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何夕昆;李智
目前临床上诊断大肠癌的佳方法是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而治疗大肠癌有效的措施仍是手术治疗,因此术前的病变定位很重要.通常肠镜确诊后往往还需要做结肠钡剂造影来证实,现在我们在肠镜确诊肿瘤同时,在瘤体边缘用肽夹标记,拍腹部平片定位.该方法能使手术准确到位且又省去了结肠造影.
作者:王浩;席时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上皮异型增生时黏膜组织已发生质变,而在此前的过渡期,人们对其鳞状上皮的黏膜变化了解较少[1,2].我们研究食管良性病变内镜、组织学特征与胚胎型谷胱苷肽硫转移酶(GST-π)、P53表达的相互关系,并与食管鳞癌者进行比较,为可能的癌前病变筛查提供依据.
作者:陈正言;朱东兵;沈晓建;张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6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近期只能进食流质就诊.外院胃镜疑诊食管血管瘤,未行活组织检查.为明确诊断而入院.既往体健,一般状态尚可,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兰永臻;李胜水;王朔;周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经典的大肠隆起性肿瘤临床易发现,随着肠镜普及应用不易漏诊,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大肠癌在发现时已近中晚期,5年生存率在30%~60%之间.而影响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1)高危人群的筛检;(2)患者能否有意识地在无症状期接受肠镜检查;(3)内镜医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内镜将大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准确的检出而不漏诊,尤其是对患者危害甚大但又易漏诊的大肠平坦型肿瘤;(4)病理医师是否能选择恰当手段将全瘤中某一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的部分准确检出而不漏诊.
作者: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后,患者可迅速出现机体的超高代谢、全身内环境紊乱和营养不良.有效的营养支持关系到脏器功能的恢复和维护,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因此,营养支持是SAP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对SAP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成为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的标准模式;而肠内营养(EN)可能刺激胰腺分泌,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顾忌.随着对长期TPN带来的导管感染、肠黏膜屏障减退、肠道细菌易位等问题的认识,临床尝试早期进行EN,不仅没有延长胰腺炎的自然病程,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胡江鸿;刘顺英;欧希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50岁.慢性腹泻病史40余年,大便为不成形果冻样或脓血便,每日6~7次,伴里急后重,无明显腹痛.发病与饮食有关,无明显季节性.未经系统治疗,长年控制饮食后,大便渐恢复正常.2005年3月出现肛周搔痒伴肛门内分泌蛋清样物,无大便性状的改变.
作者:李宏微;于永征;冀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EMBE)是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重要姑息治疗措施.金属支架与塑料支架相比具有扩张口径大、引流效果好、引流时间相对较长的优点[1],但同样存在失效的问题,现将我院近年EMBE失效的原因及内镜下的处理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李小平;王金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69岁.反复上腹胀痛、嗳气5年,加重1周就诊,要求胃镜检查.体检:体温36.8℃,血压120/80 mm Hg,心电图示轻度心肌缺血,腹部B超未见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心、肺无异常发现.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拟做胃镜检查.予患者咽部局部喷雾麻醉后取左侧卧位,顺利插管.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检查过程中有恶心、流涎,无明显躁动.整个过程约3 min.
作者:高元平;徐莉;王影琴;朱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食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随着对食管疾病的深入认识,很多相关实验检查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UES、LES正常生理位置,可在内镜检查操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患者的痛苦.因此我们对80例正常人进行了食管测压,分析了UES和LES上、下缘正常生理位置及与身高、年龄关系.
作者:陈健;乔瑞敏;尚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指位于十二指肠乏特氏壶腹(主乳头)周围直径2~3 cm范围内凸出于肠腔的黏膜袋,乳头可位于憩室内或附近[1].在临床上合并胆胰疾病十分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引起胆胰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乳头旁憩室机械压迫所造成的引流不畅和胆汁郁积,亦可是括约肌闭锁不全发生逆行感染所致.尽管括约肌切开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是伴有周围憩室的乳头切开难以达到理想的长度,同时容易损伤憩室缘及造成十二指肠穿孔.我院对48例乳头周围憩室伴有胆胰疾病者行EST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国平;丁小云;郑京;王布江;杨惠英;方夏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大于2 cm的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等.1995年Rossini[1]首先报道用尼龙绳套扎息肉;1998年国内项平等[2]报道内镜下单纯尼龙绳套扎治疗10例无蒂息肉取得成功.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样病变已逐步在临床中应用[3].我们应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屠惠明;许科斌;乔峤;钱荦荦;魏丽君;刘慧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时往往已到晚期,临床常见吞咽困难、胸痛、消瘦等,严重者可出现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其中食管气管瘘更可反复造成纵隔及肺部感染,危及患者生命.我科多年来在内镜下应用食管支架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姑息性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现将自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应用记忆合金带膜金属支架治疗44例食管瘘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施瑞华;于莲珍;肖斌;丁静;许迎红;陶桂;陈阿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瓷样胆囊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诊断及方法.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瓷样胆囊患者28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重点分析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7例瓷样胆囊.结果28例瓷样胆囊占同期胆囊切除术患者的0.44%(28/6328),B超诊断胆囊壁钙化率92.86%,17例经腹腔镜治疗的瓷样胆囊患者均痊愈出院,2例合并有胆囊癌的患者均没有发现切口种植转移.结论瓷样胆囊有其特殊的B超影像,手术方式的改进以及技巧的熟练,是瓷样胆囊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付应峰;兰明银;李恒;江斌;狄茂军;周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应用胆道子母镜、双频激光对15例临床治疗困难的巨大胆管结石行碎石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孙文生;张锎;孙斌;刘双;冯宪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瘘多发生于食管手术后、食管癌晚期,少数为自发性破裂.既往多采取手术治疗,患者痛苦大、费用高,且并发症多.我们自1998年10月以来,采用内镜下放置镍钛合金支架治疗食管内外瘘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道连;杨红旗;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20岁,因反复黑便13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自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稀烂便50~500ml,黑便多发生在夜晚,呈间歇发作,长缓解期达3年,短十余天.入院前4个月频发黑便,有时达3次/d,每次约100 ml,伴面色苍白、心悸.
作者:赖晓波;沙卫红;吴惠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将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特征作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根除Hp后症状改善疗效预测指标的可能性,以提高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连续调查240例进行胃镜检查Hp阳性FD患者,其中190例接受三联抗Hp治疗,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7 d.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按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评估.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6个月(治疗组)用C13-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用消化不良调查表对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仍有症状率,分析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与根除Hp后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p阳性FD患者分别有35.3%和42.6%在根除Hp后1个月和6个月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显效,且根除Hp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Hp根除失败者(P<0.01);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胃黏膜组织学指标中,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在根除Hp后症状改善显效的FD患者均显著高于有效和无效者(P<0.05).多元回归分析支持上述组织学因素与根除Hp后症状显著改善相关.结论Hp阳性FD患者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患者症状显著改善.Hp阳性FD患者根除治疗前胃黏膜炎症、活动性程度和Hp密度能够预示根除Hp后症状改善的疗效.
作者:李晓波;戈之铮;陈晓宇;赵韫嘉;张达荣;戴军;薛寒冰;刘文忠;萧树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采用扩张术治疗食管狭窄不仅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快捷有效措施,而且为支架置入和射频等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条件.但是,部分食管狭窄常因扩张困难而被迫放弃治疗.我院自1996年3月至2004年12月扩张治疗食管恶性狭窄304例,其中,难扩性狭窄30例(9.9%).
作者:谷中红;刘昱辰;代彬;王普杰;高培培;雷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多因急性胆管梗阻继发严重感染,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尤其是老年人,极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常需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但手术创伤大,老年患者体质差,病死率高达20%~40%[1].我们近年来急诊内镜治疗高龄ACST48例,与常规手术治疗的46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彭文洪;张志刚;李敏;李洪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因吞入的异物种类不同,尤其是尖锐异物,在内镜治疗中易引起异物的嵌顿,导致操作困难及食管、咽喉壁的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采用套管法对我院3年中胃镜诊断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姚忆蓉;殷泙;倪关森;黄傲霜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