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京;房殿春;汪荣泉;罗元辉;章容;徐承平;于冬梅
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teratocarcinoma-derived growth factor-1,TDGF1)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重要成员之一[1].研究发现,TDGF1基因在许多实体瘤中过度表达,而正常组织表达极低或者不表达[2-6].
作者:范钰;张尤历;吴莺;张宇川;王崇强;郑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66岁,因腹痛、腹胀1月来我院.查体:右眼球缺如,左眼视力尚可,全身皮肤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张全卯;张铭;解立武;王峰;郭斌;姜宝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上消化道异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特别是锐利的异物,易造成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文献报道约95%以上的上消化道异物能在内镜下安全取出,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1].
作者:王昌雄;曾丽芬;杨国军;陈光兰;陈丽珍;黎红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小肠是消化道长的器官,小肠疾病的诊断受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非常困难.
作者:陈洁;杜奕奇;徐晓蓉;高峻;李兆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胃出口梗阻包括远端胃、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梗阻,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营养不良和脱水,常见的病因包括胃癌、胰腺癌、淋巴瘤、壶腹癌、胆管癌、十二指肠和空肠转移性肿瘤以及外压性肿瘤.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治疗性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治疗及减少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ABP患者依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内镜组行ERCP治疗和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其腹痛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随访所有ABP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117例ABP患者中急性轻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99例(84.6%),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8例(15.4%).内镜组和对照组总例数分别为49例和68例.内镜组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轻症胆源性胰腺炎和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腹痛缓解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无明显内镜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5~37个月);7例失访,随访率94.0%.内镜组的复发率0(0/46)明显低于对照组46.8%(29/62)(P<0.01).结论 与常规治疗比较,ERCP治疗ABP是较好方法之一,不仅疗效好、恢复较快,而且安全,并能减少胆源性胰腺炎的复发.
作者:许洪伟;徐麟;冯凯;汪胡根;王洪波;张安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增强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疑诊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使用2%~3%乙酸喷洒于食管下端,然后使用放大内镜观察并根据黏膜象进行活检.所有活检切片均由高年资病理专家在单盲情况下进行阅片.结果 参考2003年Toyoda在增强放大内镜下的分型黏膜象共有3型:Ⅰ型小圆型7例(17.5%),其中5例病理为胃底型(71.4%);Ⅱ型网格型24例(60.0%),其中16例病理为胃底型(66.7%);Ⅲ型脑回/绒毛型9例(22.5%),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Ⅲ型黏膜象与病理的符合率高.结论 使用增强放大内镜对食管远端进行详细黏膜象观察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符合率,有助于对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断.
作者:梅凡;田德安;但自力;柯昌庶;覃华;廖家智;王波;吴小力;张琼;何春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Barrett食管中粘蛋白的表达,探讨粘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中MUC1、MUC2、MUC3、MUC5AC及MUC6粘蛋白的表达,分析粘蛋白表达与Barrett食管组织病理学分型及放大内镜下小凹分型间的关系.结果 Barrett食管胃型化生上皮以及肠化上皮均可见MUC1的弱阳性表达;肠化上皮中见MUC2的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主要位于杯状细胞胞浆中;MUC3不仅在Barrett食管肠化上皮表层的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浆表达,而且在肠化上皮的无肠化区的柱状细胞内也可见阳性表达;MUC5AC不仅在Barrett食管胃、肠上皮化生的表层柱状上皮胞浆内强阳性表达,而且在杯状细胞亦见阳性表达;在Barrett食管胃、肠两型上皮化生的深层腺体均可见MUC6的阳性表达,抗原定位于细胞浆内,杯状和柱状细胞均有阳性反应物质;在不同分型小凹中,绒毛状及不规则型小凹上皮MUC2、MUC3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点状和棒状(P<0.01);MUC2、MUC3仅在肠化上皮中表达,在胃底及交界型上皮中无表达;MUC1、MUC5AC及MUC6在胃型及肠型化生上皮中均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在各组织病理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中特异表达MUC2与MUC3;MUC3的表达可能是肠化形成的早期事件;绒毛状及不规则型小凹中MUC2与MUC3高表达提示两型小凹的肠型分化特点,检测其表达有助于Barrett食管特殊肠上皮化生的识别.
作者:赵晶京;房殿春;汪荣泉;罗元辉;章容;徐承平;于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ng imaging,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再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形态,同时进行IPCL形态分型.后应用1.2%碘液进行全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范围,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于NBI模式阴性而碘染色阳性的病变,再次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应用白光、NBI模式及碘染色检查72例患者中共发现104个病变.其中白光模式下,高年资和低年资内镜医师对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2.7%(86/104)和70.2%(73/104);应用NBI模式及碘染色后两位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相同,NBI模式均为86.5%(90/104),碘染色均为100.0%.(2)所有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阳性,其中83.0%(39/47)碘染色分级为Ⅰ级;所有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也为阳性,但其中87.2%(41/47)碘染色分级为Ⅱ、Ⅲ级.(3)91.5%(43/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NBI阳性,其中69.8%(30/43)NBI分级为Ⅰ级;57.4%(27/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NBI阳性,其中85.2%(23/27)NBI分级为Ⅱ、Ⅲ级.(4)93.6%(44/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IPCL形态异常,其中88.6%(39/44)IPCL分型为Ⅳ、Ⅴ型;76.6%(36/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IPCL形态异常,其中77.8%(28/36)IPCL分型为Ⅱ、Ⅲ型.结论 与白光模式相比,NBI模式与碘染色均可增强病变的识别性,提高内镜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NB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诊断的符合率,效果与碘染色相当.NBI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月明;贺舜;郝长青;张蕾;赖少清;吕宁;倪晓光;姚汉清;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程荣荣;王贵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40岁.因十二指肠乳头癌伴阻塞性黄疸于2004年8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Child法进行消化道重建,切除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约1 cm×1 cm大小,病理示中低分化腺癌.
作者:别里克;胡冰;龚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19岁,慢性贫血貌.主诉自幼频繁无痛性便血,分别于6、12岁时在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所行两次痔疮手术,12岁时痔疮手术后3个月再次行注射治疗痔疮(考虑为硬化治疗),治疗无效.
作者:兰永臻;于翠珍;王朔;鄢凤梅;周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置放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其操作技术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张俨琳;周长城;贾宇新;徐洪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消化道息肉及黏膜下肿瘤(SMT)等肿瘤性疾病共6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变英;雷宇峰;李小会;范东俊;杨嫦娥;王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美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MD)是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中常见的一种,也是憩室常见的类型之一.男性多于女性,有症状者多为10岁以下的儿童.
作者:姚国鹏;陈烨;张振书;智发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放大染色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探讨黏膜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食管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应用2%Lugol液染色后进行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改变将放大内镜下黏膜象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内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0.4%(90/112)食管炎患者符合Ⅱ型表现,85.7%(12/14)早期食管癌患者符合Ⅲ型和Ⅳ型改变.早期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x2=27.32,P<0.05)和食管炎组比较(x2=50.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黏膜癌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4.00,P<0.05).结论 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内镜配合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作者:季锐;卢雪峰;付金栋;雒燕;王玉娟;涂立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69岁,因便血3年,再发1 d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排暗红色血便,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出血停止,未明确病因.
作者:宋波;黄留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胆道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老年性胆道疾病、胆胰恶性肿瘤、化脓性胆管炎并发症多,依据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指导用药为合理.
作者:王志勇;李丽;徐立群;吴建良;孙丽伟;马菊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例1 男,13岁,因黑便4 d,呕血1 d入院.有时解鲜红血便,便中带有血凝块.呕吐鲜红血性液体约1000 ml.脉搏11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80/36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郝理华;林谦;何祖蕙;易军;陆如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收集病理标本是内镜室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病理诊断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消化内镜医师判断早癌及良恶性溃疡的重要依据.
作者:苏彬;崔保继;辛红;娄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患者中食管黏膜肥大细胞的改变.方法 选择14例NERD患者(NERD组)与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取食管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肥大细胞,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NERD组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膜脱颗粒肥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观察到NERD组患者肥大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及内质网较多,有特异性分泌颗粒,存在较多脱颗粒后留下的空泡.结论 NERD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多,功能活跃,可能在NER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丁西平;余跃;王巧民;解丽;胡闻;陈柯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