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兰永臻;李胜水;王朔;周爱华

关键词:原发性, 食管血管瘤, 进行性吞咽困难, 活组织检查, 体格检查, 明确诊断, 状态, 胃镜, 进食, 患者
摘要:患者男,6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近期只能进食流质就诊.外院胃镜疑诊食管血管瘤,未行活组织检查.为明确诊断而入院.既往体健,一般状态尚可,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括约肌上下缘位置与身高、年龄的关系

    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食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随着对食管疾病的深入认识,很多相关实验检查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UES、LES正常生理位置,可在内镜检查操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患者的痛苦.因此我们对80例正常人进行了食管测压,分析了UES和LES上、下缘正常生理位置及与身高、年龄关系.

    作者:陈健;乔瑞敏;尚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经典的大肠隆起性肿瘤临床易发现,随着肠镜普及应用不易漏诊,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大肠癌在发现时已近中晚期,5年生存率在30%~60%之间.而影响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1)高危人群的筛检;(2)患者能否有意识地在无症状期接受肠镜检查;(3)内镜医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内镜将大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准确的检出而不漏诊,尤其是对患者危害甚大但又易漏诊的大肠平坦型肿瘤;(4)病理医师是否能选择恰当手段将全瘤中某一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的部分准确检出而不漏诊.

    作者: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介入诊治的新进展

    90年代末以来,内镜超声(EUS)正逐渐从诊断迈向介入性治疗领域.进入21世纪,内镜超声穿刺介导下的治疗出现了飞速发展,尤其在胰腺疾病方面,在原有腹腔神经节阻滞术、囊肿穿刺引流术的基础上,一系列新技术如EUS介导细针注射(FNI)免疫治疗、定植治疗、消融治疗、基因治疗等显示了EUS发展的广阔前景.现就新近内镜超声在消化系疾病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颉;诸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应用

    对大于2 cm的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等.1995年Rossini[1]首先报道用尼龙绳套扎息肉;1998年国内项平等[2]报道内镜下单纯尼龙绳套扎治疗10例无蒂息肉取得成功.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样病变已逐步在临床中应用[3].我们应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屠惠明;许科斌;乔峤;钱荦荦;魏丽君;刘慧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诊断食管良性间叶瘤一例

    患者男,36岁,2005年1月因吞咽困难伴胸痛1年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上段距门齿18~26 cm处可见3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及半球形隆起突向腔内,表面尚光滑,色灰白,致管腔狭窄(图1).胃镜诊断:食管上段多发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

    作者:程斌;李军;刘梅;杨玉珍;万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回肠重复畸形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20岁,因反复黑便13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自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稀烂便50~500ml,黑便多发生在夜晚,呈间歇发作,长缓解期达3年,短十余天.入院前4个月频发黑便,有时达3次/d,每次约100 ml,伴面色苍白、心悸.

    作者:赖晓波;沙卫红;吴惠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节段型Z型带膜食管支架置入后局部病变的观察

    目前,食管支架置入后的一个问题是局部病变观察困难.我们设计了一种节段型Z型带膜食管支架,可在体内上下调整位置,解决了局部病变观察困难的问题.

    作者:仇学明;薛国良;王昱;曾晓雨;罗红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改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将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作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疗效预测指标的可能性,以提高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连续调查240例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FD患者,其中190例接受三联抗Hp治疗,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7 d.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按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评估.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6个月(治疗组)用C13-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用消化不良调查表对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仍有症状率,分析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与根除Hp后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p阳性FD患者分别有35.3%和42.6%在根除Hp后1个月和6个月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效,且根除Hp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Hp根除失败者(P<0.01);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指标中,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在根除Hp后症状改善显效的FD患者均显著高于有效和无效者(P<0.05).多元回归分析支持上述组织学因素与根除Hp后症状显著改善相关.结论Hp阳性FD患者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Hp阳性FD患者根除治疗前胃黏膜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能够预示根除Hp后症状改善的疗效.

    作者:李晓波;戈之铮;陈晓宇;赵韫嘉;张达荣;戴军;薛寒冰;刘文忠;萧树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胃炎结节状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萎缩性胃炎和结节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的特征.方法在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之间,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果本次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分为结节类型A(结节性胃炎)和B(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具有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类型B,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的结果发现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拥有结节状改变类型A的结节性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星;康艳;岑戎;原丽莉;刘变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神经内分泌癌并发结肠早期癌一例

    患者男,50岁.慢性腹泻病史40余年,大便为不成形果冻样或脓血便,每日6~7次,伴里急后重,无明显腹痛.发病与饮食有关,无明显季节性.未经系统治疗,长年控制饮食后,大便渐恢复正常.2005年3月出现肛周搔痒伴肛门内分泌蛋清样物,无大便性状的改变.

    作者:李宏微;于永征;冀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伴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方法探讨

    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指位于十二指肠乏特氏壶腹(主乳头)周围直径2~3 cm范围内凸出于肠腔的黏膜袋,乳头可位于憩室内或附近[1].在临床上合并胆胰疾病十分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引起胆胰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乳头旁憩室机械压迫所造成的引流不畅和胆汁郁积,亦可是括约肌闭锁不全发生逆行感染所致.尽管括约肌切开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是伴有周围憩室的乳头切开难以达到理想的长度,同时容易损伤憩室缘及造成十二指肠穿孔.我院对48例乳头周围憩室伴有胆胰疾病者行EST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国平;丁小云;郑京;王布江;杨惠英;方夏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放置内支架治疗食管内外瘘37例

    食管瘘多发生于食管手术后、食管癌晚期,少数为自发性破裂.既往多采取手术治疗,患者痛苦大、费用高,且并发症多.我们自1998年10月以来,采用内镜下放置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内外瘘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道连;杨红旗;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憩室与老年胆石病的关系探讨

    老年胆石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其原因有多种解释,但有关其与十二指肠憩室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时的相关发现,以了解十二指肠憩室在老年人胆石病发病过程中可能作用.

    作者:朱启槐;胡滨;马升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RCP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诊治

    我院1998年9月至2005年4月间,ERCP 507例中共诊断5例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PBD),检出率1%.

    作者:周建波;黄晓烽;邵彩儿;施建英;徐瑞华;周哲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难扩性恶性食管狭窄扩张治疗探讨

    采用扩张术治疗食管狭窄不仅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快捷有效措施,而且为支架置入和射频等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条件.但是,部分食管狭窄常因扩张困难而被迫放弃治疗.我院自1996年3月至2004年12月扩张治疗食管恶性狭窄304例,其中,难扩性狭窄30例(9.9%).

    作者:谷中红;刘昱辰;代彬;王普杰;高培培;雷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癌术前定位的再探讨

    目前临床上诊断大肠癌的佳方法是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而治疗大肠癌有效的措施仍是手术治疗,因此术前的病变定位很重要.通常肠镜确诊后往往还需要做结肠钡剂造影来证实,现在我们在肠镜确诊肿瘤同时,在瘤体边缘用肽夹标记,拍腹部平片定位.该方法能使手术准确到位且又省去了结肠造影.

    作者:王浩;席时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内取出透壁性异物一例

    患者男,32岁.3个月前吞服金属丝,未到医院就诊.近1个月上腹疼痛,并逐渐在上腹出现痛性肿物.7年前因胃内异物曾行手术治疗.体检:上腹正中手术瘢痕长15cm,脐上结节样隆起,直径1.5 cm,表面充血破溃,有触痛.上腹有压痛,肌卫、反跳痛不明显.

    作者:陈尔东;王明涛;姜世满;李雪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治疗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后,患者可迅速出现机体的超高代谢、全身内环境紊乱和营养不良.有效的营养支持关系到脏器功能的恢复和维护,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因此,营养支持是SAP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对SAP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成为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的标准模式;而肠内营养(EN)可能刺激胰腺分泌,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顾忌.随着对长期TPN带来的导管感染、肠黏膜屏障减退、肠道细菌易位等问题的认识,临床尝试早期进行EN,不仅没有延长胰腺炎的自然病程,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胡江鸿;刘顺英;欧希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接受肠镜检查患者的耐受性与其艾克森人格问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解性格特征及情绪稳定情况对接受结肠镜检查者的耐受性的影响,我们对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30名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观察并进行艾克森人格问卷(EPQ)评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徐三平;李彩丽;侯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电子胃镜切除左心室肿物一例

    患者男,38岁.1年前体检,X线胸部正位片提示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内肿物.患者无不适症状.3个月前于我院门诊检查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近心尖部带蒂椭圆形异常回声团,边界清晰,大小38.7 mm×14.3 mm,活动度较大,蒂附着于心尖近室间隔部(图1);彩色多普勒提示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心室黏液瘤可能性大.

    作者:房龙;赵洪川;骆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