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春期青少年足甲襞微循环观测方法及结果

张庆富;周慧敏

关键词:青春期, 青少年, 足甲襞, 微循环
摘要:目的 探讨青春期青少年足甲襞微循环(FNM)的观测方法、指标及正常参考值.方法 采用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观测200名青春期青少年FNM的形态、血流动态及管周状态,并计算FNM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同时对观测前准备、观测体位、观测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观测指标及正常值:清晰度(清晰)、管襻数目(7.00±3.74条/mm)、输入枝长度(89.57±46.20μm)、输出枝长度(106.45±62.30μm)、输入枝直径(6.74±4.08μm)、输出枝直径(8.69±4.26μm)、襻顶直径(10.89±4.02μm)、管襻形状(发卡型和交叉型)、血流速度(线流、线粒流及粒线流)、红细胞聚集(无)、血色(玫瑰红)、白细胞计数(1~30个/15s)、血管运动性(0~1次/min)、白微栓(无)、渗出(无)、出血(无)、乳头下静脉丛(11%可见)、皮肤乳头(波纹状及浅波纹状)、汗腺导管(0~2个/1趾甲襞).结论 足甲襞是青春期青少年活体微循环观测的良好部位,其各项指标与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建立青春期青少年FNM正常参考值,对规范FNM检测标准有重要意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46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9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腔内外联合断流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贲门周围血管断离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其临床疗效、静脉曲张程度、术后随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腔内外联合断流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缓解其静脉曲张程度,是一项较好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

    作者:吉敏;崔彦;李成林;王平;刘景欣;黄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微循环变化的动态观察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微循环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2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为观察组,应用耳廓微循环检测技术分别于生后24h、72h进行微循环动态监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4h内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红细胞聚集率、白色微小血栓出现率、细静脉流速、微血管畸形率有异常改变,差异显著.72h后复查,细静脉流速、微血管畸形率仍有异常改变.结论 对红细胞聚集率、白色微小血栓出现率进行动态观察,有助于病情的评价、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朱兰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粘血症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研究高粘血症与性别、年龄、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对760名健康体检者的性别、年龄、血液流变学指标、体质指数、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高粘血症患病率为30.92%,男多于女,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01);(2)高粘血症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相关性( P>0.05).(3)高粘血症人群中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高粘血症的发生是多种代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纠正代谢异常是高粘血症的防治关键.

    作者:陆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糖尿病不同病程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目的 研究糖尿病不同病程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并结合分子水平分析其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 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研究对象101例,按病程分为糖尿病组(DM组)32例,血糖稳定机制损害组(IGH组)34例,正常糖耐量组(NGT组)35例,对各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三组间比较,参数均有意义(P<0.01);IGH组与NGT组比较,高切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增高( 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P<0.05);DM组分别与IGH组和NGT组比较,红细胞变形指数进行性下降( P<0.05或P<0.01),红细胞刚性指数进行性升高( P<0.05或P<0.01),其他各参数增高显著( P<0.01).结论 糖尿病随病程进展,红细胞变形性进行性下降,而聚集性逐渐增强.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特征既是糖尿病病理生理的基础之一,也是效应之一,两者互为因果.

    作者:李弘磊;汪平;邵良发;滕长青;周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NICU患者情绪障碍的干预

    对NICU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以减轻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频次和严重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石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海马新生神经细胞存活及对DNA甲基化总体水平的影响

    目的 主要探讨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海马新生神经细胞存活及对该区域内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并结合行为学,观测了脑缺血后海马新生神经细胞数量的变化并长期追踪了脑缺血后DNA甲基化总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脑缺血后海马区域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变化与海马新生神经细胞的数量变化相关联,在脑缺血后1~4周进行的强制性运动疗法会有效地逆转脑内的低甲基化状况.结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了脑缺血后海马新生神经细胞的存活,DNA甲基化可能参与了新生神经细胞存活的调控过程.

    作者:安妍;赵玫;赵传胜;戚其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病人脑脊液中出现特异的IgG寡克隆区带对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美国海伦娜公司Spife 3000型电泳仪及配套的相关试剂.同时采取517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标本,进行等电聚焦加免疫印记金染色电泳.结果 多发性硬化组,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36.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组,阳性率为43.8%;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组,阳性率为7.1%.结论 进行脑脊液电泳,检查病人是否有典型的寡克隆区带的形成,是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异常性疾病早期诊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依据.

    作者:李洁;李琳;付璐;王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CIK细胞与HBsAg疫苗联合作用对于转基因乙型肝炎小鼠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 cell,CIK)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疫苗联合应用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HBV-Tg)的治疗作用.方法 给予HBV-Tg小鼠腹腔注射CIK细胞及皮下注射HBsAg疫苗,观察外周血中HBV DN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并用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给予HBV-Tg 小鼠CIK细胞治疗后,其外周血中HBV DNA载量减少,CD3+ 、CD4+ 及CD8+ 细胞增加, CIK细胞与HBsAg疫苗联合作用后,该作用明显加强.结论 应用CIK细胞与HBsAg疫苗作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小鼠后,两者可协同作用降低外周血中的病毒含量,并增强免疫作用.

    作者:尹元琴;王扬;隋承光;戴晓淳;舒红;孟凡东;姜又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oronary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64S-C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行64S-CCTA患者完整资料,并以近期(2周之内)实施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可用于评估1,129段冠脉中,64S-CCTA显示轻度和明显狭窄病变各为122、231段,其中各有61、198段得到CAG证实;64S-CCTA判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8.39%、96.35%、85.71%、97.10%及24.22、0.12;在CAG确诊狭窄节段中,64S-CCTA在轻度狭窄和明显狭窄中分别检测出非钙化性斑块、钙化斑块各为32、65 和154、53个.结论 64S-CCTA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及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与狭窄关系的评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筛查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聚宝;沈海林;付芳芳;王莺;房志伟;赵世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青春期青少年足甲襞微循环观测方法及结果

    目的 探讨青春期青少年足甲襞微循环(FNM)的观测方法、指标及正常参考值.方法 采用WX-9B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观测200名青春期青少年FNM的形态、血流动态及管周状态,并计算FNM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同时对观测前准备、观测体位、观测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观测指标及正常值:清晰度(清晰)、管襻数目(7.00±3.74条/mm)、输入枝长度(89.57±46.20μm)、输出枝长度(106.45±62.30μm)、输入枝直径(6.74±4.08μm)、输出枝直径(8.69±4.26μm)、襻顶直径(10.89±4.02μm)、管襻形状(发卡型和交叉型)、血流速度(线流、线粒流及粒线流)、红细胞聚集(无)、血色(玫瑰红)、白细胞计数(1~30个/15s)、血管运动性(0~1次/min)、白微栓(无)、渗出(无)、出血(无)、乳头下静脉丛(11%可见)、皮肤乳头(波纹状及浅波纹状)、汗腺导管(0~2个/1趾甲襞).结论 足甲襞是青春期青少年活体微循环观测的良好部位,其各项指标与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建立青春期青少年FNM正常参考值,对规范FNM检测标准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庆富;周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含量

    目的 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建立其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HPLC-UV法测定,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为分析柱,50mmol·L -1磷酸二氢钠溶液-5mmol·L-1辛烷磺酸钠溶液- 乙腈(75:15:1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2nm,茶碱为内标.结果 头孢地嗪钠在10~160μ g·mL-1 检测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69±1.40) %;日内差异RSD≤1.7%(n=5),日间差异RSD≤1.7% (n=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头孢地嗪钠的含量的检测.

    作者:郑晓娴;高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脊柱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9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3例,骶骨4例,所有病例均累及椎体和附件,7例累及单个椎体,1例累4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其中2例术后复发.MRI 检查,其中4例可见明显肿块,5例椎体呈不同程度压缩性改变,5例可见多个小囊样改变;除1例因病灶内出血T1WI 序列呈高低混杂信号外,其余8例T1WI 序列为等、低信号, T2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MRI能提供比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付芳芳;沈海林;王聚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儿体外循环安全监测

    体外循环(CPB)管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安全、有效的机体灌注能为心外科直视手术提供良好的保驾护航作用,多环节的突发意外事件也可以迅速致病人于死地,相关临床死亡率可高达18%~24%[1].相对于成人,小儿体外循环具有预充量少、预充成份复杂、静脉引流不畅等特点,在这些环节中更容易发生体外循环意外.目前各种现代监测仪器的安装使用,可使体外循环的安全性明显提高,现总结我院自1999年6月至今303例小儿先心直视术中体外监测及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钮建宏;袁捷;谷兴琳;姜子非;施峥荣;马剑平;周娟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周围水肿形成及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ELISA方法测定2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后24~72h及10~14d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含量.依据头颅CT结果,计算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1.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呈动态变化,发病3d内升高明显,随后下降,在血肿吸收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含量仍高于正常水平.2.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血肿体积无关,但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3.急性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无相关;但是与血肿吸收期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脑出血诱发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过度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参与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参与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中脑水肿的形成.

    作者:孔小明;阎红梅;王玉林;陆士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鼠白细胞介素-15与其受体α亚单位协同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原核表达小鼠白细胞介素-15(mouse interleukin 15,mIL-15),并初步研究其与受体α亚单位(mIL-15Rα)的协同效应.方法 从小鼠肾脏组织克隆mIL-15成熟肽部分的基因片段,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所得重组表达质粒pQE-30/mIL-15转化E.coli M15.得到的转化子经IPTG诱导后获得重组表达产物,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Ni-NTA亲和层析柱上纯化、复性重组蛋白,以获得成熟的mIL-15.采用MTT法检测重组mIL-15促CTLL-2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并进一步研究mIL-15与mIL-15Rα结合后协同促进靶细胞增殖的功能.结果 重组mIL-15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ku,并能为抗His和抗mIL-15抗体所特异性识别.经Ni-NTA柱上蛋白纯化、包涵体复性后,可得到纯度约为95%的成熟蛋白.成熟mIL-15能够促进CTLL-2细胞增殖,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并且,在mIL-15Rα的配合下,mIL-15的促CTLL-2细胞增殖的活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在低mIL-15浓度条件下该协同作用表现得愈发明显.结论 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重组mIL-15,并初步研究了其与mIL-15Rα组成复合物的体外协同效应.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IL-15 及IL-15Rα协同性的作用机理和开展小鼠成体免疫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润琳;范俊;罗世能;李文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前上纵隔巨大肿块的CT诊断(附46例分析)

    目的 分析发生于前上纵隔巨大肿块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6例前上纵隔巨大肿块(大直径>5.0cm)的多层螺旋CT表现.纵隔内肿块36例,其中良性胸腺瘤11例,恶性胸腺瘤8例,淋巴瘤10例,畸胎瘤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肠源性囊肿1例;纵隔旁肿块10例,其中纵隔型肺癌9例,炎性假瘤1例.结果 前上纵隔肿块定位诊断的CT征象有:肿块中心投影是否在纵隔结构内;肿块近纵隔侧边缘是否光整;肿块近肺侧边缘是否光整;纵隔内大血管是否受压移位;是否有支气管狭窄、胸膜增厚粘连、胸腔积液、炎症等肺内继发性改变表现.各类前上纵隔肿块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论 依据CT征象,可以对发生于前上纵隔的巨大肿块作出定位及初步定性诊断.

    作者:梁硕;吴琛;胡春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比较常见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疾病.OSAS具有高发病率且与心血管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会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严重后果.但目前心血管科医师尚未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OSAS的治疗产生足够的重视.为此,该文将简述OSAS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及OSAS对相关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现状,以期优化合并OSAS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

    作者:肖飞;徐卫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DSA下尿激酶灌注眼动脉治疗单眼失明

    目的 观察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下超选择眼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突发单眼失明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内溶栓治疗1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致视力障碍患者.结果 治疗后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及早应用超选择局部溶栓、扩血管药物治疗突发性单眼失明方法更为有效.

    作者:周勇;徐树军;伍丽红;刘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介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尿蛋白水平早期诊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炎性介体--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和尿蛋白(UA)水平测定的早期诊断应用.方法 利用生化法(超敏免疫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了130例AP患者(其中50 例SAP和80例MAP)血清hs-CRP和UA(MA、β2 M和IgG)并与64名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果 130例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尿MA、尿β2 M和尿IgG水平较之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并与AP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AP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是急诊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而AP早期肾损伤诊断和监测的灵敏指标依次为尿MA, 尿β2 M,尿IgG.

    作者:许秋芳;张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影响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胸片、临床症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其中介入治疗组患儿68例,经外科修补手术治疗(手术组)患儿18例,对年龄、性别、体重、PDA直径大小、心胸比例、术前反复肺部感染、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的比较.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介入治疗组成功率 95.58%,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100%,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差异.介入治疗组与手术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8.16±4.16d和20.05±6.52d,费用分别为26327.97±4828.35元和17773.01±10499.32元.结论 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均是治疗PD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安全性好,创伤小,并发症低,更具可行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在有适应症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阚惠娟;严文华;黄洁;孙凌;吕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