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必净协同治疗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朱建良;朱建军;刘励军

关键词:脓毒症, 机械通气, 血必净注射液
摘要: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协同治疗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RCT)的方法将符合2008年脓毒症诊断标准,且行有创通气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和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抗感染、脏器功能支持,营养及对症处理),血必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d.记录两组患者在入选后第1d(治疗组在使用血必净前)、第3d、第7d以及第10d 的C 反应蛋白(CRP),肺损伤评分和SAPSⅡ评分.结果 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的CRP、肺损伤评分、SAPSⅡ评分均出现下降,并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减轻患者的肺部及全身损伤.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上纵隔巨大肿块的CT诊断(附46例分析)

    目的 分析发生于前上纵隔巨大肿块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6例前上纵隔巨大肿块(大直径>5.0cm)的多层螺旋CT表现.纵隔内肿块36例,其中良性胸腺瘤11例,恶性胸腺瘤8例,淋巴瘤10例,畸胎瘤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肠源性囊肿1例;纵隔旁肿块10例,其中纵隔型肺癌9例,炎性假瘤1例.结果 前上纵隔肿块定位诊断的CT征象有:肿块中心投影是否在纵隔结构内;肿块近纵隔侧边缘是否光整;肿块近肺侧边缘是否光整;纵隔内大血管是否受压移位;是否有支气管狭窄、胸膜增厚粘连、胸腔积液、炎症等肺内继发性改变表现.各类前上纵隔肿块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论 依据CT征象,可以对发生于前上纵隔的巨大肿块作出定位及初步定性诊断.

    作者:梁硕;吴琛;胡春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吲达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 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别用吲哒帕胺和氨氯地平治疗.结果 吲哒帕胺组总有效率76.7%,与对照组73.3%无显著差异.结论 吲哒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

    作者:郁美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CIK细胞与HBsAg疫苗联合作用对于转基因乙型肝炎小鼠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 cell,CIK)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疫苗联合应用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HBV-Tg)的治疗作用.方法 给予HBV-Tg小鼠腹腔注射CIK细胞及皮下注射HBsAg疫苗,观察外周血中HBV DN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并用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给予HBV-Tg 小鼠CIK细胞治疗后,其外周血中HBV DNA载量减少,CD3+ 、CD4+ 及CD8+ 细胞增加, CIK细胞与HBsAg疫苗联合作用后,该作用明显加强.结论 应用CIK细胞与HBsAg疫苗作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小鼠后,两者可协同作用降低外周血中的病毒含量,并增强免疫作用.

    作者:尹元琴;王扬;隋承光;戴晓淳;舒红;孟凡东;姜又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探讨

    目的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随机分成二组,呼吸机组为无创呼吸机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对治疗前后的部分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R)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组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组治疗后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值得推广.

    作者:宣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2008年收治的29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中仅6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6 例患者术后辅以化疗,手术切除率为89.7%.免疫组化证实B细胞型淋巴瘤27例,T细胞型淋巴瘤2例.25例获得随访,5年生存率为56%,其中Ⅰ期+Ⅱ期5年生存率为61.9%(13/21);Ⅲ+Ⅳ期5年生存率为25 %(1/4).结论 PG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胃镜活检是术前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联合应用化疗是治疗PGML的重要手段.免疫组化及临床分期对PGML的分类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丁铖;张艳丽;何宋兵;汪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BV和HCV感染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及其与病毒载量的关系

    目的 通过检测HBV和HCV病人血清中抵抗素水平及其病毒载量,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HBV和 HCV感染者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方法 利用ELISA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病人血清抵抗素水平和病毒载量,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 HCV感染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 ,其抵抗素水平与病毒载量的相关系数为0.82;HBV感染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0.05),其抵抗素水平与病毒载量的相关系数为0.40.结论 HCV感染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与病毒载量正相关;HBV感染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作者:郭晓临;陈鸥;周立平;赵连爽;李异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瘘3例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畸形,占先心病的0.25 %~0.5%[1],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与某一心腔或血管之间存在的异常通道,绝大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并发症,甚至猝死,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房志伟;王莺;沈海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影响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胸片、临床症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其中介入治疗组患儿68例,经外科修补手术治疗(手术组)患儿18例,对年龄、性别、体重、PDA直径大小、心胸比例、术前反复肺部感染、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的比较.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介入治疗组成功率 95.58%,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100%,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差异.介入治疗组与手术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8.16±4.16d和20.05±6.52d,费用分别为26327.97±4828.35元和17773.01±10499.32元.结论 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均是治疗PD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安全性好,创伤小,并发症低,更具可行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在有适应症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阚惠娟;严文华;黄洁;孙凌;吕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脊柱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9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3例,骶骨4例,所有病例均累及椎体和附件,7例累及单个椎体,1例累4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其中2例术后复发.MRI 检查,其中4例可见明显肿块,5例椎体呈不同程度压缩性改变,5例可见多个小囊样改变;除1例因病灶内出血T1WI 序列呈高低混杂信号外,其余8例T1WI 序列为等、低信号, T2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MRI能提供比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付芳芳;沈海林;王聚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孤立性肺结节多层螺旋CT的征象鉴别

    目的 通过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形态学征象分析,探讨其在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7例SPN形态学征象,观察、分析其病理基础及形成原因,评价其定性诊断疾病的价值.结果 通过对各种征象的把握,CT对SPN诊断意义重大,在肺癌、肺转移瘤及肺结核瘤诊断中有较高的符合率(88 %、85.7%、81.5%),而炎性假瘤的诊断正确率明显下降(64.7 %).在各种征象提示中,血管集束征、方形征各自具有较高的特征性,空泡征、多结节聚集征、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对于提示肺癌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结论 综合把握征象的意义对于提高对SPN的诊断正确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凯;王瑞芝;李福明;陆中军;黄参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种MR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显示能力的比较

    目的 探讨显示臂丛节后神经的较理想的MR检查序列.方法 采用1.5T MRI对30名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冠状面扫描,三种序列分别为T 2/FSE序列、STIR序列、T2/FSE/FAST,各序列所用层厚、层间距及扫描范围均相同.由两位高年资MR诊断医师和一位MR技师根据所得图像评估每一序列对正常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情况.结果 三种序列均能显示臂丛节后神经,T2/FSE/FAST序列优于T 2/FSE和STIR序列(χ2=12.38, P<0.05;χ2=9.32,P<0.05),而T 2/FSE、STIR二种序列显示臂丛节后神经相当( χ2=0.268,P>0.05).结论 T2/FSE/FAST是显示臂丛节后神经较满意的序列.

    作者:邢建明;胡春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NICU患者情绪障碍的干预

    对NICU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以减轻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频次和严重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石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各甲状腺炎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分析各种甲状腺炎性病变的超声弹性成像的图像特征.结果 单纯性甲状腺肿8人与甲状腺功能亢进7人的弹性图像主要表现为Ⅱ级;甲状腺功能减低6人、亚急性甲状腺炎5人、桥本氏甲状腺炎12人的弹性图像主要表现为Ⅲ级;对照组15人弹性图像主要表现为Ⅰ级.结论 弹性图像可鉴别甲状腺炎性疾病组与正常组,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熊毅;欧国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诊治及预防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诊治及预防措施,以减少发生率.方法 对31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B超、MRCP、ERCP可明确诊断,31例均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结论 重视胆囊切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再次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文庆;龚汉昌;胡其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病人脑脊液中出现特异的IgG寡克隆区带对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美国海伦娜公司Spife 3000型电泳仪及配套的相关试剂.同时采取517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标本,进行等电聚焦加免疫印记金染色电泳.结果 多发性硬化组,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36.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组,阳性率为43.8%;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组,阳性率为7.1%.结论 进行脑脊液电泳,检查病人是否有典型的寡克隆区带的形成,是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异常性疾病早期诊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依据.

    作者:李洁;李琳;付璐;王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46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腔内外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9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腔内外联合断流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贲门周围血管断离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其临床疗效、静脉曲张程度、术后随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腔内外联合断流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缓解其静脉曲张程度,是一项较好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

    作者:吉敏;崔彦;李成林;王平;刘景欣;黄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心电图与梗死相关动脉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时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下壁AMI患者98例,观察其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结果 98例下壁AMI患者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68例,左回旋支(LCX)病变30例.以RCA病变为主时,心电图表现为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aVL 导联ST段压低和aVR导联ST段抬高;以LCX病变为主时,心电图表现为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aVL 导联ST段抬高和aVR导联ST段压低.结论 临床医师可通过心电图上的ST段移位对急性下壁AMI的患者的IRA作出初步判断.

    作者:巢为农;孙建辉;刘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法分别测定 40 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 T 细胞亚群CD4+、CD8+、CD4 +/CD8+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结肠癌组治疗前外周血 T 细胞亚群 CD4+和 CD4+/ CD8+均降低,而 CD8+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行根治性手术组术后 CD4+和 CD4+/ CD8+均有显著性增高 (P<0.05),CD8+显著性降低 (P<0.05);行姑息性手术组术后 CD4+、CD8+ 和 CD4+/ CD8+均无显著性改变 (P>0.05).结论 检测结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肿瘤发展、手术疗效和评估预后.

    作者:王勍;吴雨岗;王荣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与前列腺组织病理类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良恶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与血清fPSA和tPSA及其比值的关系.方法 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前列腺增生疾病108例患者,均行PSA、盆腔MRI、前列腺穿刺活检检查.对比各病理类型之间的血清fPSA、tPSA及f/tPSA 比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0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25例(23%),前列腺结节增生为83例,且分为间质性结节 7例(6%)、腺肌性结节24例(22%)、纤维腺瘤性结节5例(5 %)、腺性(腺瘤性)结节15例(14%)、混合性结节32例(30 %).以上六组fPSA、t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恶性前列腺增生f/tPSA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前列腺结节增生各型f/tPSA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合血清fPSA、tPSA及f/tPSA比值可提示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吕艳;常伟;高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鼠白细胞介素-15与其受体α亚单位协同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原核表达小鼠白细胞介素-15(mouse interleukin 15,mIL-15),并初步研究其与受体α亚单位(mIL-15Rα)的协同效应.方法 从小鼠肾脏组织克隆mIL-15成熟肽部分的基因片段,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所得重组表达质粒pQE-30/mIL-15转化E.coli M15.得到的转化子经IPTG诱导后获得重组表达产物,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Ni-NTA亲和层析柱上纯化、复性重组蛋白,以获得成熟的mIL-15.采用MTT法检测重组mIL-15促CTLL-2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并进一步研究mIL-15与mIL-15Rα结合后协同促进靶细胞增殖的功能.结果 重组mIL-15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ku,并能为抗His和抗mIL-15抗体所特异性识别.经Ni-NTA柱上蛋白纯化、包涵体复性后,可得到纯度约为95%的成熟蛋白.成熟mIL-15能够促进CTLL-2细胞增殖,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并且,在mIL-15Rα的配合下,mIL-15的促CTLL-2细胞增殖的活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在低mIL-15浓度条件下该协同作用表现得愈发明显.结论 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重组mIL-15,并初步研究了其与mIL-15Rα组成复合物的体外协同效应.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IL-15 及IL-15Rα协同性的作用机理和开展小鼠成体免疫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润琳;范俊;罗世能;李文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