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旗;方道连;蔡华;马祖胜;杨婧;李志红;杜涓
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黑便5个月入院.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狭窄,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理示:升结肠溃疡性中分化黏液腺癌,少部分呈低分化腺癌结构,肿瘤侵及肠壁全层伴大片坏死,吻合口未见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7).术后正规化疗.11个月时复查结肠镜未见异常.
作者:顾雁;林香春;李玉红;林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并向后代遗传,因其息肉癌变率高,临床倍受重视.在基因调控尚未解决之前,其治疗仍是一大难题,手术切除结肠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且残留结肠、储袋、人造肛门口仍有息肉发生及癌变可能.肠镜下摘除息肉难以彻底,能否减少和防止癌变尚难定论.我们自1987年开始对2个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族进行了家系调查和长期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红旗;方道连;蔡华;马祖胜;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先前进行的插管法小肠钡灌肠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5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58例,并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其中45例患者首选从肛门进镜行小肠镜检查,确认克罗恩病34例(75.6%),另11例后从口腔进镜,发现病变者8例(72.7%);20例首选经口进镜,检出克罗恩病11例(55%),另9例患者日后经肛进镜检查中检出5例(55.6%).先前进行的46例小肠钡灌肠检查中,2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52.2%,与小肠镜结果比较,符合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例数为18例,诊断正确率为75%(18/24).22例胶囊内镜检查者中,1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63.6%,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的病例数为11例,诊断准确率为78.6%(11/14).结论经口和经肛方式结合能使双气囊小肠镜完成对全小肠的检查;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判断,插管法小肠钡灌肠是一项决定小肠镜进镜方式选择上有价值的筛选性手段.
作者:钟捷;张晨莉;金承荣;曹韵;张曙;唐永华;吴云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将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作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疗效预测指标的可能性,以提高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连续调查240例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FD患者,其中190例接受三联抗Hp治疗,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7 d.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按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评估.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6个月(治疗组)用C13-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用消化不良调查表对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仍有症状率,分析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与根除Hp后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p阳性FD患者分别有35.3%和42.6%在根除Hp后1个月和6个月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效,且根除Hp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Hp根除失败者(P<0.01);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指标中,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在根除Hp后症状改善显效的FD患者均显著高于有效和无效者(P<0.05).多元回归分析支持上述组织学因素与根除Hp后症状显著改善相关.结论Hp阳性FD患者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Hp阳性FD患者根除治疗前胃黏膜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能够预示根除Hp后症状改善的疗效.
作者:李晓波;戈之铮;陈晓宇;赵韫嘉;张达荣;戴军;薛寒冰;刘文忠;萧树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彭贵勇;代建华;房殿春;李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1998年9月至2005年4月间,ERCP 507例中共诊断5例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junction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APBD),检出率1%.
作者:周建波;黄晓烽;邵彩儿;施建英;徐瑞华;周哲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上皮异型增生时黏膜组织已发生质变,而在此前的过渡期,人们对其鳞状上皮的黏膜变化了解较少[1,2].我们研究食管良性病变内镜、组织学特征与胚胎型谷胱苷肽硫转移酶(GST-π)、P53表达的相互关系,并与食管鳞癌者进行比较,为可能的癌前病变筛查提供依据.
作者:陈正言;朱东兵;沈晓建;张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时往往已到晚期,临床常见吞咽困难、胸痛、消瘦等,严重者可出现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其中食管气管瘘更可反复造成纵隔及肺部感染,危及患者生命.我科多年来在内镜下应用食管支架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姑息性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现将自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应用记忆合金带膜金属支架治疗44例食管瘘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施瑞华;于莲珍;肖斌;丁静;许迎红;陶桂;陈阿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90年代末以来,内镜超声(EUS)正逐渐从诊断迈向介入性治疗领域.进入21世纪,内镜超声穿刺介导下的治疗出现了飞速发展,尤其在胰腺疾病方面,在原有腹腔神经节阻滞术、囊肿穿刺引流术的基础上,一系列新技术如EUS介导细针注射(FNI)免疫治疗、定植治疗、消融治疗、基因治疗等显示了EUS发展的广阔前景.现就新近内镜超声在消化系疾病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颉;诸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32岁.3个月前吞服金属丝,未到医院就诊.近1个月上腹疼痛,并逐渐在上腹出现痛性肿物.7年前因胃内异物曾行手术治疗.体检:上腹正中手术瘢痕长15cm,脐上结节样隆起,直径1.5 cm,表面充血破溃,有触痛.上腹有压痛,肌卫、反跳痛不明显.
作者:陈尔东;王明涛;姜世满;李雪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后,患者可迅速出现机体的超高代谢、全身内环境紊乱和营养不良.有效的营养支持关系到脏器功能的恢复和维护,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因此,营养支持是SAP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对SAP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成为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的标准模式;而肠内营养(EN)可能刺激胰腺分泌,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顾忌.随着对长期TPN带来的导管感染、肠黏膜屏障减退、肠道细菌易位等问题的认识,临床尝试早期进行EN,不仅没有延长胰腺炎的自然病程,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胡江鸿;刘顺英;欧希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瘘多发生于食管手术后、食管癌晚期,少数为自发性破裂.既往多采取手术治疗,患者痛苦大、费用高,且并发症多.我们自1998年10月以来,采用内镜下放置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内外瘘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道连;杨红旗;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前,食管支架置入后的一个问题是局部病变观察困难.我们设计了一种节段型Z型带膜食管支架,可在体内上下调整位置,解决了局部病变观察困难的问题.
作者:仇学明;薛国良;王昱;曾晓雨;罗红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食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随着对食管疾病的深入认识,很多相关实验检查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UES、LES正常生理位置,可在内镜检查操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患者的痛苦.因此我们对80例正常人进行了食管测压,分析了UES和LES上、下缘正常生理位置及与身高、年龄关系.
作者:陈健;乔瑞敏;尚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萎缩性胃炎和结节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的特征.方法在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之间,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果本次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分为结节类型A(结节性胃炎)和B(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具有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类型B,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的结果发现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拥有结节状改变类型A的结节性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星;康艳;岑戎;原丽莉;刘变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应用胆道子母镜、双频激光对15例临床治疗困难的巨大胆管结石行碎石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孙文生;张锎;孙斌;刘双;冯宪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69岁.反复上腹胀痛、嗳气5年,加重1周就诊,要求胃镜检查.体检:体温36.8℃,血压120/80 mm Hg,心电图示轻度心肌缺血,腹部B超未见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心、肺无异常发现.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拟做胃镜检查.予患者咽部局部喷雾麻醉后取左侧卧位,顺利插管.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检查过程中有恶心、流涎,无明显躁动.整个过程约3 min.
作者:高元平;徐莉;王影琴;朱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吸虫肠病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以引起对血吸虫肠病的重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血吸虫肠病的大肠镜观察结果并结合病史、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血吸虫肠病的内镜诊断和组织学特征.结果内镜下表现为急性肠炎型16例;慢性肠炎型27例;肠黏膜兼有急性和慢性炎症改变,称之为混合型肠炎,共29例.急性肠炎型的病理特征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有未钙化的虫卵沉积;慢性型者则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黏膜下纤维化,伴有已钙化的虫卵沉积;混合型肠炎则兼有上述2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并发结直肠癌5例.在外院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7例,回盲部肿瘤5例,肠结核2例.结论血吸虫肠病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混合型结直肠炎3型,混合型血吸虫肠病是区别于急性和慢性血吸虫肠病的又一重要类型.内镜检查加多部位多组织活检发现虫卵沉积是诊断血吸虫肠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郭洁;沈磊;沈志祥;谭诗云;罗和生;滕小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了解性格特征及情绪稳定情况对接受结肠镜检查者的耐受性的影响,我们对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30名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观察并进行艾克森人格问卷(EPQ)评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徐三平;李彩丽;侯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38岁.1年前体检,X线胸部正位片提示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内肿物.患者无不适症状.3个月前于我院门诊检查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近心尖部带蒂椭圆形异常回声团,边界清晰,大小38.7 mm×14.3 mm,活动度较大,蒂附着于心尖近室间隔部(图1);彩色多普勒提示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心室黏液瘤可能性大.
作者:房龙;赵洪川;骆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