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流变性的动态图像研究及半定量分析

刘宗印;潘齐川;刘颖颖;曲东平;鞠全荣

关键词:白细胞, 流变性, 图像扫描, 半定量, 动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判断人体白细胞流变性的新方法.方法采取指尖微量血,应用布氏镜(多功能可变投射显微镜)和动态数字成像技术,对活体白细胞进行动态图像扫描,设定粒细胞形态结构、变形运动、胞浆及颗粒运动三项指标,以三项指标积分及三项指标积分总值作为判断人体白细胞流变性的客观指标;对120例正常人按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正常参考值.结果用多功能显微镜直观、动态地观察到显示白细胞流变学的特征:形态结构、伪足形成、颗粒运动、胞质环流及变形运动;白细胞流变性三项指标积分及总积分别为2.917±0.306、2.433±0.498、3.042±0.418和8.392±0.792;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总积分正常参考值为8.249~8.635.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判断白细胞流变性的动态细胞学检测手段,提出观察指标、判断标准和半定量计分方法;方法简便,直观,易被病人接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年女性血沉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目的为制定中年女性血沉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了中国291个单位用温氏法制定的20 028例健康中年女性血沉参考值,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中年女性参考值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而中年女性血沉参考值在逐渐的减少(灰色关r1(y,x1)=0.73185).用GM(1,N)模型与灰色微分方程的方法得到了一个灰色微分模型,y∧(k)=0.008664z(1)(k)+0.0001881x1(1)(k)+0.00008914x2(1)(k)-0.009112x3(1)(k)-0.03588x4(1)(k)+0.0008267x5(1)(k)±4.70.结论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利用此模型并求出其相应的近似时间响应式,就可以估算出这个地区的中年女性血沉参考值.依据中年女性血沉参考值与地理因素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华北区,东北区等六个区.

    作者:金浩;葛淼;刘新平;庹书炜;晏文隽;杨云锋;瞿红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精泰来颗粒对大鼠血凝及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血凝及血液流变的实验研究探讨精泰来颗粒的活血化淤作用.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精泰来颗粒组(3个剂量)灌胃给药7d.通过检测PT、APTT、FIB及血液各流变学参数观察精泰来颗粒对大鼠血凝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结果精泰来组能显著延长PT、APTT、FIB时间,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结论精泰来能够抗血凝和改变血液流变性、具有活血化淤作用.

    作者:彭丽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患儿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出生一天内118例NHIE患儿,用微量血糖检测仪测定治疗前空腹血糖.结果中、重度HIE病例出现明显高血糖,并且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6.85,P<0.01),病死率增加.结论血糖监测为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帮助,对Apgar评分较低者应早期监测血糖并及时纠正.

    作者:刘恒;白华;陈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糖尿病餐后血糖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探讨

    目的观察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h血糖>11.1mmol/L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与餐后血糖<8.0mmol/L的病例比较.方法对2000年~2004年8月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空腹血糖<6.1mmol/L维持1个月,剔除8.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6例.对餐后血糖>11.1mmol/L和<8.0mmol/L病例作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两组血栓指数Q值、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餐后血糖>11.1mmol/L组,血液仍处于粘、聚、浓状态,易形成血栓,增加并发症危险.提示对糖尿病治疗的监测,必须要注意餐后血糖的控制,方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抗凝治疗是DM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李军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研究进展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1, LFA-1, CD11a/CD18),即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euk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1).属白细胞整合素(leukocyte integrin)亚家族(β2亚家族),或白细胞黏附分子(leuk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亚家族.LFA-1局限在白细胞上表达,分布广泛,可参与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lyte,CTL),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 cell,NK细胞)和淋巴细胞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 cell, LAK细胞)的杀伤效应;辅助性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和丝裂原的增生反应;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白细胞的定位、渗出和迁移、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结的归巢(homing)等.近来发现LFA-1在骨髓造血、干细胞归巢和移植免疫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就这一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常保萍;刘文励;孙汉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氢化考地松对脂肪栓塞综合征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氢化考地松对脂肪栓塞综合征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测定了治疗组、未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t)、校正全血粘度(ηb′)、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并对三者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指标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而未治疗组则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未治疗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未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 治疗组、未治疗组及对照组三组间ηb无显著差异(P>0.05).经校正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ηb′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未治疗组ηb′显著增高(P<0.05或P<0.01).(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ηp、Ht、EAI均无显著差异(P>0.05).未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比较,ηp、EAI显著增高,Ht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FES血液多呈高粘滞状态,其原因是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和血小板的聚集破坏所致.

    作者:戚其学;张晓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爱维治治疗脑卒中瘫痪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爱维治对脑卒中引起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全部病例分成爱维治组(治疗组)及丹参组(对照组),将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肌力增加2级以上者达70%,对照组为41.48%,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爱维治治疗脑卒中瘫痪优于丹参.

    作者:褚长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CD40-CD40L的表达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CD40-CD40L的表达与免疫紊乱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HS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40-CD40L的表达以及免疫功能,同时以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1)HSP组CD40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40L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1).(2)HSP患儿TH2类细胞因子中的IL-4,IL-5及IL-6明显增高,TH2的特异性膜蛋白分子CD30表达也显著高于正常水平,TH1类细胞因子IL-2及IFN-γ分泌减少.(3)HSP存在选择性的IgG的异常增高,血浆中仅IgA、IgE水平高于对照,IgG、IgM无差别.结论 HSP儿童存在CD40-CD40L表达异常与免疫功能紊乱,且二者有内在的联系.

    作者:朱国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乙酰唑胺和高原维康片对高原人体运动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3种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 700m高原6个月的4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高原维康片组、乙酰唑胺组、红牛饮料组和安慰剂组,每组10名.在安静时、服药前、服药第10d及停药第10d分别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渐增负荷运动至力竭,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及血栓形成系数(TFL).结果①力竭运动后较安静时HCT、ηb、ηp、ηr、IR、TK、VAI、TFL均升高(P<0.05或0.01).②给予乙酰唑胺、高原维康片及红牛饮料后能明显降低血液粘滞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且乙酰唑胺效果更好.结论乙酰唑胺、高原维康片及红牛饮料均具有改善组织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血液粘度下降,血流速度增加.

    作者:崔建华;王引虎;张西洲;张芳;哈振德;王伟;马勇;李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9例的治疗体会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为白血病的一特殊症候群.早期病死率较高.我科2000年9月~2004年6月共收治9例高白细胞白血病,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金哈斯;杨雪梅;李红燕;李昕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梗死和TIA间血流变学参数的差异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和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66例TIA患者与13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学参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全血粘度和Hct、Fbg、ESR、血浆粘度、血小板计数及WBC计数等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TIA发作组仅见血小板计数和血浆粘度增高.结论血液流变学各参数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液流变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血沉、WBC的增加更显示了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机体的系统性应急反应.

    作者:朱国燕;邵国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光量子血液疗法与肝素和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照观察光量子血液疗法、肝素、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80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光量子血液疗法、肝素、酚妥拉明联合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前后观察其疗效及血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aCO2降低明显(P<0.05),PaO2明显提高(P<0.05).结论光量子血液疗法、肝素、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心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吴晓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容量减少时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仿真研究

    目的建立心血管系统计算机数学模型,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进行数字仿真.方法利用包含多种心血管反射的血流动力学模型,采用ODE45可变步长算法模拟急性失血.结果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处于低值运行或是在高值运行时,静脉非压力容积对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结论仿真模型可以作为动物实验的预研手段.

    作者:周希平;王国卿;邹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消化道出血行DSA血管造影患者92例,观察造影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造影阳性者48例,占52.2%,急诊组31例,择期组17例,其中,有出血直接征象者18例,占19.5%(18/92);行介入治疗28例,其中,灌注法20例,栓塞法8例.结论血管造影是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诊断方法.

    作者:周大勇;沈利明;沈钧康;金一琦;陈磊;黄献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磁疗对脑血管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病人进行血液磁极化治疗,观察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血液磁极化疗法共治疗了42例脑血管病人,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中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电泳时间、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磁极化疗法能够明显地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作者:马臣;胡泽溪;李岚;崔旻;杜国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移植后肾脏损伤的关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腹正中切口,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后腹膜间隙游离左、右侧肾蒂、肾脏和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8只.A组:阻断左侧肾脏血流,24GA静脉留置针经腹主动脉缓慢匀速灌注10mL0℃~4℃HC-A液至肾脏颜色变白,缺血1h后恢复左肾血流,切除右肾;B组:假手术组,采用同样方法游离左右侧肾脏后,不实施阻断左肾脏血流和肾脏灌注,切除右肾;A、B组分别于肾脏复灌后1d、3d、7d检测肾功能和切除左肾作病理检查.结果 A组1d和3d血清Cr、Bun值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d时血清Cr、Bun值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d和3d肾脏病理切片可见典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B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充分模拟临床上肾移植时以冷缺血为主的特点,是研究肾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吕金星;平季根;严春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与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红细胞成缗钱状排列与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关系.方法对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外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沉高于正常对照(P<0.01).结论外周血观察到的成熟红细胞成缗钱状排列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清铁、铁蛋白增高的原因所致.

    作者:姒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DAMTS-13活性水平检测在ITP与TTP鉴别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vWP-cp)活性水平的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Residual-Collagen Binding Assay)分别对35例ITP、6例TTP及32例健康人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ITP及T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47.62±24.22)%、(12.54±11.69)%]显著低于正常人[(78.60±10.03)%](P<0.01),I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明显高于TTP患者(P<0.01),I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阳性率[68.57%(24/35)]明显低于TTP患者[100%(6/6)](P<0.01).结论 ADAMTS-13活性水平检测在ITP与TTP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崔宇杰;刘芳;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常规流水线使用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目的为保证仪器正常运行,使化验结果更加准确.方法根据仪器工作原理和平时工作经验.结果有效排除故障保证仪器正常运行,节省人力物力使化验结果更加准确.

    作者:杜桂芹;权奇善;金桂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时炎性介质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肢体缺血再灌注炎性介质血栓素B2(TXB2)、白细胞介素-8(IL-8)、过氧化脂质(LPO)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 21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以放射免疫法、ELISA法、硫代巴比妥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TXB2、IL-8、LPO和NO的值.结果肢体缺血的灌注后10min,LPO显著升高.再灌注后18min TXB2、IL-8和LPO均显著增高;NO显著降低.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的病理过程是一种炎症反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损伤.

    作者:王洪震;沈施仁;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