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淑兰;黄熙源;祝子华;陈维香;费绍华;丁珺;杨玲芳;叶龙珍;顾刘俊;沙陨石;孙宏夫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由Lazenby 1989年首次描述,病因不清,感染、药物、食物抗原皆可能为促发因素.症状表现为慢性水样泻,肠镜下黏膜显示正常,而活检组织学显示上皮下淋巴细胞数目增多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一起属于显微镜下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1-4].
作者:朱晓蕾;徐肇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院自1999年至2004年,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四孔对抗牵引法治疗不复杂胆囊疾病10 86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群;王克成;邓明福;海军;彭立勋;黄美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当今医疗公开的社会环境下,患者自我保护、自我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医疗纠纷和诉讼案例又经常曝光,更增加了医患间的不协调.在这种环境下,对医疗行为具有风险性的问题上,患者却认识不足,似乎到了医院找了医生就一定能诊断明确,完全治愈,不允许出现并发症,但目前的医疗水平尚达不到这种要求,实际上医患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协调、相互理解的,两者目的完全是相同的.
作者:于中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特点及诊断和处理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LC胆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主胆管损伤12例,其中胆总管横断6例,肝总管横断2例,右肝管横断1例,胆总管横行夹闭1例,胆总管和肝总管裂孔各1例.副肝管损伤11例,其中迷走胆管损伤1例,细小副肝管损伤7例,较粗大的副肝管损伤3例.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更易发生胆管损伤,且损伤更为隐蔽、复杂,处理困难,预后差.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广川;胡先典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47岁,因间断腹痛6个月,加重伴黑便、晕厥2 d入院.患者间断腹痛6个月,为饥饿痛,进餐后腹痛可缓解,伴有夜间痛及反酸,4个月前外院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不规律服用奥美拉唑,症状有所改善.
作者:张秋瓒;赵魁;杨华;王艳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并有癌变可能.尤其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山田Ⅱ型),更被视为癌前病变.目前,结肠息肉的治疗原则一般首选内镜下电切[1].但经内镜完整切除无蒂扁平息肉不仅困难,又易并发结肠穿孔和出血.近年用尼龙圈套扎治疗息肉多见报道,疗效稳定、术式安全,已在临床推广.我们收集2002至2004年间收治的结直肠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共计37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施宏;田高超;陈素玉;黄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是目前新兴的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方法之一,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应用腹腔镜联合超细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症4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戴途;李建平;陈波;竺来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04年4月至今,我们应用日本Pentax公司生产的EG 1840型超细内镜,对121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志坦;李庭赞;徐晓军;周秋萍;刘二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 5 cm,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 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于恩达;孟荣贵;徐洪莲;林苗;傅传刚;王颢;王汉涛;郝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胰腺损伤多由交通意外和腹部穿透伤所造成,在腹部外伤中约占1%~2%[1],常伴有其它腹部重要脏器的损伤,死亡率高达40%.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增多,胰腺外伤有增多的趋势.由于胰腺的解剖特点,早期发现和诊断胰腺损伤有很大困难,因此治疗上尚存较多争议.
作者:柏愚;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18岁,服姜汁后,上腹部烧灼感、反酸、嗳气、头晕,剧烈呕吐含暗红色血块、咖啡色胃内容物1 d,共6次,共约500 ml.当地卫生院治疗6 d,解柏油样便3次,每天呕吐1次咖啡色胃内容物,转我院.体查:血压90/60 mm Hg,重度贫血貌,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血红蛋白57 g/L.大便潜血阳性.胃镜检查:距门齿24~30 cm的食管前壁黏膜披裂,有不均匀薄白苔,周围黏膜潮红,在24 cm处有胶冻状凝血(图1).披裂黏膜病理检查为复层鳞状上皮.
作者:梁秋波;张煜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7岁.因胸骨后不适、吞咽困难4年,加重伴呕吐4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年,无诱因出现胸骨后发噎感,无反酸、烧心、无进行性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入院前4个月,无诱因又出现胸骨后发噎感,且呈进行性加重,伴进食后呕吐,为胃内容物,严重时,进水也出现呕吐伴呛咳,无呕血及隔夜宿食.
作者:齐凤祥;张志广;夏庆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支架置入,可以有效地缓解食管良恶性狭窄患者的吞咽困难,也是治疗食管气管瘘的方法之一,但是支架置入后,由于肿瘤生长、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所导致的再狭窄,尚无满意的解决方法[1].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应用高频电流将氩气流电离,以非接触性方式达到组织凝固的方法,为解除支架后梗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经内镜应用APC治疗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11例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萍;张海燕;吴明波;吕亚丽;范志宁;张葆;鹿博;周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初步的研究表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钡剂造影,具有安全、可直视观察、图像清晰、可进行活检等优势[1].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作者:毛高平;宁守斌;曹传平;周平;杨春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上消化道造影类似食管鳞癌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是该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我科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收集的3981例食管恶性肿瘤病例中,仅有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张铭;张全卯;王峰;郭斌;李惠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镜检查的麻醉要求:(1)充分的镇静和镇痛;(2)检查中患者无体动;(3)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少;(4)苏醒快、完全.丙泊酚、瑞芬太尼是新型的短效镇静、镇痛剂,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是一种静脉持续给药的新方法,我们在胃镜检查中应用丙泊酚TCI辅以单次静注瑞芬太尼,观察其麻醉效果.
作者:邹捍东;吴灵潝;周青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行ERCP治疗肝胆疾病时尽量减少胰管显影是预防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ERCP操作过程中,发现胆囊切除患者的胰管显影率比没有该手术史的患者要低,基于此发现,我们分组观察了154例ERCP胰管显影情况,并解剖了22具尸体的胆胰管.现将我们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强;张发明;蒋国斌;范志宁;缪林;文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克罗恩病61例肠镜表现分析马朝建季大年欧平安项平徐富星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非特异性肉芽肿炎症性病变.该病的诊断因首次出现症状至确诊平均需35个月,需结合临床、X线、内镜和病理表现,其中内镜下诊断已成为重要手段.由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因而内镜下形态各异.
作者:马朝建;季大年;欧平安;项平;徐富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3年9月,对90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行脐部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umbilical one trocar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UOTLA),又称无瘢痕小儿阑尾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功俊;董明武;张晓军;李庆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的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对发现微小病变和早期癌意义重大,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检查手段.在发现这类病变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和分片黏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明显提高了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和大肠癌5年生存率.
作者:姜泊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