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李丽;徐立群;吴建良;孙丽伟;马菊妹
当前,一般意义上的腹部手术,其标准方法是开腹手术和采用腹腔镜进行,均要求腹壁切开.而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和器械的改进,逐渐要求仅较小的损伤即能完成手术过程,并能降低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理想阶段是省去所有剖腹步骤,完全避开腹壁切口,却能达到剖腹手术所能达到的目的.
作者:王少鑫;孙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胃镜检查过程中内镜医师的注意力多集中在检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为减轻咽部刺激,镜端通过下咽部进入食管入口时也多采取盲进方式,省略了咽部检查.
作者:陈尔东;王明涛;李雪松;姜世满;张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肠壁血液灌流不足导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上多有腹痛、便血及腹泻等表现,严重者可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
作者:杨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置放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其操作技术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张俨琳;周长城;贾宇新;徐洪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中,影响食管黏膜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方法 将消化专科门诊具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24 h食管pH监测异常或(和)胃镜检查证实的GERD患者,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组、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和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和食管pH监测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食管裂孔疝、烟酒嗜好、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食管酸暴露程度对食管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共有15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组83例,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51例,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22例.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合并食管裂孔疝比例显著高于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P<0.05).食管pH监测指标中卧位长反流次数在严重的食管黏膜损伤患者中显著增加(P<0.05).食管裂孔疝是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OR=15.032,95%CI:3.767~22.723,P<0.01).结论 GERD患者中高龄、男性、合并食管裂孔疝和卧位反流增加的患者中严重的食管黏膜损伤更加常见,食管裂孔疝在食管黏膜损伤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彭穗;林金坤;肖英莲;汪安江;陈为;胡品津;陈旻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 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患者中食管黏膜肥大细胞的改变.方法 选择14例NERD患者(NERD组)与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取食管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肥大细胞,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NERD组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膜脱颗粒肥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观察到NERD组患者肥大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及内质网较多,有特异性分泌颗粒,存在较多脱颗粒后留下的空泡.结论 NERD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多,功能活跃,可能在NER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丁西平;余跃;王巧民;解丽;胡闻;陈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54岁,因反复黑便伴全身乏力8月入院.患者起病以来,平均每日解黑便1次,每次量约50~200 g不等,多次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诊为小肠隐源性出血.
作者:陈锦凤;刘秀梅;白杨;智发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放大染色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探讨黏膜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食管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应用2%Lugol液染色后进行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改变将放大内镜下黏膜象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内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0.4%(90/112)食管炎患者符合Ⅱ型表现,85.7%(12/14)早期食管癌患者符合Ⅲ型和Ⅳ型改变.早期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x2=27.32,P<0.05)和食管炎组比较(x2=50.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黏膜癌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4.00,P<0.05).结论 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内镜配合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作者:季锐;卢雪峰;付金栋;雒燕;王玉娟;涂立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69岁,因便血3年,再发1 d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排暗红色血便,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出血停止,未明确病因.
作者:宋波;黄留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66岁,因腹痛、腹胀1月来我院.查体:右眼球缺如,左眼视力尚可,全身皮肤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张全卯;张铭;解立武;王峰;郭斌;姜宝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KAI1基因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研究表明,它对多种肿瘤有抑制转移作用[1].为研究它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KAI1基因的mR-NA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寻找其变化规律,探讨它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范开席;徐忠法;杨锡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第五届全国内镜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作者:张发明;缪林;季国忠;范志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结肠镜检查术目前仍是大肠检查佳选择,而结肠穿孔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1%[1].
作者:陈敏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消化道息肉及黏膜下肿瘤(SMT)等肿瘤性疾病共6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变英;雷宇峰;李小会;范东俊;杨嫦娥;王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ng imaging,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再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形态,同时进行IPCL形态分型.后应用1.2%碘液进行全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范围,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于NBI模式阴性而碘染色阳性的病变,再次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应用白光、NBI模式及碘染色检查72例患者中共发现104个病变.其中白光模式下,高年资和低年资内镜医师对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2.7%(86/104)和70.2%(73/104);应用NBI模式及碘染色后两位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相同,NBI模式均为86.5%(90/104),碘染色均为100.0%.(2)所有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阳性,其中83.0%(39/47)碘染色分级为Ⅰ级;所有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也为阳性,但其中87.2%(41/47)碘染色分级为Ⅱ、Ⅲ级.(3)91.5%(43/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NBI阳性,其中69.8%(30/43)NBI分级为Ⅰ级;57.4%(27/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NBI阳性,其中85.2%(23/27)NBI分级为Ⅱ、Ⅲ级.(4)93.6%(44/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IPCL形态异常,其中88.6%(39/44)IPCL分型为Ⅳ、Ⅴ型;76.6%(36/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IPCL形态异常,其中77.8%(28/36)IPCL分型为Ⅱ、Ⅲ型.结论 与白光模式相比,NBI模式与碘染色均可增强病变的识别性,提高内镜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NB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诊断的符合率,效果与碘染色相当.NBI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月明;贺舜;郝长青;张蕾;赖少清;吕宁;倪晓光;姚汉清;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程荣荣;王贵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收集病理标本是内镜室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病理诊断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消化内镜医师判断早癌及良恶性溃疡的重要依据.
作者:苏彬;崔保继;辛红;娄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胃出口梗阻包括远端胃、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梗阻,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营养不良和脱水,常见的病因包括胃癌、胰腺癌、淋巴瘤、壶腹癌、胆管癌、十二指肠和空肠转移性肿瘤以及外压性肿瘤.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属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一部分,而对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已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李学良;赵艳军;林琳;施瑞华;丁静;许迎红;陶桂;陈莉;陈阿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表现结合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UC患者699例,其中汉族522例,维吾尔族177例,对比汉族、维吾尔族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等的异同.结果 维吾尔族组UC结肠镜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组(P<0.05).汉族组发病年龄较维吾尔族组发病年龄大(P<0.05),且汉族组年龄分布广泛.维吾尔族组发热、里急后重及消瘦症状明显(P<0.05),且慢性持续型和急性爆发型患者明显多于汉族组(P<0.01).汉族组与维吾尔族组全结肠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vs 30.51%,P<0.05).维吾尔族组中、重度患者明显多于汉族组(76.3%vs47.7%,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组(18.6%vs 6.9%,P<0.05),UC患者的ANCA阳性率61.5%明显高于汉族组35.5%(P<0.05).结论 在新疆地区,不同民族UC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
作者:高峰;刘兴;丁努;李月娴;江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上消化道异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特别是锐利的异物,易造成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文献报道约95%以上的上消化道异物能在内镜下安全取出,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1].
作者:王昌雄;曾丽芬;杨国军;陈光兰;陈丽珍;黎红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