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伪膜性结肠炎的内镜、组织学特点及其治疗

郑家驹;周春立

关键词:伪膜性结肠炎, 内镜, 组织学,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免疫力极度低下, 结肠黏膜损伤, 心力衰竭, 非特异性, 恶性肿瘤, 小肠炎, 糖尿病, 膜形成, 抗生素, 败血症, 应用, 特征, 名称, 疾病, 机体
摘要:伪膜性结肠炎是指以点状伪膜形成为特征的急性结肠黏膜损伤,是一个非特异性的名称,可由各种原因,包括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力衰竭与败血症等)时所致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或因应用抗生素所引起[1].病损可只累及小肠,称伪膜性小肠炎,或小肠与结肠均累及时,称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奥曲肽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系统评价

    近年来,随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的改进和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免于手术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并明显降低了并发症.

    作者:张迎春;智发朝;龙靖华;钟长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结肠憩室病的临床及年代变化特征

    结肠憩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10%以上,我国潘国宗统计的发病率为1.3%~1.4%,现将我院经结肠镜诊断的120例结肠憩室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于中麟;王沧海;刘萱;张澍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结核诊治体会二例

    例1 患者女,39岁,因上腹胀、纳差、体重下降3个月、腹痛1个月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消瘦,贫血貌,腹部平坦,中上腹压痛,未扪及包块.胸部X光片无异常.胃镜检查胃体中部约1.0 cm×1.5 cm黏膜片状充血糜烂,活检病理报告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十二指肠球部见一0.8 cm×0.9 cm大小溃疡,边缘充血,表面黄苔.

    作者:余剑平;袁珂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ERCP在梗阻性胆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十二指肠镜治疗梗阻性胆管疾病取得了优于传统外科手术的良好结果.现将我院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EBCP技术治疗梗阻性胆管疾病的结果报如下.

    作者:麻斌;张龙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内镜诊断小肠疾病的比较

    目的 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作者:李晓波;戴军;戈之铮;高云杰;刘文忠;胡运彪;萧树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麻醉镇痛双气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小肠疾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的一个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小肠长度长(约6 m)、肠管盘曲多,普通推进式小肠镜可看到十二指肠下约100 cm,结肠镜可看到回肠末端约10 cm.近年来应用的双气囊内镜是小肠疾病新的检查手段,为深部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作者:黄适;唐少波;林寿宁;朱永苹;袁海锋;赵亮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

    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已得到肯定,尤其是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其他传统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1,2].我们在3年间进行该类检查56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彪;伞锕镅;刘美丽;任大宾;高春雷;陈田;阳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环氧合酶-2在小儿慢性炎症胃黏膜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小儿时期不同炎症胃黏膜环氧合酶-2(COX-2)表达特点及可能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正常胃黏膜、普通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无Hp感染)共110例蜡块重新切片作常规病理学评估,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胃黏膜COX-2表达.结果 COX-2在正常胃黏膜无表达;普通胃炎组9例轻度表达(22.5%);Hp胃炎组27例轻度表达(67.5%),中度表达2例(5.0%);肠化组轻度表达6例(30.0%).Hp相关胃炎较普通胃炎组及肠化组(均为轻度炎症)COX-2阳性率细显著升高(P=0.000和P=0.002);普通胃炎组中重度炎症COX-2阳性率较轻度炎症高(P=0.025).慢性胃炎伴肠化组和普通胃炎组炎症程度无差别(P=0.527),其COX-2阳性表达率一致(P=0.542).结论 小儿胃炎COX-2表达较弱,Hp感染可诱发COX-2表达,其表达率随炎症程度加重而升高,COX-2表达和肠化无关.小儿早期轻度表达COX-2,其生理意义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作者:陈桧平;顾伟忠;金抒清;徐辉;徐彰;朱小舟;卢华君;程芹芹;汤宏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视内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近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小肠疾病亦是一类常见病,尤其是克罗恩病、小肠间质瘤、小肠血管病变、小肠腺癌等.小肠疾病由于临床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等因素,临床诊断十分困难.

    作者:吴云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取石治疗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探讨

    肝硬化合并胆总管结石时由于反复的胆道感染可加重肝功能损害,如合并重症胆管炎(AOSC)或重症胰腺炎(SAC)时往往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必须行胆总管结石处理.我院自2001年3月开始对此类患者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取石术(ERPD),探讨其安全性等情况如下.

    作者:李小平;王金波;孙柯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对小肠疾病中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间,应用GIVEN公司产M2A胶囊内镜检查74例,其中53例患者(分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0例,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患者23例)经过胃镜和结肠镜检查,41例未发现可解释疾病的阳性结果,12例有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息肉或结肠息肉;21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 0例不明原因出血的患者中,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76.7%(23/30),其中小肠克罗恩病5例,小肠血管畸型6例,小肠黏膜糜烂11例和小肠息肉样隆起5例,其中3例经过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1例为罕见的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另有小肠憩室1例;持续腹痛、腹泻组的23例患者中,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65.2%(15/23),其中小肠黏膜糜烂8例、回肠末端多发小溃疡7例,小肠多发息肉5例;21例健康查体者中有1例可见小肠多发细小的息肉样隆起,2例为小肠黏膜的炎症,8例为胃黏膜炎症,其余10例未见任何异常.疑诊小肠疾病的53例患者小肠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71.7%(38/53),胶囊内镜对出血组患者小肠黏膜病变诊断阳性率高于腹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组患者胶囊在胃排空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和排出体外时间均明显少于查体组.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高,而且安全无痛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作者:张洁;王邦茂;阎雪燕;刘文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胆道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胆道插管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行ERCP的患者.对常规胆管插管失败且导丝反复进入胰管(>4次)者行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胆管插管成功后,导丝留置胆管内,继续完成胆管括约肌切开及相应的治疗.统计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整个研究期间内共行ERCP 1576例次,需胆管深插管879例次,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者30例.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首次ERCP胆管深插管成功率为93.3%(28/30),2次ERCP插管成功率为96.7%(29/30).2例(占6.7%)发生并发症,为轻型胰腺炎.无出血、穿孔或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 在困难胆道插管中采用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枫;李兆申;时昭红;邹多武;金震东;邹晓平;孙振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内镜下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适应证的探讨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及适应证.方法 超声微探头联合黏膜染色,选择适合内镜切除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3例,经内镜微探头超声判断癌浸润深度,11例癌组织浸润黏膜层,2例癌组织浸润黏膜下层上1/3,均无淋巴结转移.使用双腔电子胃镜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疗效.结果 13例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均成功,未发生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时间超过2年无复发.结论 早期食管癌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上1/3为EMR的适应证,治疗较为安全.

    作者:汪嵘;陈星;原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解读2006三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全球尚有很多争议,或者说还有诊断上存在模糊之处.中华消化病学会在三亚组织这一共识会议,无疑对我国在诊断Barrett食管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但对消化内镜医师在掌握标准上尚应该更加准确,才能使大家标准一致,并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作者:于中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32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6年3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32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82%,发生并发症5例,均为胆漏,无死亡病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忠;秦剑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管乳头状瘤内镜下诊治分析22例

    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s,EP)是一种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肿瘤,有学者提出其为癌前病变,并常与其他部位肿瘤同时存在[1,2].我院成功地经内镜诊断和治疗食管乳头状瘤患者22例,分析其镜下诊断特点及治疗结果如下.

    作者:兰永臻;王朔;周爱华;鄢凤梅;李胜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麻醉推进式双气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评估

    目的 评价麻醉推进式双气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6例经胃镜、肠镜、小肠钡剂灌肠和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异常而疑有小肠疾病患者进行麻醉与非麻醉双气囊内镜(DBE)检查的对比研究.126例患者共进行DBE检查151例次,其中经口检查60例,经肛检查41例,经口经肛结合接检查25例.随机分为麻醉组(A组)79例次,非麻醉组(B组)72例次.观察并记录患者检查前、中、后血压(SBP、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A组患者在操作全过程中无任何不适,满意度达100%,无一例出现并发症.B组患者多诉恶心、腹痛等不适.A组与B组患者比较检查中HR、SBP、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比较检查中与检查前HR、SBP、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E检查共发现异常96例,检出率为76.2%,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5例,检出病变46例;不明原因腹痛30例,检出病变22例;慢性腹泻20例,检出病变1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1例,检出病变17例.结论 麻醉DBE检查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检查手段,明显优于传统的检查方法.

    作者:施华秀;任建林;王琳;翁其强;刘明;陈建民;吴云林;钟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联合EST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评价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曾被认为是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的禁忌证之一,理由是造影本身是种刺激,会增加胰管内压力而诱发急性胰腺炎,但随着ERCP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认识的加深,这一观念已得到了改变.

    作者:邢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阻塞性黄疸与消化性溃疡

    目的 证实消化性溃疡与阻塞性黄疸的相关性.方法 经内镜证实的溃疡患者289例,从无溃疡患者中随机挑选29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去除混杂因素的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消化性溃疡各病种之间与阻塞性黄疸发生率的差异,消化性溃疡中的高位梗阻与低位梗阻发生率的差异,溃疡组与无溃疡组的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对比,黄疸的发生时间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关系,以及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溃疡组的阻塞性黄疸发病率及黄疸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位梗阻与高位梗阻对比,低位梗阻患者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高(P<0.01),十二指肠与胃溃疡发生率两组有显著差别,各病种间的溃疡发生率有明显差别,溃疡的发生率与黄疸持续的时间相关.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消化性溃疡与阻塞性黄疸有明显的相关性,梗阻性黄疸导致高胃酸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王小海;汪鹏;李兆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胆胰疾病磁共振误诊及与ERCP结果比较分析

    磁共振胰胆管显影术(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技术,其临床应用日趋增多,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作为胆胰系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为了评价MRCP和ERCP对胆胰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我们分析了56例胆胰疾病病例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误诊情况及与ERCP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李舒丹;张啸;张筱凤;吕文;郭英辉;周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