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恩达;孟荣贵;徐洪莲;林苗;傅传刚;王颢;王汉涛;郝立强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BD)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本文总结了我们应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的远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庆安;唐军梅;秦向林;谢焕琴;陈纯;曾庆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T管造影是胆道手术后常规的检查方法,但是,临床中经常发现CT、B超、纤维胆道镜已经确诊有明确的肝内胆管结石者,而T管造影却常常出现了阴性结果.我们采取纤维胆道镜下选择性胆管造影,使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率明显提高.
作者:杨玉龙;刘小北;王晓光;付维利;席力罡;谭文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结肠脂肪瘤临床上不多见,通常无症状,但体积大者,可引起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肠套叠及肠梗阻,少数可触及包块,因缺乏特异性表现,常被误诊为结肠癌.如何提高诊断率,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一直是许多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我院近3年通过结肠镜检查或结肠CT检查发现的40例结肠脂肪瘤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段志军;张建;谭玉红;郭世斌;李志勇;宫爱霞;胡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DNA结合抑制蛋白 1(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 1,ID 1)与Ki 67及Bcl 2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 1、Ki 67及Bcl 2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中ID 1、Ki 67及Bcl 2表达上调,阳性比例分别为86 44%、81 36%和59 32%;ID 1及Bcl 2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正相关(分别为r=0 289, P=0 002;及r=0 319,P=0 001);Ki 67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r=-0 320,P<0 001);ID 1与Bcl 2表达正相关而与Ki 67表达无关;ID 1、Ki 67及Bcl 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细胞凋亡抑制可能是ID 1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ID 1不适用于评价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刘豫瑞;庄则豪;李友炳;黄雄飞;曾达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提到医疗风险管理的目的,容易片面理解为补偿医疗差错.然而其真正目的是给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制定消化内镜的风险管理指南,首先是提高内镜诊疗质量,其次是降低内镜检查风险.本指南不包括腹腔镜的有关事项.其中把推荐采用的各事项按程度分为A、B、C 3个级别,A:强烈推荐采用;B:希望采用;C:建议采用,但尚缺乏足够的推荐依据或建议作为将来备用.
作者:朱春兰;任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是目前新兴的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方法之一,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应用腹腔镜联合超细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症4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戴途;李建平;陈波;竺来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11岁.主诉:间歇性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呕吐,半年余.曾多次都以消化不良诊治.近几个月患儿经常上腹痛,食欲不振,饮食明显减少,伴消瘦,乏力,体重下降,面色苍白,身高偏低,但无其他行为异常及嗜好.1个月前,其母发现该患儿右侧颞部头发约10 cm×15 cm大小区域头发稀疏,讯问病史,患儿自幼经常嚼食自己的头发,近期更为明显,每日大约食5~10根.
作者:王宏;张方信;卞晓红;于丽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支架置入,可以有效地缓解食管良恶性狭窄患者的吞咽困难,也是治疗食管气管瘘的方法之一,但是支架置入后,由于肿瘤生长、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所导致的再狭窄,尚无满意的解决方法[1].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应用高频电流将氩气流电离,以非接触性方式达到组织凝固的方法,为解除支架后梗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经内镜应用APC治疗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11例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萍;张海燕;吴明波;吕亚丽;范志宁;张葆;鹿博;周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胰腺损伤多由交通意外和腹部穿透伤所造成,在腹部外伤中约占1%~2%[1],常伴有其它腹部重要脏器的损伤,死亡率高达40%.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增多,胰腺外伤有增多的趋势.由于胰腺的解剖特点,早期发现和诊断胰腺损伤有很大困难,因此治疗上尚存较多争议.
作者:柏愚;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消化内镜的清洗及消毒是否彻底,已成为医学界、患者和社会媒体关注的问题.酸性氧化电位水(EOW)是近年来出现的内镜消毒剂.为了对内镜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产生的EOW灭菌的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现对其进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试验,通过模拟试验观察EOW杀灭胃镜污染细菌效果,并通过自来水替代EOW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尝试确定有效的短消毒时间.
作者:顾青;何志刚;邵爱仙;方英;虞朝辉;饶伟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7岁.因胸骨后不适、吞咽困难4年,加重伴呕吐4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年,无诱因出现胸骨后发噎感,无反酸、烧心、无进行性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入院前4个月,无诱因又出现胸骨后发噎感,且呈进行性加重,伴进食后呕吐,为胃内容物,严重时,进水也出现呕吐伴呛咳,无呕血及隔夜宿食.
作者:齐凤祥;张志广;夏庆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行ERCP治疗肝胆疾病时尽量减少胰管显影是预防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ERCP操作过程中,发现胆囊切除患者的胰管显影率比没有该手术史的患者要低,基于此发现,我们分组观察了154例ERCP胰管显影情况,并解剖了22具尸体的胆胰管.现将我们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强;张发明;蒋国斌;范志宁;缪林;文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镜检查的麻醉要求:(1)充分的镇静和镇痛;(2)检查中患者无体动;(3)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少;(4)苏醒快、完全.丙泊酚、瑞芬太尼是新型的短效镇静、镇痛剂,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是一种静脉持续给药的新方法,我们在胃镜检查中应用丙泊酚TCI辅以单次静注瑞芬太尼,观察其麻醉效果.
作者:邹捍东;吴灵潝;周青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04年4月至今,我们应用日本Pentax公司生产的EG 1840型超细内镜,对121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志坦;李庭赞;徐晓军;周秋萍;刘二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46岁.胃癌(毕Ⅰ式吻合)术后1年,恢复良好,近2个月开始上腹胀并呕吐,渐加重,不能进食,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吻合口狭窄,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无效,放置一18 mm×60 mm金属内支架,近端位于吻合口上方,远端位于乳头上方.治疗后症状缓解,可进食.近10 d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大便陶土色,皮肤搔痒.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98 6 μmol/L, 直接胆红素100 3μmol/L, ALT460 U/L, AST 280 U/L, 谷胺酰转肽酶(GGT)281 U/L, 碱性磷酸酶(AKP)410 U/L.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张宁;宫照洁;杨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13家医院内镜诊断的糜烂性食管炎病例,探讨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13家大医院2003年全年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63 459例,以洛杉矶标准收集符合糜烂性食管炎诊断病例的内镜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糜烂性食管炎 1263例,糜烂性食管炎A、B、C、D级的检出率分别为0 94%(599/63459)、0 69%(440/63459)、0 21%(132/63459)和0 14%(92/63459),总检出率为1 99% (1263/63459),其中A、B级患者占82 3%(1039/1263).糜烂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随着患者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F=22 932, P<0 001).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病例,男∶女=2 3∶1.食管裂孔疝见于6 7%(85/1263)的病例,其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无食管裂孔疝患者(60 0±17 1 vs 49 5±16 8, P<0 001),但两组病变的严重程度情况相似.Barrett食管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分别为0 71%和 0 63%.结论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的内镜检出率为1 99%,以轻中度的A、B级为主,并多见于男性、年长患者,病变严重程度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作者:李初俊;陈村龙;梁远国;黄开红;周宇;崔西玉;聂玉强;杨见权;郑丰平;刘婉薇;钟敏;丁元伟;陈惠新;陈旻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初步的研究表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钡剂造影,具有安全、可直视观察、图像清晰、可进行活检等优势[1].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作者:毛高平;宁守斌;曹传平;周平;杨春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的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对发现微小病变和早期癌意义重大,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检查手段.在发现这类病变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和分片黏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明显提高了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和大肠癌5年生存率.
作者:姜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41岁,因上腹部不适1年就诊,无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吸烟20年,2~3支/d,饮酒史15年,约200g/d.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心肺腹未见阳性体征,血压120/70 mm Hg,心率70次/min.正侧位胸片未见异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胃镜示:距门齿35 cm处7点位见一淡黄色椭圆形隆起(图1),表面黏膜光滑,无桥形皱襞.触之质韧,不滑动.内镜超声(20 MHz)下可见病灶位于黏膜层,呈椭圆形中回声团块,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
作者:王沧海;于永征;冀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 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薛净;朱薇;张亚历;傅思武;万天漠;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