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席时富
患者男,6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近期只能进食流质就诊.外院胃镜疑诊食管血管瘤,未行活组织检查.为明确诊断而入院.既往体健,一般状态尚可,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兰永臻;李胜水;王朔;周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前由食管恶性肿瘤所致食管梗阻已广泛采用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但是由胃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所致的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梗阻患者支架的置入治疗报道不多.由于幽门、十二指肠经口距离远,同时胃底、胃体又有屯积缓冲作用,当这些部位的狭窄出现症状时往往已形成完全性梗阻,这对梗阻部位的球囊导管扩张和内镜下支架置入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是影响支架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内镜中心在开展恶性幽门梗阻的金属支架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射频治疗,不仅提高支架置入的成功率,而且有效处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问题.
作者:张宁;兰克涛;孙吉芳;江怡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后,患者可迅速出现机体的超高代谢、全身内环境紊乱和营养不良.有效的营养支持关系到脏器功能的恢复和维护,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因此,营养支持是SAP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对SAP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成为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的标准模式;而肠内营养(EN)可能刺激胰腺分泌,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顾忌.随着对长期TPN带来的导管感染、肠黏膜屏障减退、肠道细菌易位等问题的认识,临床尝试早期进行EN,不仅没有延长胰腺炎的自然病程,而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胡江鸿;刘顺英;欧希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大于2 cm的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等.1995年Rossini[1]首先报道用尼龙绳套扎息肉;1998年国内项平等[2]报道内镜下单纯尼龙绳套扎治疗10例无蒂息肉取得成功.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样病变已逐步在临床中应用[3].我们应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屠惠明;许科斌;乔峤;钱荦荦;魏丽君;刘慧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应用胆道子母镜、双频激光对15例临床治疗困难的巨大胆管结石行碎石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孙文生;张锎;孙斌;刘双;冯宪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彭贵勇;代建华;房殿春;李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食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随着对食管疾病的深入认识,很多相关实验检查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UES、LES正常生理位置,可在内镜检查操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患者的痛苦.因此我们对80例正常人进行了食管测压,分析了UES和LES上、下缘正常生理位置及与身高、年龄关系.
作者:陈健;乔瑞敏;尚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作者:张婉雯;任宝军;童华生;张亚历;姜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74岁.因间断性上腹痛20 d,胃镜检查后加重1 h入院.患者20 d前出现上腹部间断性钝痛,无明显节律性,无腰背部放射痛,伴烧心反酸,食欲差,体重略减轻,无皮肤巩膜黄染,尿量及颜色正常,大便3~4 d 1次,无黑便,口服中药保护胃黏膜制剂症状无明显改善.
作者:姜爱民;胡凤丽;翟博;韩继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瓷样胆囊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诊断及方法.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瓷样胆囊患者28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重点分析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7例瓷样胆囊.结果28例瓷样胆囊占同期胆囊切除术患者的0.44%(28/6328),B超诊断胆囊壁钙化率92.86%,17例经腹腔镜治疗的瓷样胆囊患者均痊愈出院,2例合并有胆囊癌的患者均没有发现切口种植转移.结论瓷样胆囊有其特殊的B超影像,手术方式的改进以及技巧的熟练,是瓷样胆囊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付应峰;兰明银;李恒;江斌;狄茂军;周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时往往已到晚期,临床常见吞咽困难、胸痛、消瘦等,严重者可出现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其中食管气管瘘更可反复造成纵隔及肺部感染,危及患者生命.我科多年来在内镜下应用食管支架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姑息性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现将自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应用记忆合金带膜金属支架治疗44例食管瘘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施瑞华;于莲珍;肖斌;丁静;许迎红;陶桂;陈阿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20岁,因反复黑便13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自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稀烂便50~500ml,黑便多发生在夜晚,呈间歇发作,长缓解期达3年,短十余天.入院前4个月频发黑便,有时达3次/d,每次约100 ml,伴面色苍白、心悸.
作者:赖晓波;沙卫红;吴惠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老年胆石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其原因有多种解释,但有关其与十二指肠憩室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时的相关发现,以了解十二指肠憩室在老年人胆石病发病过程中可能作用.
作者:朱启槐;胡滨;马升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黑便5个月入院.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狭窄,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理示:升结肠溃疡性中分化黏液腺癌,少部分呈低分化腺癌结构,肿瘤侵及肠壁全层伴大片坏死,吻合口未见癌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7).术后正规化疗.11个月时复查结肠镜未见异常.
作者:顾雁;林香春;李玉红;林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并向后代遗传,因其息肉癌变率高,临床倍受重视.在基因调控尚未解决之前,其治疗仍是一大难题,手术切除结肠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且残留结肠、储袋、人造肛门口仍有息肉发生及癌变可能.肠镜下摘除息肉难以彻底,能否减少和防止癌变尚难定论.我们自1987年开始对2个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家族进行了家系调查和长期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红旗;方道连;蔡华;马祖胜;杨婧;李志红;杜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别在不同压强医用CO2气体下暴露1 h,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粘附分子E-cadherin,ICAM-1,CD44,CD44v6,E-selectin的表达.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W1116经6 mm Hg压强的持续CO2气体处理后,ICAM-1和CD44v6出现表达增高;9 mm Hg及12 mm Hg CO2气体处理后,E-cadherin,CD44和CD44v6表达增高;15 mm Hg CO2气体处理后CD44v6表达增高,与处理前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粘附分子的表达在处理后72 h内均会降至处理前水平(P>O.05),或低于处理前水平(P<0.05).E-cadherin、CD44v6和ICAM-1随着压强增高,其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不同压强CO2气腹能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表达产生一过性双向影响,随CO2气腹压强的增高,可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
作者:马君俊;郑民华;冯波;陆爱国;张轶;胡艳艳;张俊;李健文;王明亮;刘炳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90年代末以来,内镜超声(EUS)正逐渐从诊断迈向介入性治疗领域.进入21世纪,内镜超声穿刺介导下的治疗出现了飞速发展,尤其在胰腺疾病方面,在原有腹腔神经节阻滞术、囊肿穿刺引流术的基础上,一系列新技术如EUS介导细针注射(FNI)免疫治疗、定植治疗、消融治疗、基因治疗等显示了EUS发展的广阔前景.现就新近内镜超声在消化系疾病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颉;诸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69岁.反复上腹胀痛、嗳气5年,加重1周就诊,要求胃镜检查.体检:体温36.8℃,血压120/80 mm Hg,心电图示轻度心肌缺血,腹部B超未见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心、肺无异常发现.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拟做胃镜检查.予患者咽部局部喷雾麻醉后取左侧卧位,顺利插管.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检查过程中有恶心、流涎,无明显躁动.整个过程约3 min.
作者:高元平;徐莉;王影琴;朱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先前进行的插管法小肠钡灌肠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5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58例,并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其中45例患者首选从肛门进镜行小肠镜检查,确认克罗恩病34例(75.6%),另11例后从口腔进镜,发现病变者8例(72.7%);20例首选经口进镜,检出克罗恩病11例(55%),另9例患者日后经肛进镜检查中检出5例(55.6%).先前进行的46例小肠钡灌肠检查中,2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52.2%,与小肠镜结果比较,符合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例数为18例,诊断正确率为75%(18/24).22例胶囊内镜检查者中,1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63.6%,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的病例数为11例,诊断准确率为78.6%(11/14).结论经口和经肛方式结合能使双气囊小肠镜完成对全小肠的检查;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判断,插管法小肠钡灌肠是一项决定小肠镜进镜方式选择上有价值的筛选性手段.
作者:钟捷;张晨莉;金承荣;曹韵;张曙;唐永华;吴云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重症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多因急性胆管梗阻继发严重感染,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尤其是老年人,极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常需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但手术创伤大,老年患者体质差,病死率高达20%~40%[1].我们近年来急诊内镜治疗高龄ACST48例,与常规手术治疗的46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彭文洪;张志刚;李敏;李洪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