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平;徐莉;王影琴;朱丽霞
患者男,6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近期只能进食流质就诊.外院胃镜疑诊食管血管瘤,未行活组织检查.为明确诊断而入院.既往体健,一般状态尚可,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兰永臻;李胜水;王朔;周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自内镜超声应用于消化道的检查以来,上消化道外压性隆起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1].我院1998年5月至2004年10月中进行上消化道外压性隆起性病灶内镜超声检查(EUS)121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郝玲;何夕昆;李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前临床上诊断大肠癌的佳方法是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而治疗大肠癌有效的措施仍是手术治疗,因此术前的病变定位很重要.通常肠镜确诊后往往还需要做结肠钡剂造影来证实,现在我们在肠镜确诊肿瘤同时,在瘤体边缘用肽夹标记,拍腹部平片定位.该方法能使手术准确到位且又省去了结肠造影.
作者:王浩;席时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萎缩性胃炎和结节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的特征.方法在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之间,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果本次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分为结节类型A(结节性胃炎)和B(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具有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类型B,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的结果发现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拥有结节状改变类型A的结节性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陈星;康艳;岑戎;原丽莉;刘变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50岁.慢性腹泻病史40余年,大便为不成形果冻样或脓血便,每日6~7次,伴里急后重,无明显腹痛.发病与饮食有关,无明显季节性.未经系统治疗,长年控制饮食后,大便渐恢复正常.2005年3月出现肛周搔痒伴肛门内分泌蛋清样物,无大便性状的改变.
作者:李宏微;于永征;冀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经典的大肠隆起性肿瘤临床易发现,随着肠镜普及应用不易漏诊,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大肠癌在发现时已近中晚期,5年生存率在30%~60%之间.而影响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1)高危人群的筛检;(2)患者能否有意识地在无症状期接受肠镜检查;(3)内镜医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内镜将大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准确的检出而不漏诊,尤其是对患者危害甚大但又易漏诊的大肠平坦型肿瘤;(4)病理医师是否能选择恰当手段将全瘤中某一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的部分准确检出而不漏诊.
作者: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将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作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疗效预测指标的可能性,以提高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连续调查240例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FD患者,其中190例接受三联抗Hp治疗,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7 d.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按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评估.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6个月(治疗组)用C13-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用消化不良调查表对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仍有症状率,分析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与根除Hp后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p阳性FD患者分别有35.3%和42.6%在根除Hp后1个月和6个月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效,且根除Hp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Hp根除失败者(P<0.01);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指标中,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在根除Hp后症状改善显效的FD患者均显著高于有效和无效者(P<0.05).多元回归分析支持上述组织学因素与根除Hp后症状显著改善相关.结论Hp阳性FD患者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Hp阳性FD患者根除治疗前胃黏膜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能够预示根除Hp后症状改善的疗效.
作者:李晓波;戈之铮;陈晓宇;赵韫嘉;张达荣;戴军;薛寒冰;刘文忠;萧树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32岁.3个月前吞服金属丝,未到医院就诊.近1个月上腹疼痛,并逐渐在上腹出现痛性肿物.7年前因胃内异物曾行手术治疗.体检:上腹正中手术瘢痕长15cm,脐上结节样隆起,直径1.5 cm,表面充血破溃,有触痛.上腹有压痛,肌卫、反跳痛不明显.
作者:陈尔东;王明涛;姜世满;李雪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黑便5个月入院.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狭窄,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理示:升结肠溃疡性中分化黏液腺癌,少部分呈低分化腺癌结构,肿瘤侵及肠壁全层伴大片坏死,吻合口未见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7).术后正规化疗.11个月时复查结肠镜未见异常.
作者:顾雁;林香春;李玉红;林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了解性格特征及情绪稳定情况对接受结肠镜检查者的耐受性的影响,我们对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30名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观察并进行艾克森人格问卷(EPQ)评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徐三平;李彩丽;侯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90年代末以来,内镜超声(EUS)正逐渐从诊断迈向介入性治疗领域.进入21世纪,内镜超声穿刺介导下的治疗出现了飞速发展,尤其在胰腺疾病方面,在原有腹腔神经节阻滞术、囊肿穿刺引流术的基础上,一系列新技术如EUS介导细针注射(FNI)免疫治疗、定植治疗、消融治疗、基因治疗等显示了EUS发展的广阔前景.现就新近内镜超声在消化系疾病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颉;诸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老年胆石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其原因有多种解释,但有关其与十二指肠憩室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时的相关发现,以了解十二指肠憩室在老年人胆石病发病过程中可能作用.
作者:朱启槐;胡滨;马升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肠镜检查对肠道的刺激较强,且持续时间长,患者往往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严重时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脑血管意外.丙泊酚用于肠镜检查可提供一定的镇静深度[1],消除对肠道平滑肌的牵拉刺激,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丙泊酚具有起效快、苏醒快的特点,但给药方式文献报道不一.
作者:王莉;李艳华;郭强;唐天云;宁杰;李菊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38岁.1年前体检,X线胸部正位片提示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内肿物.患者无不适症状.3个月前于我院门诊检查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发现左心室近心尖部带蒂椭圆形异常回声团,边界清晰,大小38.7 mm×14.3 mm,活动度较大,蒂附着于心尖近室间隔部(图1);彩色多普勒提示肿物内未见血流信号.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心室黏液瘤可能性大.
作者:房龙;赵洪川;骆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别在不同压强医用CO2气体下暴露1 h,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粘附分子E-cadherin,ICAM-1,CD44,CD44v6,E-selectin的表达.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W1116经6 mm Hg压强的持续CO2气体处理后,ICAM-1和CD44v6出现表达增高;9 mm Hg及12 mm Hg CO2气体处理后,E-cadherin,CD44和CD44v6表达增高;15 mm Hg CO2气体处理后CD44v6表达增高,与处理前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粘附分子的表达在处理后72 h内均会降至处理前水平(P>O.05),或低于处理前水平(P<0.05).E-cadherin、CD44v6和ICAM-1随着压强增高,其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不同压强CO2气腹能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表达产生一过性双向影响,随CO2气腹压强的增高,可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
作者:马君俊;郑民华;冯波;陆爱国;张轶;胡艳艳;张俊;李健文;王明亮;刘炳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瘘多发生于食管手术后、食管癌晚期,少数为自发性破裂.既往多采取手术治疗,患者痛苦大、费用高,且并发症多.我们自1998年10月以来,采用内镜下放置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内外瘘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道连;杨红旗;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69岁.反复上腹胀痛、嗳气5年,加重1周就诊,要求胃镜检查.体检:体温36.8℃,血压120/80 mm Hg,心电图示轻度心肌缺血,腹部B超未见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心、肺无异常发现.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拟做胃镜检查.予患者咽部局部喷雾麻醉后取左侧卧位,顺利插管.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检查过程中有恶心、流涎,无明显躁动.整个过程约3 min.
作者:高元平;徐莉;王影琴;朱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并向后代遗传,因其息肉癌变率高,临床倍受重视.在基因调控尚未解决之前,其治疗仍是一大难题,手术切除结肠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且残留结肠、储袋、人造肛门口仍有息肉发生及癌变可能.肠镜下摘除息肉难以彻底,能否减少和防止癌变尚难定论.我们自1987年开始对2个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族进行了家系调查和长期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红旗;方道连;蔡华;马祖胜;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应用胆道子母镜、双频激光对15例临床治疗困难的巨大胆管结石行碎石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孙文生;张锎;孙斌;刘双;冯宪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采用X线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患者乳头功能的改变.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89位EST取石术患者检测乳头功能的改变,EST切口大小0.5~1.5 cm,分别于EST术后1周、6个月、1年,采用X线下服用稀钡检查,了解胆管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的反流情况,来判断乳头的功能.结果X线稀钡钡餐检查术后1周、6个月和1年出现的气体反流者分别为21.3%(19/89)、13.9%(5/36)和13.0%(3/23);钡剂反流者分别为12.4%(11/89)、8.3%(3/36)和8.7%(2/23).EST切口大于1.1 cm的19例患者中9例有气体反流,占47.4%,钡剂反流7例,占36.8%.气体和钡剂混合反流的患者5例,其中EST切口为1.2 cm者2例,EST切口为1.5 cm患者3例.结论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EST术后患者乳头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反流的发生率与EST切口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叶萍;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卢任华;徐晓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