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回肠重复畸形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赖晓波;沙卫红;吴惠生

关键词:肠重复畸形, 黑便, 间歇发作, 患者, 入院前, 缓解期, 心悸
摘要:患者男,20岁,因反复黑便13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自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稀烂便50~500ml,黑便多发生在夜晚,呈间歇发作,长缓解期达3年,短十余天.入院前4个月频发黑便,有时达3次/d,每次约100 ml,伴面色苍白、心悸.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经典的大肠隆起性肿瘤临床易发现,随着肠镜普及应用不易漏诊,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大肠癌在发现时已近中晚期,5年生存率在30%~60%之间.而影响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1)高危人群的筛检;(2)患者能否有意识地在无症状期接受肠镜检查;(3)内镜医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内镜将大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准确的检出而不漏诊,尤其是对患者危害甚大但又易漏诊的大肠平坦型肿瘤;(4)病理医师是否能选择恰当手段将全瘤中某一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的部分准确检出而不漏诊.

    作者: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诊断食管良性间叶瘤一例

    患者男,36岁,2005年1月因吞咽困难伴胸痛1年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上段距门齿18~26 cm处可见3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及半球形隆起突向腔内,表面尚光滑,色灰白,致管腔狭窄(图1).胃镜诊断:食管上段多发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

    作者:程斌;李军;刘梅;杨玉珍;万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吸虫肠病的内镜诊断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血吸虫肠病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以引起对血吸虫肠病的重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血吸虫肠病的大肠镜观察结果并结合病史、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血吸虫肠病的内镜诊断和组织学特征.结果内镜下表现为急性肠炎型16例;慢性肠炎型27例;肠黏膜兼有急性和慢性炎症改变,称之为混合型肠炎,共29例.急性肠炎型的病理特征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有未钙化的虫卵沉积;慢性型者则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黏膜下纤维化,伴有已钙化的虫卵沉积;混合型肠炎则兼有上述2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并发结直肠癌5例.在外院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7例,回盲部肿瘤5例,肠结核2例.结论血吸虫肠病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混合型结直肠炎3型,混合型血吸虫肠病是区别于急性和慢性血吸虫肠病的又一重要类型.内镜检查加多部位多组织活检发现虫卵沉积是诊断血吸虫肠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郭洁;沈磊;沈志祥;谭诗云;罗和生;滕小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

    目的采用X线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患者乳头功能的改变.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89位EST取石术患者检测乳头功能的改变,EST切口大小0.5~1.5 cm,分别于EST术后1周、6个月、1年,采用X线下服用稀钡检查,了解胆管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的反流情况,来判断乳头的功能.结果X线稀钡钡餐检查术后1周、6个月和1年出现的气体反流者分别为21.3%(19/89)、13.9%(5/36)和13.0%(3/23);钡剂反流者分别为12.4%(11/89)、8.3%(3/36)和8.7%(2/23).EST切口大于1.1 cm的19例患者中9例有气体反流,占47.4%,钡剂反流7例,占36.8%.气体和钡剂混合反流的患者5例,其中EST切口为1.2 cm者2例,EST切口为1.5 cm患者3例.结论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EST术后患者乳头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反流的发生率与EST切口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叶萍;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卢任华;徐晓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作者:张婉雯;任宝军;童华生;张亚历;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下置放覆膜合金支架治疗食管瘘的临床应用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时往往已到晚期,临床常见吞咽困难、胸痛、消瘦等,严重者可出现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其中食管气管瘘更可反复造成纵隔及肺部感染,危及患者生命.我科多年来在内镜下应用食管支架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姑息性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现将自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应用记忆合金带膜金属支架治疗44例食管瘘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施瑞华;于莲珍;肖斌;丁静;许迎红;陶桂;陈阿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多原发癌一例

    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黑便5个月入院.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狭窄,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理示:升结肠溃疡性中分化黏液腺癌,少部分呈低分化腺癌结构,肿瘤侵及肠壁全层伴大片坏死,吻合口未见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7).术后正规化疗.11个月时复查结肠镜未见异常.

    作者:顾雁;林香春;李玉红;林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瓷样胆囊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瓷样胆囊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诊断及方法.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瓷样胆囊患者28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重点分析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7例瓷样胆囊.结果28例瓷样胆囊占同期胆囊切除术患者的0.44%(28/6328),B超诊断胆囊壁钙化率92.86%,17例经腹腔镜治疗的瓷样胆囊患者均痊愈出院,2例合并有胆囊癌的患者均没有发现切口种植转移.结论瓷样胆囊有其特殊的B超影像,手术方式的改进以及技巧的熟练,是瓷样胆囊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付应峰;兰明银;李恒;江斌;狄茂军;周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6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近期只能进食流质就诊.外院胃镜疑诊食管血管瘤,未行活组织检查.为明确诊断而入院.既往体健,一般状态尚可,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兰永臻;李胜水;王朔;周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电子胃镜切除左心室肿物一例

    患者男,38岁.1年前体检,X线胸部正位片提示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内肿物.患者无不适症状.3个月前于我院门诊检查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近心尖部带蒂椭圆形异常回声团,边界清晰,大小38.7 mm×14.3 mm,活动度较大,蒂附着于心尖近室间隔部(图1);彩色多普勒提示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心室黏液瘤可能性大.

    作者:房龙;赵洪川;骆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丙泊酚不同方式输注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比较

    肠镜检查对肠道的刺激较强,且持续时间长,患者往往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严重时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脑血管意外.丙泊酚用于肠镜检查可提供一定的镇静深度[1],消除对肠道平滑肌的牵拉刺激,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丙泊酚具有起效快、苏醒快的特点,但给药方式文献报道不一.

    作者:王莉;李艳华;郭强;唐天云;宁杰;李菊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彭贵勇;代建华;房殿春;李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难扩性恶性食管狭窄扩张治疗探讨

    采用扩张术治疗食管狭窄不仅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快捷有效措施,而且为支架置入和射频等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条件.但是,部分食管狭窄常因扩张困难而被迫放弃治疗.我院自1996年3月至2004年12月扩张治疗食管恶性狭窄304例,其中,难扩性狭窄30例(9.9%).

    作者:谷中红;刘昱辰;代彬;王普杰;高培培;雷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胃炎结节状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萎缩性胃炎和结节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的特征.方法在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之间,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果本次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分为结节类型A(结节性胃炎)和B(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具有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类型B,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的结果发现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拥有结节状改变类型A的结节性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星;康艳;岑戎;原丽莉;刘变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回肠重复畸形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20岁,因反复黑便13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自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稀烂便50~500ml,黑便多发生在夜晚,呈间歇发作,长缓解期达3年,短十余天.入院前4个月频发黑便,有时达3次/d,每次约100 ml,伴面色苍白、心悸.

    作者:赖晓波;沙卫红;吴惠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镜检查诱发胃穿孔一例

    患者男,74岁.因间断性上腹痛20 d,胃镜检查后加重1 h入院.患者20 d前出现上腹部间断性钝痛,无明显节律性,无腰背部放射痛,伴烧心反酸,食欲差,体重略减轻,无皮肤巩膜黄染,尿量及颜色正常,大便3~4 d 1次,无黑便,口服中药保护胃黏膜制剂症状无明显改善.

    作者:姜爱民;胡凤丽;翟博;韩继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憩室与老年胆石病的关系探讨

    老年胆石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其原因有多种解释,但有关其与十二指肠憩室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时的相关发现,以了解十二指肠憩室在老年人胆石病发病过程中可能作用.

    作者:朱启槐;胡滨;马升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系调查和内镜随访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并向后代遗传,因其息肉癌变率高,临床倍受重视.在基因调控尚未解决之前,其治疗仍是一大难题,手术切除结肠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且残留结肠、储袋、人造肛门口仍有息肉发生及癌变可能.肠镜下摘除息肉难以彻底,能否减少和防止癌变尚难定论.我们自1987年开始对2个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族进行了家系调查和长期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红旗;方道连;蔡华;马祖胜;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RCP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诊治

    我院1998年9月至2005年4月间,ERCP 507例中共诊断5例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PBD),检出率1%.

    作者:周建波;黄晓烽;邵彩儿;施建英;徐瑞华;周哲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接受肠镜检查患者的耐受性与其艾克森人格问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解性格特征及情绪稳定情况对接受结肠镜检查者的耐受性的影响,我们对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30名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观察并进行艾克森人格问卷(EPQ)评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徐三平;李彩丽;侯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