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上纵隔巨大肿块的CT诊断(附46例分析)

梁硕;吴琛;胡春洪

关键词:纵隔肿瘤,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分析发生于前上纵隔巨大肿块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6例前上纵隔巨大肿块(大直径>5.0cm)的多层螺旋CT表现.纵隔内肿块36例,其中良性胸腺瘤11例,恶性胸腺瘤8例,淋巴瘤10例,畸胎瘤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肠源性囊肿1例;纵隔旁肿块10例,其中纵隔型肺癌9例,炎性假瘤1例.结果 前上纵隔肿块定位诊断的CT征象有:肿块中心投影是否在纵隔结构内;肿块近纵隔侧边缘是否光整;肿块近肺侧边缘是否光整;纵隔内大血管是否受压移位;是否有支气管狭窄、胸膜增厚粘连、胸腔积液、炎症等肺内继发性改变表现.各类前上纵隔肿块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论 依据CT征象,可以对发生于前上纵隔的巨大肿块作出定位及初步定性诊断.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氧化碳气腹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氧化碳气腹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ASA分级为Ⅰ级的215例妇科手术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非气腹组, n=100)或二氧化碳气腹下腹腔镜手术(气腹组,n =115).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1.5~2mg/kg,芬太尼4μg/kg,琥珀胆碱1.5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用1.5 %~2%的异氟烷维持麻醉.在术前1d、术后1、6、24、48、72h和出院前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和认知功能MMSE值的变化和气腹或手术开始后1.5h的动脉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结果 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住院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没有明显差异.非气腹组与气腹组比较认知功能在术后1、6、24、 48、72h MMSE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 二氧化碳气腹可明显影响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作者:鲍宁;吕黄伟;刘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含量

    目的 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建立其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HPLC-UV法测定,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为分析柱,50mmol·L -1磷酸二氢钠溶液-5mmol·L-1辛烷磺酸钠溶液- 乙腈(75:15:1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2nm,茶碱为内标.结果 头孢地嗪钠在10~160μ g·mL-1 检测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69±1.40) %;日内差异RSD≤1.7%(n=5),日间差异RSD≤1.7% (n=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头孢地嗪钠的含量的检测.

    作者:郑晓娴;高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同学习曲线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不同学习曲线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方法 对 2008年1月~12月收治的 32例(A组)和2009年1月~10月收治的35例(B组)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比总结不同学习曲线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疗效.所有患者按照D2 根治术式,均于上腹部做辅助小切口行病灶移除及消化道重建.将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成功行腹腔镜下 D2 根治术23例,B组成功行腹腔镜下 D2 根治术33例. A组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各项指标明显高于B组( P<0.05);A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明显少于B组;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 P<0.05).结论 不同学习曲线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疗效具有明显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手术者腹腔镜操作技术及腹腔镜器械使用的熟练程度有关.

    作者:朱万坤;刘宏斌;钱锋;韩晓鹏;苏琳;魏登文;苗鹏程;李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与前列腺组织病理类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良恶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与血清fPSA和tPSA及其比值的关系.方法 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前列腺增生疾病108例患者,均行PSA、盆腔MRI、前列腺穿刺活检检查.对比各病理类型之间的血清fPSA、tPSA及f/tPSA 比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0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25例(23%),前列腺结节增生为83例,且分为间质性结节 7例(6%)、腺肌性结节24例(22%)、纤维腺瘤性结节5例(5 %)、腺性(腺瘤性)结节15例(14%)、混合性结节32例(30 %).以上六组fPSA、t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恶性前列腺增生f/tPSA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前列腺结节增生各型f/tPSA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合血清fPSA、tPSA及f/tPSA比值可提示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吕艳;常伟;高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海马新生神经细胞存活及对DNA甲基化总体水平的影响

    目的 主要探讨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海马新生神经细胞存活及对该区域内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并结合行为学,观测了脑缺血后海马新生神经细胞数量的变化并长期追踪了脑缺血后DNA甲基化总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脑缺血后海马区域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变化与海马新生神经细胞的数量变化相关联,在脑缺血后1~4周进行的强制性运动疗法会有效地逆转脑内的低甲基化状况.结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了脑缺血后海马新生神经细胞的存活,DNA甲基化可能参与了新生神经细胞存活的调控过程.

    作者:安妍;赵玫;赵传胜;戚其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异丙酚和七氟烷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不同影响

    目的 观察异丙酚和七氟烷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不同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P组,20例)术中以异丙酚麻醉维持,七氟烷组(S组,20例)术中以七氟烷麻醉维持.记录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气腹形成后、关气腹、拔管后10min七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和低频(LF)、高频(HF)、低高频比值(LF/HF)、心率变异指数(HRV)等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HR、MAP、BIS、HRV、HF、LF、LF/HF均显著性下降( 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麻醉维持过程中P组LF值显著降低,HF值不降低甚至略有升高,LF/HF值显著下降;S组LF及HF均显著降低,与P组相比LF降低更明显( P<0.05),S组LF/HF值无明显变化,与P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异丙酚对交感神经系统抑制明显,异丙酚麻醉自主神经系统向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方向转变;七氟烷对迷走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均有抑制,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潘维忠;方波;马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探讨

    目的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随机分成二组,呼吸机组为无创呼吸机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对治疗前后的部分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R)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组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组治疗后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值得推广.

    作者:宣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2008年收治的29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中仅6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6 例患者术后辅以化疗,手术切除率为89.7%.免疫组化证实B细胞型淋巴瘤27例,T细胞型淋巴瘤2例.25例获得随访,5年生存率为56%,其中Ⅰ期+Ⅱ期5年生存率为61.9%(13/21);Ⅲ+Ⅳ期5年生存率为25 %(1/4).结论 PG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胃镜活检是术前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联合应用化疗是治疗PGML的重要手段.免疫组化及临床分期对PGML的分类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丁铖;张艳丽;何宋兵;汪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牙线和牙间刷在牙周维护期的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的口腔卫生措施在牙周维护期的疗效对比,了解牙线和牙间刷在牙周炎的治疗和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实验组使用牙线牙间刷,对照组不要求使用牙线牙间刷,分别在治疗前和系统治疗后1、6月检查PLI、SBI、PD.结果 实验组指标比对照组下降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牙线牙间刷对控制龈间隙菌斑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沈晓云;徐东菁;宋爱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粘血症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研究高粘血症与性别、年龄、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对760名健康体检者的性别、年龄、血液流变学指标、体质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高粘血症患病率为30.92%,男多于女,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01);(2)高粘血症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相关性( P>0.05).(3)高粘血症人群中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高粘血症的发生是多种代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纠正代谢异常是高粘血症的防治关键.

    作者:陆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吲达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 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别用吲哒帕胺和氨氯地平治疗.结果 吲哒帕胺组总有效率76.7%,与对照组73.3%无显著差异.结论 吲哒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

    作者:郁美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患者95例、 135条患肢,观察下肢深静脉及瓣膜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X线造影检查相对比.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显示下肢深静脉的结构、彩色血流及返流频谱.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并且具有无创、简便、安全、可靠及实时动态观察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闫磊;王晓晖;江春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雷帕霉素兔眼房水及血液中药物分布及防治兔高危角膜移植后新生血管增殖的研究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RAPA)全身和局部使用后兔眼房水及血液中药物含量;观察其对兔眼角膜新生血管增殖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20只制作高危角膜移植受体动物模型.将16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A组术后不用药,B组涂RAPA眼膏1次/d,C组注射0.5%RAPA豆油注射液2.5mg/kg,2次/d,D组注射0.5 %RAPA豆油注射液1.5mg/kg,2次/d.术后观察90d.用药后1、2、7、14、28、56d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4组兔房水及血液中RAPA 浓度.术后观察术眼新生血管长入情况并记录新生血管指数(NI),共90d.结果 4组兔各时间点房水及血液中均可检测到RAPA,各组浓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NI2周后一直呈上升趋势,6周后维持在较高水平;B、C、D组NI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全身或局部用RAPA具有抑制兔眼高危角膜移植后新生血管增殖作用,局部用药优于全身用药.

    作者:魏静;徐国旭;盛敏杰;林安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心电图与梗死相关动脉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时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下壁AMI患者98例,观察其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结果 98例下壁AMI患者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68例,左回旋支(LCX)病变30例.以RCA病变为主时,心电图表现为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aVL 导联ST段压低和aVR导联ST段抬高;以LCX病变为主时,心电图表现为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aVL 导联ST段抬高和aVR导联ST段压低.结论 临床医师可通过心电图上的ST段移位对急性下壁AMI的患者的IRA作出初步判断.

    作者:巢为农;孙建辉;刘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oronary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64S-C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行64S-CCTA患者完整资料,并以近期(2周之内)实施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可用于评估1,129段冠脉中,64S-CCTA显示轻度和明显狭窄病变各为122、231段,其中各有61、198段得到CAG证实;64S-CCTA判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8.39%、96.35%、85.71%、97.10%及24.22、0.12;在CAG确诊狭窄节段中,64S-CCTA在轻度狭窄和明显狭窄中分别检测出非钙化性斑块、钙化斑块各为32、65 和154、53个.结论 64S-CCTA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及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与狭窄关系的评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筛查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聚宝;沈海林;付芳芳;王莺;房志伟;赵世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青春期青少年足甲襞微循环观测方法及结果

    目的 探讨青春期青少年足甲襞微循环(FNM)的观测方法、指标及正常参考值.方法 采用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观测200名青春期青少年FNM的形态、血流动态及管周状态,并计算FNM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同时对观测前准备、观测体位、观测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观测指标及正常值:清晰度(清晰)、管襻数目(7.00±3.74条/mm)、输入枝长度(89.57±46.20μm)、输出枝长度(106.45±62.30μm)、输入枝直径(6.74±4.08μm)、输出枝直径(8.69±4.26μm)、襻顶直径(10.89±4.02μm)、管襻形状(发卡型和交叉型)、血流速度(线流、线粒流及粒线流)、红细胞聚集(无)、血色(玫瑰红)、白细胞计数(1~30个/15s)、血管运动性(0~1次/min)、白微栓(无)、渗出(无)、出血(无)、乳头下静脉丛(11%可见)、皮肤乳头(波纹状及浅波纹状)、汗腺导管(0~2个/1趾甲襞).结论 足甲襞是青春期青少年活体微循环观测的良好部位,其各项指标与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建立青春期青少年FNM正常参考值,对规范FNM检测标准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庆富;周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血必净协同治疗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协同治疗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RCT)的方法将符合2008年脓毒症诊断标准,且行有创通气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和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抗感染、脏器功能支持,营养及对症处理),血必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d.记录两组患者在入选后第1d(治疗组在使用血必净前)、第3d、第7d以及第10d 的C 反应蛋白(CRP),肺损伤评分和SAPSⅡ评分.结果 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的CRP、肺损伤评分、SAPSⅡ评分均出现下降,并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减轻患者的肺部及全身损伤.

    作者:朱建良;朱建军;刘励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DSA下尿激酶灌注眼动脉治疗单眼失明

    目的 观察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下超选择眼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突发单眼失明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内溶栓治疗1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致视力障碍患者.结果 治疗后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及早应用超选择局部溶栓、扩血管药物治疗突发性单眼失明方法更为有效.

    作者:周勇;徐树军;伍丽红;刘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测定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Hcy和hs-CRP,与29名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血浆Hcy与hs-CRP 水平无相关性(r=0.105,P=0.25).结论 Hcy、hs-CRP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子,联合检测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有助于病情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金逸;许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介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尿蛋白水平早期诊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炎性介体--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和尿蛋白(UA)水平测定的早期诊断应用.方法 利用生化法(超敏免疫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了130例AP患者(其中50 例SAP和80例MAP)血清hs-CRP和UA(MA、β2 M和IgG)并与64名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果 130例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尿MA、尿β2 M和尿IgG水平较之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并与AP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AP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是急诊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而AP早期肾损伤诊断和监测的灵敏指标依次为尿MA, 尿β2 M,尿IgG.

    作者:许秋芳;张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