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中的应用

李学良;赵艳军;林琳;施瑞华;丁静;许迎红;陶桂;陈莉;陈阿粉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科手术治疗, 食管黏膜, 黏膜下肿瘤, 介入技术, 超声内镜, 适应证, 选择, 方法
摘要: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属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一部分,而对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已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治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无痛胃镜在上消化道取异物术中的应用

    上消化道异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特别是锐利的异物,易造成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文献报道约95%以上的上消化道异物能在内镜下安全取出,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1].

    作者:王昌雄;曾丽芬;杨国军;陈光兰;陈丽珍;黎红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内镜下经胃腹腔手术的研究

    当前,一般意义上的腹部手术,其标准方法是开腹手术和采用腹腔镜进行,均要求腹壁切开.而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和器械的改进,逐渐要求仅较小的损伤即能完成手术过程,并能降低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理想阶段是省去所有剖腹步骤,完全避开腹壁切口,却能达到剖腹手术所能达到的目的.

    作者:王少鑫;孙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Barrett食管在增强放大内镜下黏膜象与病理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增强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疑诊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使用2%~3%乙酸喷洒于食管下端,然后使用放大内镜观察并根据黏膜象进行活检.所有活检切片均由高年资病理专家在单盲情况下进行阅片.结果 参考2003年Toyoda在增强放大内镜下的分型黏膜象共有3型:Ⅰ型小圆型7例(17.5%),其中5例病理为胃底型(71.4%);Ⅱ型网格型24例(60.0%),其中16例病理为胃底型(66.7%);Ⅲ型脑回/绒毛型9例(22.5%),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Ⅲ型黏膜象与病理的符合率高.结论 使用增强放大内镜对食管远端进行详细黏膜象观察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符合率,有助于对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断.

    作者:梅凡;田德安;但自力;柯昌庶;覃华;廖家智;王波;吴小力;张琼;何春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胃镜诊断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通过回顾研究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的病例资料情况,探讨胃镜诊断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

    作者:岑朝;王超;周喜汉;喻文强;黄明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结肠镜诊治术中并发肠穿孔三例

    结肠镜检查术目前仍是大肠检查佳选择,而结肠穿孔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1%[1].

    作者:陈敏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胃、结肠联合路径腹腔内镜探查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经胃(口)和经结肠(肛)双路径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学(NOTES)技术的可行性和利弊.方法 采用雌性猪模型.先经口路径用针刀在胃前壁穿透切开,用扩张球囊扩大通道,将胃镜送入腹腔,在经胃路径的内镜监视下,再经肛路径用针刀穿透结肠壁,用弓刀扩大肠壁切口,将内镜送入腹腔.两条内镜先分别单独寻找胆囊和输卵管,然后相互配合共同寻找和观察胆囊和输卵管.胃肠切口分别用止血夹闭合.术后立即剖腹探查,观察腹腔内脏器损伤及胃肠壁切口闭合情况.结果 胃肠壁通过球囊和弓刀扩大切口均无出血.经胃壁穿透切开时损伤肝脏表面.在经胃路径的内镜监视下完成结肠壁切开,避免了临近脏器的损伤.单内镜寻找胆囊和输卵管困难,时间较长.而双内镜配合寻找胆囊和输卵管相对容易,时间缩短,视野暴露好.用止血夹封闭胃壁切口比结肠切口困难.结论 经胃与经结肠联合路径腹腔内镜探查术是可行的,可能比单路径更容易完成NOTES操作.

    作者:李闻;孙刚;王向东;王敬;孙国辉;杨云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

    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消化道息肉及黏膜下肿瘤(SMT)等肿瘤性疾病共6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变英;雷宇峰;李小会;范东俊;杨嫦娥;王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胃镜检查过程中咽喉部检查的诊断价值

    胃镜检查过程中内镜医师的注意力多集中在检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为减轻咽部刺激,镜端通过下咽部进入食管入口时也多采取盲进方式,省略了咽部检查.

    作者:陈尔东;王明涛;李雪松;姜世满;张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窄带成像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结肠镜检查目前广泛应用于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不仅能直接观察结、直肠病变,还能活检病变进行病理学诊断,开展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治疗.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陈巍峰;钟芸诗;徐美东;张轶群;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金属止血夹在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

    消化道息肉临床较常见,内镜下电凝电切术为目前首选治疗方法,但其出血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粗大息肉切除时更易发生出血及穿孔.1998至2005年我们对32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取止血夹钳夹加电凝电切切除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廷勇;张天奇;兰海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胃、十二指肠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女,66岁,因腹痛、腹胀1月来我院.查体:右眼球缺如,左眼视力尚可,全身皮肤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张全卯;张铭;解立武;王峰;郭斌;姜宝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肠壁血液灌流不足导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上多有腹痛、便血及腹泻等表现,严重者可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

    作者:杨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皮经肝置放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置放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其操作技术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张俨琳;周长城;贾宇新;徐洪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食管鳞癌合并胃底鳞癌一例

    患者男,75岁,因渐进性咽下困难,只能进流质饮食,上腹部无规律性疼痛,来我院检查.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史.

    作者:谷春雨;高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第五届全国内镜外科学术研讨会简介

    第五届全国内镜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作者:张发明;缪林;季国忠;范志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ng imaging,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再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形态,同时进行IPCL形态分型.后应用1.2%碘液进行全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范围,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于NBI模式阴性而碘染色阳性的病变,再次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应用白光、NBI模式及碘染色检查72例患者中共发现104个病变.其中白光模式下,高年资和低年资内镜医师对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2.7%(86/104)和70.2%(73/104);应用NBI模式及碘染色后两位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相同,NBI模式均为86.5%(90/104),碘染色均为100.0%.(2)所有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阳性,其中83.0%(39/47)碘染色分级为Ⅰ级;所有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也为阳性,但其中87.2%(41/47)碘染色分级为Ⅱ、Ⅲ级.(3)91.5%(43/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NBI阳性,其中69.8%(30/43)NBI分级为Ⅰ级;57.4%(27/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NBI阳性,其中85.2%(23/27)NBI分级为Ⅱ、Ⅲ级.(4)93.6%(44/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IPCL形态异常,其中88.6%(39/44)IPCL分型为Ⅳ、Ⅴ型;76.6%(36/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IPCL形态异常,其中77.8%(28/36)IPCL分型为Ⅱ、Ⅲ型.结论 与白光模式相比,NBI模式与碘染色均可增强病变的识别性,提高内镜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NB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诊断的符合率,效果与碘染色相当.NBI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月明;贺舜;郝长青;张蕾;赖少清;吕宁;倪晓光;姚汉清;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程荣荣;王贵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大肠癌组织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teratocarcinoma-derived growth factor-1,TDGF1)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重要成员之一[1].研究发现,TDGF1基因在许多实体瘤中过度表达,而正常组织表达极低或者不表达[2-6].

    作者:范钰;张尤历;吴莺;张宇川;王崇强;郑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内镜下射频加局部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研究

    射频加局部化疗或单纯射频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国内已有许多报道,作为姑息疗法的一种手段,尚缺乏系统、深入的临床研究和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骆训武;吴浪廷;李拥宁;蔡跃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19岁,慢性贫血貌.主诉自幼频繁无痛性便血,分别于6、12岁时在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所行两次痔疮手术,12岁时痔疮手术后3个月再次行注射治疗痔疮(考虑为硬化治疗),治疗无效.

    作者:兰永臻;于翠珍;王朔;鄢凤梅;周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金属夹在结肠癌手术中的定位作用

    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4~6位,近年更呈上升趋势,大肠癌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1].

    作者:索标;钟名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