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磊;汪平;邵良发;滕长青;周玲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相关因素.方法 检测10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观察组)和5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组)的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B超进行综合诊断.结果 观察组的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体重指数、血糖、尿酸、血清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胺转肽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要做到及时防治.
作者:张帆;苏淑贞;卓仲芬;方奇逍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异丙酚和七氟烷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不同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P组,20例)术中以异丙酚麻醉维持,七氟烷组(S组,20例)术中以七氟烷麻醉维持.记录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气腹形成后、关气腹、拔管后10min七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和低频(LF)、高频(HF)、低高频比值(LF/HF)、心率变异指数(HRV)等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HR、MAP、BIS、HRV、HF、LF、LF/HF均显著性下降( 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麻醉维持过程中P组LF值显著降低,HF值不降低甚至略有升高,LF/HF值显著下降;S组LF及HF均显著降低,与P组相比LF降低更明显( P<0.05),S组LF/HF值无明显变化,与P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异丙酚对交感神经系统抑制明显,异丙酚麻醉自主神经系统向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方向转变;七氟烷对迷走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均有抑制,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潘维忠;方波;马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如何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以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分娩的98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的产前、产时、产后情况.结果 98例中要求再次剖宫产有41例,因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前次手术后有产褥热史2例,因产科因素、产科并发症、合并症而再次手术者46例,9例阴道试产,8 例试产成功,成功率 88.89%.再次剖宫产组89 例与同期首次剖宫产组90例相比,腹腔粘连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组9例与无剖宫产史的阴道分娩孕妇10例相比,产程、产时出血、先兆子宫破裂、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结论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是安全的,导致再次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医患双方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认识不足,掌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指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方可提高剖宫产后阴道试产成功率,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荣琴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Hcy和hs-CRP,与29名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血浆Hcy与hs-CRP 水平无相关性(r=0.105,P=0.25).结论 Hcy、hs-CRP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子,联合检测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有助于病情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金逸;许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动脉血乳酸(Lac)等指标变化,以及早期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其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3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18例)和B组(常规治疗+CRRT组,18例).B组患者明确诊断后即行CRRT治疗.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监测仪(PICCO)监测确诊即刻、治疗后2h、1d、3d、7d EVLWI变化,在相同时间点监测Lac、氧合指数(PaO2 /FiO2)及pH值,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pH值、PaO2/FiO2在治疗后2h较治疗前即开始出现显著上升,EVLWI、Lac则在治疗后1d开始出现显著下降;而A组患者pH值、PaO 2/FiO2显著上升及EVLWI、Lac显著下降的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后1d和治疗后3d,均晚于B组,且在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上述指标存在显著差异.A、B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4.5±1.0d和9.2±0.8d(P< 0.05);VAP发生率分别为50%和17%(P<0.05);死亡率分别为38.9 %和22.2%(P>0.05).结论 对ARDS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CRRT治疗能有效降低EVLWI、Lac水平,改善氧合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
作者:黄芳;沈振亚;金钧;王俊;付建红;郭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 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别用吲哒帕胺和氨氯地平治疗.结果 吲哒帕胺组总有效率76.7%,与对照组73.3%无显著差异.结论 吲哒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
作者:郁美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APACHEⅡ评分、SAPSⅡ评分在预测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准确性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8个月收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患者192例,搜集入住ICU后第一个24h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检查资料,作为计算APACHEⅡ评分和SAPSⅡ评分的指标,并根据公式计算出预测病死率.结果 192例危重症患者中有38例死亡,病死率19.8%.APACHEⅡ评分、SAPSⅡ评分的预测病死率分别为37.1 %±26.9%、34.7%±28.3%均大于患者的实际病死率(P <0.05).两者的敏感性均大于90%.APACHEⅡ评分0~10、11~20;SAPSⅡ评分0~20三个评分段,均没有病人实际死亡,特异性为0;两者特异性随着评分的增高而增高.结论 APACHEⅡ评分、SAPSⅡ评分对低评分阶段和总的预测病死率偏高,对高评分阶段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价值.
作者:徐文秀;方理超;刘励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下超选择眼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突发单眼失明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内溶栓治疗1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致视力障碍患者.结果 治疗后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及早应用超选择局部溶栓、扩血管药物治疗突发性单眼失明方法更为有效.
作者:周勇;徐树军;伍丽红;刘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柯萨基病毒(CoxV)感染患儿血清前白蛋白(P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94例急性CoxV感染患儿血清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 急性CoxV感染患儿血清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驵(P <0.01).结论 CoxV感染患儿急性期潜在肝细胞早期损害,检测PA可以有助于及时判断CoxV 感染后肝脏功能状态,以指导治疗.
作者:陈烨;吕海涛;严文华;阚慧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结合脑TCD(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颈动脉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nography, CAU)推断动脉病变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比较,以明确其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type,CISS)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对183例疑诊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发病后1h~3d内行颅脑CT、常规MRI和DWI进行影像学分析,DWI上显示高信号后,采用脑TCD检查颅内脑动脉血流速度、频谱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无狭窄或闭塞;终经DSA明确颅内外动脉狭窄、侧枝循环评价;将DWI与脑TCD、CAU联合检查(DWI+TCD+CAU)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分析 DWI+TCD+CAU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DWI+脑TCD+颈动脉超声与DSA对比,诊断敏感性90.7%,特异性90.9 %.结论 DWI结合脑TCD、颈动脉超声,在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周铁柱;车玉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良恶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与血清fPSA和tPSA及其比值的关系.方法 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前列腺增生疾病108例患者,均行PSA、盆腔MRI、前列腺穿刺活检检查.对比各病理类型之间的血清fPSA、tPSA及f/tPSA 比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0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25例(23%),前列腺结节增生为83例,且分为间质性结节 7例(6%)、腺肌性结节24例(22%)、纤维腺瘤性结节5例(5 %)、腺性(腺瘤性)结节15例(14%)、混合性结节32例(30 %).以上六组fPSA、t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恶性前列腺增生f/tPSA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前列腺结节增生各型f/tPSA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合血清fPSA、tPSA及f/tPSA比值可提示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吕艳;常伟;高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形态学征象分析,探讨其在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7例SPN形态学征象,观察、分析其病理基础及形成原因,评价其定性诊断疾病的价值.结果 通过对各种征象的把握,CT对SPN诊断意义重大,在肺癌、肺转移瘤及肺结核瘤诊断中有较高的符合率(88 %、85.7%、81.5%),而炎性假瘤的诊断正确率明显下降(64.7 %).在各种征象提示中,血管集束征、方形征各自具有较高的特征性,空泡征、多结节聚集征、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对于提示肺癌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结论 综合把握征象的意义对于提高对SPN的诊断正确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凯;王瑞芝;李福明;陆中军;黄参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放射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中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再障小鼠模型,取再障和正常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在终浓度为15μg/mL植物血凝素(PHA)条件下培养,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小鼠骨髓淋巴细胞培养上清Th1及Th2类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4、IL-10的浓度水平;用RT-PCR技术检测小鼠骨髓转录因子T-bet mRNA表达强度.结果 再障小鼠骨髓BMMNC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1),而IL-4、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 P<0.01);转录因子T-bet mRNA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T-bet表达增强可能是再障小鼠出现Th1细胞优势分化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振芳;孙汉英;刘文励;邓东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链脲佐菌素加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 Wistar大鼠分别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6、8 周后,采血检测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按30mg/kg体重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7d后再次采血检测糖尿病鼠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糖高脂喂养大鼠血清胰岛素明显上升( P<0.05),但血糖无变化,糖尿病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周后,小剂量(30mg/kg)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所建立的2型糖脲病模型与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成模率较高,死亡率较少.
作者:蔡爽;霍韬光;周志明;徐静华;李发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病人脑脊液中出现特异的IgG寡克隆区带对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美国海伦娜公司Spife 3000型电泳仪及配套的相关试剂.同时采取517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标本,进行等电聚焦加免疫印记金染色电泳.结果 多发性硬化组,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36.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组,阳性率为43.8%;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组,阳性率为7.1%.结论 进行脑脊液电泳,检查病人是否有典型的寡克隆区带的形成,是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异常性疾病早期诊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依据.
作者:李洁;李琳;付璐;王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发生于前上纵隔巨大肿块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6例前上纵隔巨大肿块(大直径>5.0cm)的多层螺旋CT表现.纵隔内肿块36例,其中良性胸腺瘤11例,恶性胸腺瘤8例,淋巴瘤10例,畸胎瘤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肠源性囊肿1例;纵隔旁肿块10例,其中纵隔型肺癌9例,炎性假瘤1例.结果 前上纵隔肿块定位诊断的CT征象有:肿块中心投影是否在纵隔结构内;肿块近纵隔侧边缘是否光整;肿块近肺侧边缘是否光整;纵隔内大血管是否受压移位;是否有支气管狭窄、胸膜增厚粘连、胸腔积液、炎症等肺内继发性改变表现.各类前上纵隔肿块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论 依据CT征象,可以对发生于前上纵隔的巨大肿块作出定位及初步定性诊断.
作者:梁硕;吴琛;胡春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建立其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HPLC-UV法测定,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为分析柱,50mmol·L -1磷酸二氢钠溶液-5mmol·L-1辛烷磺酸钠溶液- 乙腈(75:15:1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2nm,茶碱为内标.结果 头孢地嗪钠在10~160μ g·mL-1 检测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69±1.40) %;日内差异RSD≤1.7%(n=5),日间差异RSD≤1.7% (n=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头孢地嗪钠的含量的检测.
作者:郑晓娴;高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随机分成二组,呼吸机组为无创呼吸机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对治疗前后的部分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R)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组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组治疗后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值得推广.
作者:宣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9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腔内外联合断流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贲门周围血管断离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其临床疗效、静脉曲张程度、术后随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腔内外联合断流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缓解其静脉曲张程度,是一项较好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
作者:吉敏;崔彦;李成林;王平;刘景欣;黄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显示臂丛节后神经的较理想的MR检查序列.方法 采用1.5T MRI对30名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冠状面扫描,三种序列分别为T 2/FSE序列、STIR序列、T2/FSE/FAST,各序列所用层厚、层间距及扫描范围均相同.由两位高年资MR诊断医师和一位MR技师根据所得图像评估每一序列对正常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情况.结果 三种序列均能显示臂丛节后神经,T2/FSE/FAST序列优于T 2/FSE和STIR序列(χ2=12.38, P<0.05;χ2=9.32,P<0.05),而T 2/FSE、STIR二种序列显示臂丛节后神经相当( χ2=0.268,P>0.05).结论 T2/FSE/FAST是显示臂丛节后神经较满意的序列.
作者:邢建明;胡春洪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