儿RSV感染所占比例大.母乳喂养具有保护作用,男性、被动吸烟、母亲吸烟、多兄弟姐妹、年龄小于6月或在流行季节出生等因素均增加患儿RSV感染风险.

    作者:顾凤珍;周利兵;张学兰;杜晓晨;谢敏慧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胃肠道瘘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15例胃肠道瘘的初步诊治经验.方法 对15例胃肠道瘘的发生时间、部位、手术类型、病理生理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至发生胃肠道瘘的平均时间为4.3d,窦道愈合时间30~105d,平均愈合时间46d,治愈率93.3%.讨论采取综合治疗,早期有效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序贯应用生长抑素加生长激素,能有效提高消化瘘治愈率.

    作者:孙君君;张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以偏侧舞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偏侧舞蹈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偏侧舞蹈症为核心症状的1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表现、影像特征、辅助检查及药物治疗.结果 17例偏侧舞蹈症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氟哌啶醇、氯丙嗪药物可降低多巴胺功能.疗效满意,预后好.结论 偏侧舞蹈症常见的病因是脑血管病,尤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其解剖通路复杂,与脑缺血后抑制性神经元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A)神经元失衡有关.

    作者:周勇;徐树军;袁玉英;刘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多重PCR检测基因抗原受体重排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多重PCR方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探讨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和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参照BIOMED-2协作组制定的Ig和(或)TCR检测方法,对儿童ALL患儿114 例,分别检测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IgH、IgK、TCRG和TCRB基因重排.结果 在105例B系儿童ALL患者中,克隆重排的检出率分别为IgH 73%、IgK34%、TCRG 44%和TCRB 35%,所有B-ALL患者Ig基因重排检出率可达85%;在11例T系ALL患者中,克隆重排的检出率分别为TCRB 82%和TCRG 73%,T-ALL 患者TCR基因重排检出率可达100%.结论 BIOMED-2引物系统可以检测出绝大多数儿童ALL患者的Ig/TCR基因重排,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工具,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艾晓非;李楠;刘燕;阮敏;李庆华;曹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中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2型糖尿病病人60例,测定BMI、HbA1c等指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通过诺和锐30治疗,另一组通过诺和灵30R治疗,12周后再次测定BMI、HbA1c等指标,并应用动态血糖检测患者血糖波动情况.结果 与诺和灵30R组比较,诺和锐30组FBG、PBG、HbA1c明显下降,低血糖次数减少,血糖波动小.两组间BMI无差异.结论 诺和锐30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作者:钟绍;方玲娜;潘颖;卢冰;计莹;朱文华;沈鲜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实验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6.5%、6.5%~8.5%、≥8.5%三组;选取体检健康者30名为对照组.测定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以红细胞变形指数表示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6.5%时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逐步降低(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逐步升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在糖化血红蛋白>6.5%时开始下降,并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逐步降低.

    作者:王丽娜;周慧敏;穆立芹;张庆富;杨爱格;刘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 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n=32),2型糖尿病无动脉粥样硬化组(n=31),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及肾脏疾病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31),测定各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各组低切变率及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上述指标又高于2型糖尿病无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糖尿病各组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又低于2型糖尿病无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液流变性异常更为显著.

    作者:陆进;王丽;陈蕾;张学亮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可注射性硫酸钙在兔椎体松质骨中成骨性能的研究

    目的 观察可注射性硫酸钙在兔椎体松质骨中的成骨降解性能.方法 18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只.其中A组向兔椎体松质骨注入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B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在不同时间点(2,6和12周)采用大体观察、X片影像学、组织学等方法观察和评估CSC植入后在椎体松质骨内的成骨和降解情况.结果 术后兔进食,活动正常,标本周围软组织无炎症反应.CSC在植入2周见少量新生骨,6周植入物部分吸收,见大量新生骨,12周植入物全部吸收,并有编织骨形成,成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注射性硫酸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椎体后成骨作用明显,新生骨与植入材料的吸收降解同步,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材料.

    作者:华俊;孙永明;刘栋;沈忆新;冯一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 分别测定26例ION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ION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血黏度增高与ION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液流变性改变在ION的发病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黄萍;赵红;邵林;方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肾脏再生的研究进展

    肾脏自身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寻找特有的肾脏祖细胞和干细胞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对肾脏再生的机制和病理生理的分子药物设计和研究,可以达到用肾脏再生来代替血液透析和肾移植.该综述总结了肾脏再生的细胞生物学和前景方面新研究进展.

    作者:姚根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妊娠妇女凝血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妊娠孕妇共125例及正常育龄非妊娠妇女30名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早期妊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TT、PT、TT、Fbg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AgT 明显增高(P<0.05).中孕组、晚孕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明显缩短(P<0.01),Fbg、PAgT 明显增高(P<0.01).晚孕组与早孕组比较,PT、APTT、TT、Fbg、PAgT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 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随着孕期增加而增强,监测妊娠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对积极预防和治疗血栓前状态、产后出血以及DIC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赵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血糖、血脂水平及血流变指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性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关系.方法 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40例和健康体检者30名(均为男性)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Apo-B)均显著升高(P<0.01,P<0.01,P<0.05,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也均显著升高(P<0.01,P<0.01,P<0.01).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Apo-A1)、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由于存在血脂、低密度脂蛋白与载脂蛋白B异常,进而影响到血浆黏度的异常.又由于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的改变影响到局部或全身血流量的改变.提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血脂紊乱造成血液流变性的异常,从而导致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微循环障碍,早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阻止和延缓其转归为DM,降低DM的发病率.

    作者:沙洪;张浩军;赵婷婷;黄小洁;王萍;李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急性时相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应用

    目的 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急性时相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尿mALb)测定的应用.方法 64 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mALb的浓度及尿白蛋白的排泄率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A)30例,微量蛋白尿组(MA)22例,临床蛋白尿组(CP)12 例,对照组为30名健康体检者.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AG)、铜蓝蛋白(CER)、触珠蛋白(HPT)和尿mALb.结果 不同进展期的DN患者4项时相蛋白与尿mALb平均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高,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除NA组CER均数,其余各组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意义(P<0.01).hs-CRP、α1-AAG、CER和HPT水平CP组高,依次为MA组、NA组,对照组低,并随mALb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均呈正相关和密切相关.相关系数tr检验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0.01).结论 急性时相蛋白和尿mALb与DN有关,与病变程度一致.

    作者:金一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B7-H3两种异构体基因转染细胞株的建立及对T细胞协同刺激作用的比较

    目的 建立2IgB7-H3基因转染细胞株和4IgB7-H3基因转染细胞株,探讨B7-H3两种异构体对T细胞的协同刺激作用.方法 RT-PCR 法从诱导成熟的DC细胞中克隆人B7-H3两种异构体基因2IgB7-H3和4IgB7-H3的编码区,经EcoR Ⅰ和BamH Ⅰ双酶切后插入p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pIRES2-EGFP/2IgB7-H3和pIRES2-EGFP/4IgB7-H3重组子,采用脂质体法转染脑胶质瘤细胞株SHG44.经G418抗性筛选,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2IgB7-H3和4IgB7-H3在SHG44细胞上的表达.继而,利用MTT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析两种异构体基因转染细胞株对T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成功构建了可以稳定表达2IgB7-H3和4IgB7-H3的基因转染细胞株.体外生物学功能分析表明,与转染空载体的SHG44/mock细胞相比,SHG44/2IgB7-H3和SHG44/4IgB7-H3均能有效抑制T细胞增殖以及对IFN-γ的分泌,且两者的协同抑制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B7-H3两种异构体分子均能负性调控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但两者的生物学功能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作者:邱天宇;陈永井;张光波;孙静;蒋俊华;周迎会;张学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18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X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B超检查18例,CT检查3例,MRI检查1例,ERCP检查l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确诊9例.10例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因伴慢性胰腺炎行胆囊切除加胰头囊肿十二指肠引流术,6例行LC术,其中4例中转开腹.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XG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术前诊断困难,且极易误诊为胆囊癌,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开腹胆囊切除是基本手术方式.

    作者:张亚军;何宋兵;郑丁铖;汪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氧自由基与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相关性

    目的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细胞因子与氧自由基相关性及对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低SaO2%的影响.方法 选自2008年6月~2009年5月门诊和住院的OSAHS患者,根据AHI将38例OSAHS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健康体检者15名作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质量浓度.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O2-)水平.并分析O2-水平与细胞因子及AHI和低SaO2%的关系.结果 重、中度组IL-6、IL-8、TNF-α水平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 -量显著高于轻度和正常对照组(P<0.01).重、中、轻度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 -水平与AHI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 分别为0.659、0.651、0.642,P均<0.01)、与低SaO2%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536、-0.529、-0.518,P均<0.01).重、中度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O2-水平与血浆IL-6、IL-8、TNF-α浓度呈线性正相关(重度组r分别为0.795、0.776、0.792,中度组r为0.548、0.585、0.686,P均<0.01).结论 OSAHS重、中度组患者炎症细胞在细胞因子等刺激下活化,释放氧化物质增多,导致OSAHS重、中度组患者肺功能恶化,内分泌、心血管系统损害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春雷;于凯;蔡日丹;戚其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Sysmex XE-5000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临床评价

    目的 对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主要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对Sysmex XE-5000的精密度、线性范围、与镜检的相关性和交叉污染率进行测定,并与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比较.同时,对微量血和体液模式进行了评估.结果 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精密度表现优异,重复性、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交叉污染率低.通过XE-5000分析,微量血与静脉血血细胞分析结果基本没有差异.体液模式脑脊液细胞计数、分类与人工镜检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较理想的血细胞分析仪.

    作者:孙娟;李筱梅;慕悦意;李勇;夏永辉;田鹏;杨佳彧;曹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小切口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以悬吊式腹腔镜与小切口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子宫肌瘤患者行悬吊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悬吊组),与30例行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开腹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 悬吊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悬吊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指数、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无差异(P>0.05),住院费用悬吊组高于开腹组(P <0.05).结论 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及小切口子宫肌瘤剥除术具有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悬吊式更具美观,小切口技术要求低,在妇科手术中值得推广.

    作者:王爱芬;李蔚心;张丽娜;孙秀萍;郁金芬;黄艳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重症肝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

    目的 研究急性重症肝炎病人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情况,观察发生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的时间及不同病因是否对甲状腺激素水平产生影响.方法 急性重症肝炎病人51例作为观察对象,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检测其入院时的甲状腺激素水平(TT3、TT4、FT3、FT4、TSH),对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对于异常指标5~7d后给予复查,观察动态变化,直至正常;比较不同病因(药物性、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急性重症肝炎病人入院时TT4、TT3、FT4分别有10例、5例、1例高于正常值,FT3、TSH均在正常范围.TT4、TT3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T4、TT3、FT4在第三次复查时全部转为正常.TT4、TT3、FT4的增高均发生在发病后的20d以内.不同病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急性重症肝炎病人可有TT4、TT3、FT4的升高,TT4、TT3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中TT4、TT3、FT4的升高均发生在发病后的20d内.不同病因(药物性、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对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建中;叶春艳;陈国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