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娟;陈南生;钮兰芬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选择简单而合理的手术处理方式.方法通过分析1991年~2003年1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治愈15例,死亡1例,十二指肠瘘3例,胰瘘2例,腹腔脓肿2例,经换药及B超定位下腹腔穿刺引流治愈,未发现远期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手术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十二指肠修补和改良的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是比较实用的,有效的十二指肠引流及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森;陆志荣;刘兆伟;陶国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冠心病(CHD)已成为全球性致死与严重致残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冠心病中严重的一种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狭窄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所致,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与血浆中的各项指标密切相关,特别是那些程度比较轻的新斑块(狭窄直径小于50%)趋向于易发生破裂,破裂后动脉硬化斑块激发各种凝血因子过度分泌,血小板活化形成血栓.本研究观察冠心病(CHD)心梗(AMI)的病人血脂、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在血栓形成中的关系,以探讨诸指标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超;何晓东;宋颖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伴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糖尿病对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测定血清CRP,其中伴有2型糖尿病(DM)患者53例,无糖尿病患者38例.结果在冠心病患者中,DM较无DM者CRP显著增高;而且冠心病患者中DM合并陈旧性心梗者的CRP亦较无DM的陈旧性心梗者显著增高;单因素回归分析示CRP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与HDL显著负相关.结论 CRP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中更显著增高,提示炎症反应在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雪荣;王育林;陈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对KX-21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评价并报告.方法用手工方法和COULTER STKS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与KX-21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精密度:WBC、RBC、HGB、HCT、PLT的CV值(%)分别小于2.40%、0.86%、0.60%、0.85%、5.06%;线性试验:WBC在(0.03~48.8×109/L),RBC在(0.63~6.70×1012/L),HGB在(19.5~208.0g/L),HCT在(0.059~0.630),PLT在(12~610×109/L)之间有较好的线性;携带污染率:WBC、RBC、HGB、PLT的携带污染率均小于0.32%;血细胞参数与COULTER STKS进行对照,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在0.984以上;白细胞分类与手工分类结果对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929,0.960,0.554;两种测量模式的对照,除MXD%的相关系数为0.5604外,其它实验项目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KX-21血液细胞分析仪是一种性能较为优良,值得应用的血液细胞分析仪.
作者:顾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合并感染,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s-CRP测定, 分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无感染组再分微量白蛋白尿组及正常蛋白尿组,进行组间及正常健康人的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感染组hs-CRP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P<0.01,与无感染组对照P<0.01;糖尿病无感染组hs-CRP亦增高, 与正常对照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hs-CRP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1.结论监测hs-CRP与微量白蛋白尿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作者:吕国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用CT灌注模型研究传统犬斜率方法的缺陷,并探讨其修正途径.方法建立CT灌注模型,将动脉端的团对比剂看作许多不同浓度的小节段组成,它们在流经毛细血管时相互分离,然后在静脉端再重聚在一起.模拟常规和较高的对比剂注射流率下的CT灌注过程,分别形成两组动脉和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用公式F=(dQ(t)/dt)/(Ca(t))计算两组的每个时间段的灌注值.结果常规注射流率下,当输入动脉TDC达峰值时,静脉内已有对比剂进入,用大斜率方法计算出的F值偏低.提高注射流率后,当输入动脉TDC达峰值时,静脉内无对比剂进入,此时用大斜率方法计算出的F值准确.结论大斜率方法的缺陷是它的假设前提实际情况下很难满足,以致计算出的F值偏低.可通过增加对比剂的注射流率或预先对动脉TDC进行人工处理的方法加以纠正.
作者:吴庆德;胡春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环孢菌素A(CsA)联合雄激素治疗CAA 42例,同期单用雄激素治疗的CAA34例作为对照组.按全国统一标准评定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42例,基本治愈8例,缓解14例,明显进步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对照组34例,基本治愈4例,缓解8例,明显进步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8.83%,P<0.05.治疗组有效病例起效时间为92.2±47.1d, 对照组有效病例起效时间为125.4±52.7d,P<0.01.结论 CsA+雄激素治疗CAA疗效高于单用雄激素治疗组,而且起效快.
作者:徐浩;陈天荣;张晓玲;方复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过敏家族史对婴儿过敏性疾病的阳性预测价值.方法 304例婴儿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各电话或门诊随访一次并详细记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过敏家族史阳性的婴儿77例,过敏的发生率为57.1%;阴性的婴儿为38.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4).父亲过敏史与婴儿荨麻疹有关,母亲过敏史与婴儿湿疹有关,双亲过敏史与婴儿反复喘息有关.过敏家族史对婴儿过敏的PPV为55.8%,特异性为80.5%,敏感性为33.1%.结论阳性过敏家族史是婴儿过敏性疾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俞雪梅;高树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SAP)、41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及2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空腹血标本,测定尿酸(UA)、空腹血糖(FBG)、肌酐(C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间Ccr、FBG、TG、TC及LDL-C水平均无明显差异.UAP组及AMI组的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UAP组及AMI组尿酸异常升高者的比例均明显高于SAP组;但UAP组与AMI组之间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老年ACS的独立的预测因子,能促进并预示老年ACS的发生.
作者:葛正中;吴永华;王晓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血液流变及血凝的实验研究,探讨脑血通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血瘀模型组、脑血通观察组.灌胃给药8d,通过测定血流变各项参数及PT、APTT、FIB观察脑血通对大鼠血凝及血流变的影响.结果脑血通组能显著延长PT和APTT时间,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参考值.结论脑血通能抗血凝和改变血液流变,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作者:彭丽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WT1同白血病预后的关系及其作为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指标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及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白血病患者及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WT1mRNA及其蛋白产物.结果 WT1mRNA及其蛋白产物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WT1mRNA阳性表达(39例)较阴性表达(12例)治疗完全缓解率(38.5%,83.3%)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完全缓解后WT1mRNA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无病存活率(15.4%,50.0%)经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意义.WT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率为51.0%,表达部位为细胞核,在白血病阴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率为0.结论 WT1表达同急性白血病预后呈负相关,其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可作为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一项实用而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胡永军;滕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对27例经MRI或CT证实的TOB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TOB综合症的主要病因仍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61.8%),死亡率高(22%).影像检查丘脑和双侧中脑病变多见(77.8%,59.3%),早期诊断MRI优于CT.结论 T0B综合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及早行头颅MRI对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林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的疗效及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6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生理盐水250mL+疏血通注射液10mL,静滴,1次/d,共14d;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14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甲襞微循环的各项指标.结果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疗效好,安全无毒,无过敏反应,且能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在防治脑梗塞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建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供体CD4+CD25+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受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方法 1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供体CD4+CD25+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随访患者移植后Agvhd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Ⅰ (a)GVHD 5例, Ⅱ (a)GVHD 2例 ,ⅣaGVHD 1例.发生aGVHD组供体CD4+CD25+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为(1.52±1.25)%,未发生aGVHD组为(2.70±2.08)%,两组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供体CD4+CD25+免疫调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受者aGVHD的发生有相关性,提高供体免疫调控T细胞水平有望减低移植后aGVHD发生率.
作者:刘跃均;吴德沛;李彩霞;曹俊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等方法定量分析脑出血患者的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蛋白C(PC),用夹心酶联法定量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分别与对照组的凝血、纤溶各指标比较,同时对患者12h以内和24h时间段进行凝血、纤溶各指标的比较.结果脑出血的t-P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PC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TA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P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有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及抗凝功能的异常;有一过性TAT升高的特点.
作者:易晓净;许丽珍;陆士奇;张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肘正中、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操作安全、方便、并发症少,为中长期输液、输注刺激性药物及化疗用药的病人提供了静脉通道[1,2].血液病患者需要长期输注化疗药物、血制品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上反复的浅静脉穿刺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化疗药物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及化疗药物外渗将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我科于2002年3月将PICC应用于临床,现将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及相应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赵素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对工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观察服用抗自由基保健饮料绿芝宝对高原危害的防护作用.方法对来自平原的健康筑路工人分为平原组、高原组和绿芝宝组3组.分别检测工人在平原和进驻高原3个月后及在高原服用保健饮料绿芝宝3个月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红细胞变形指数(DI)、自由基代谢相关指标(MDA、SOD、CAT、GSH-Px) 等.结果高原缺氧环境下人体的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MDA、CAT、 GSH-Px升高.服用抗自由基保健饮料绿芝宝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结论高原缺氧导致人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差、自由基代谢状态紊乱;服用保健饮料绿芝宝后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自由基代谢,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
作者:李丹;姚三巧;崔书杰;赵金垣;文宗曜;蒋玉辉;孙大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艾灸对健康人血液流变性的效应.方法选健康人30例,采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R-80全自动血液粘度分析仪,LG-B-190血液红细胞变型/聚集仪,于艾灸前后检测受试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艾灸八邪及三阴交穴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灸八邪及三阴交穴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红细胞聚集性.
作者:张周良;李斌;刘树林;马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将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治疗组),疗程为1个月.结果 1个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67.5%(P<0.01);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有2例发生心肌梗死(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作者:何巧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以R显带为主G显带为辅对33例婴儿急性白血病(infant acute leukemia, IAL)患者进行染色体分析,发现24例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数目上以假二倍体多见,结构上转位多见,常伴有11q23异常和HRX基因重排.这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利亚;何海龙;何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