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五届中日消化内镜及消化疾病学术交流会议第二次筹备会会议纪要

关键词:消化内镜, 消化疾病, 学术交流, 会议
摘要: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反流性食管炎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超微结构比较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超微结构的特点.方法 随机选取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调查评分(Sc)在12分以上的13例患者,经胃镜检查7例诊断反流性食管炎(A组),6例诊断NERD(B组),两组患者均取食管病理组织行透射电镜检查,其中7例患者行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h监测检查.结果 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提示A、B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4 h食管Ph监测A组患者较B组患者存在较多的病理性酸反流;而A、B两组患者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隙增宽程度接近.结论 胃食管反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隙增宽可能导致NERD患者对生理性酸反流的高敏感性.

    作者:张黎明;刘玉兰;谢大赫;倪鹏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促胃肠动力药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促胃肠动力药对胶囊内镜检查中胃肠转运时间、检查完成率及诊断率的影响.方法 将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间因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服药组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促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10 mg,对照组则不服药物.记录胶囊内镜检查中的胃肠转运时间,比较两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及诊断阳性率.结果 服药组平均胃排空时间为29 min(2~133 min),短于对照组的54 min(2~275 min)(P=0.035);两组小肠通过时间(248 min vs.28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2);服药组完成全小肠检查率(93.3%)高于对照组(66.7%)(P=0.021);服药组胶囊内镜诊断率(73.3%)与对照组(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促胃肠动力药能缩短胃排空时间,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

    作者:卫炜;戈之铮;高云杰;顾静莉;胡运彪;萧树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内镜诊治胆胰疾病及疑难病例讨论(二)

    (上接第23卷第4期296页)六、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Ⅱ术后患者进行ERCP检查或治疗,对消化内镜医师是一个挑战.难点在于:首先,内镜需经过胃肠吻合口输入襻逆行到达十二指肠降段,进镜路径长、角度大,极易发生十二指肠穿孔;其次,到达十二指肠降段后,乳头方向相反,插管困难、切开更难,取石、支架植入等治疗不易完成.建议:(1)对BillrothⅡ术后患者提倡使用前视胃镜,进镜较灵活,相对较为安全;(2)插管好用没有预先弯曲塑型的新刀;(3)宜先植入胆管支架后再用针状刀切开(图10,友谊医院冀明);(4)采用碎石网篮取石、随时准备碎石后取石;(5)必要时采用双孔道胃镜进行治疗,该内镜特点是其中一个孔道有抬举器装置,利用一个孔道进行插管,另一孔道进行针状刀切开(图11,北医三院黄永辉);(6)建议熟练内镜医师操作.

    作者:郭学刚;冀明;张澍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的电子肠镜与粪便潜血试验的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大肠癌先证患者的一级亲属的电子肠镜和粪便潜血试验(fa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FOBT)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分析大肠癌先证患者的一级亲属186例的电子肠镜和FOBT的筛查结果.FOBT应用试纸免疫法和氨基比林化学法.结果 在186例亲属的肠镜检查中阳性病变检出率高达80.1%,其中癌前病变占41.1%,恶性疾病占23.6%.而FOBT的检出率只有22.3%,明显低于肠镜的检出率(P<0.001).大肠息肉、息肉癌变和大肠癌在一级亲属的检出率分别为56.5%、6.5%和17.2%,在对照组分别为25.7%、0.5%和6.5%,两组比较,P均小于0.001.本组小于40岁的患者占阳性病变的20.1%和恶性病变的17.1%.肠镜检查检出Dukes A期大肠癌18例,占56.3%,B期12例,占37.5%,C期2例,占6.3%,D期0例.所有大肠癌患者均可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论 在大肠癌先证患者的一级亲属中进行结肠镜筛查明显优于FOBT,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可预防大肠癌和早期诊断大肠癌和提高根治手术率.

    作者:钟英强;邹勇男;李海刚;朱兆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丝状息肉病一例

    患者男,54岁,因发现便血9 d门诊以结肠息肉入院.患者入院前9 d大便颜色略发红、发黑,为成形软便,次日出现鲜红色便,与大便相混,量约100 g,不伴有腹痛、头晕、心悸.

    作者:冯桂建;许红梅;刘玉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一例

    患者女,51岁,1年前患子宫颈癌,行手术及放疗,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分化鳞癌.因呕吐、不能进食2周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自上角始至降段4 cm肠段,黏膜发白、呈结节状隆起,失去正常环形皱襞,管腔狭窄(图1、2).取活检5块,病理报告:十二指肠黏膜固有膜及淋巴管内有成团肿瘤性鳞状细胞团(图3).结合临床,诊断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

    作者:曾敏;刘丽萍;霍维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内镜超声下胰腺假性囊肿经胃置管引流的临床研究

    目的 析探讨内镜超声(EUS)下胰腺假性囊肿经胃置管引流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顾分析2001年以来经胃置管引流胰腺假性囊肿的24例患者病历及随访资料.引流方法采用EUS引导下穿刺囊肿,插入导丝,用探条或扩张水囊行针道扩张,置入鼻囊肿引流管或1~4根双猪尾型塑料支架引流.术后定期随访,囊肿消失后拔除支架.结果 24例患者均完成囊肿穿刺、置管,手术成功率100%,死亡率为0.发生并发症8例(33.3%),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12.5%),分别为出血、感染、支架移位各1例.平均随访21.2个月,2例失访,17例假性囊肿完全消失,2例囊肿明显缩小但持续存在2年以上,腹痛症状消失,1例感染性假性囊肿内镜引流无效转外科手术.内镜引流总的有效率为86.4%(19/22),无一例复发.结论 US下经胃置管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和感染.

    作者:李兆申;杨秀疆;金震东;苏军凯;邹多武;孙振兴;麻树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国产组织粘合剂注射加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及肝癌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内镜下治疗包括套扎和注射硬化剂,为观察国产组织粘合剂α-氰丙烯酸烷基酯内镜下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我院对2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胃底曲张静脉进行组织粘合剂注射加食管静脉曲张结扎一次性治疗,观察曲张静脉改善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作者:冀明;王沧海;于中麟;张澍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国第二届小肠疾病学术会议简讯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门静脉高压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硬化治疗的临床分析

    门静脉高压症是我国的常见病,每年有大批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是由于肝脏本身的病变依然存在,静脉曲张仍可能存在并恶化[1].2001年4月至2005年12月,我们采用硬化疗法(EVS)治疗门脉高压术后再次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27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美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体腺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一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是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有效手段.我院收治1例胃体腺瘤患者采用HERA Knife(由日本四日市医院小林真提供并指导)行胃体黏膜下层剥离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杨强;杨金利;施丽婕;岳妍;姚鹏;李荣;张少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放射性肠炎一例

    患者女,48岁.因便血15 d入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中带血丝,渐加重,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于2005年7月14日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斑片状发红,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图1、2),进镜40 cm达降结肠,进镜阻力大,未见新生物,患者诉疼痛难忍,放弃进镜检查.

    作者:田正凤;于永征;梁晓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以慢性炎症纤维化为特点,占所有慢性胰腺炎的4.6%~6.6%,但占原发性慢性胰腺炎的30%~40%[1-4].虽然比较少见,但本病常表现为胰头肿块而导致肝外阻塞性黄疸,因而和恶性胰腺肿瘤在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影像学上很难区别,导致高达21%~34%的不必要的Whipple胰头癌根治术[2].我们在此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综述文献,阐述AIP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以促进对此病的研究.

    作者:黄勤;郑金榆;于成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腹腔镜治疗

    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182例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厉学民;毛根军;许龙堂;张家敏;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内镜下食管支架治疗技术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食管狭窄和(或)瘘是晚期食管癌、贲门癌或者是食管放疗术后等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营养摄入,危及患者生命.食管内支架置入,有效地消除了梗阻,改善患者饮食,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虽然食管内支架置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该技术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自行设计和改良的用于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或取出治疗等相关的系列的技术,治疗了219例患者.疗效令人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马兴;施立雪;安瑞霞;马晶晶;董红晨;辛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内球囊治疗肥胖症的现状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不均匀,体重增加.它和遗传、生理、代谢、营养饮食、心理及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轶群;姚礼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肠镜导管减压术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 初步评价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11例急性完全性机械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患者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冲洗引流7 d后手术.结果 11例患者9例成功,2例失败,其中1例系导丝无法通过狭窄部、另1例是肿块位于横结肠中部.成功9例患者的腹围由术前的(91±4)cm,减小到(82±2)cm;导管内每天引流量-600~3 200ml不等,术后7 d腹部平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肠梗阻减压导管治疗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是有效的,安全的,有望成为治疗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的首选措施.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许剑民;周平红;王萍;王红美;徐美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细胃镜经鼻检查的应用研究

    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重要的方法之一.常规胃镜经口插入,因接触舌根大多都会出现咽反射而感到恶心呕吐,超细胃镜经鼻插入可不接触舌根就到达了食管和胃,减少了患者的咽喉反射,有效的避免了恶心反应,减轻了患者检查时的不适及痛苦.2005年8月至9月我们应用Olympus GIF-XP260超细胃镜经鼻插入检查102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黄秀江;刘杰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内镜超声、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不但影响胃癌预后[1],也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研究表明: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存活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的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是早期胃癌的治疗的重要方法,EMR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严格的术前分期、肿瘤直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2,3].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可靠的影像学胃癌分期方法.治疗前,用EUS对胃癌进行TNM分期,其准确率分别为89.8%和83.7%,可指导治疗、评估预后,但难以发现淋巴结微转移及癌组织微浸润[4].本文探讨早期胃癌的EUS分期、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差别.

    作者:赖少彤;邱冰;邓兆斌;薛洪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管平滑肌瘤透明帽结扎术一例

    患者男,56岁.咽部异物感1年,咽下固体食物困难2个月.胃镜检查于进镜25、27、28 cm处各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分别为2.5 cm×2.5 cm、0.5 cm×0.5 cm、1 cm×1.5 cm,表面黏膜为正常食管黏膜且完整、光滑、无糜烂,活检钳推之有一定的活动度,触之质硬感.超声内镜显示2个较大的起源于肌层,另1个源于黏膜肌层,呈均质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楚;细针穿刺活检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术前2周没有用过非甾体抗炎药及其它抗凝血药物,患者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后,行内镜下食管平滑肌瘤结扎术.

    作者:刘冰熔;刘晓珺;杜雅菊;陈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