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军;张建;谭玉红;郭世斌;李志勇;宫爱霞;胡祥
行ERCP治疗肝胆疾病时尽量减少胰管显影是预防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ERCP操作过程中,发现胆囊切除患者的胰管显影率比没有该手术史的患者要低,基于此发现,我们分组观察了154例ERCP胰管显影情况,并解剖了22具尸体的胆胰管.现将我们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强;张发明;蒋国斌;范志宁;缪林;文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院自1999年至2004年,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四孔对抗牵引法治疗不复杂胆囊疾病10 86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群;王克成;邓明福;海军;彭立勋;黄美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余,进食后哽咽至医院就诊,无胸骨后疼痛,无发热,无恶心反酸;当时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表现为食管扩张,蠕动较差,但管壁未见明显僵硬,食管黏膜粗大但无破损,胃、十二指肠正常(图1).
作者:诸琦;许斌;沈俊;李颉;金晓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 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薛净;朱薇;张亚历;傅思武;万天漠;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04年4月至今,我们应用日本Pentax公司生产的EG 1840型超细内镜,对121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志坦;李庭赞;徐晓军;周秋萍;刘二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DNA结合抑制蛋白 1(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 1,ID 1)与Ki 67及Bcl 2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 1、Ki 67及Bcl 2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中ID 1、Ki 67及Bcl 2表达上调,阳性比例分别为86 44%、81 36%和59 32%;ID 1及Bcl 2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正相关(分别为r=0 289, P=0 002;及r=0 319,P=0 001);Ki 67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r=-0 320,P<0 001);ID 1与Bcl 2表达正相关而与Ki 67表达无关;ID 1、Ki 67及Bcl 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细胞凋亡抑制可能是ID 1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ID 1不适用于评价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刘豫瑞;庄则豪;李友炳;黄雄飞;曾达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46岁.胃癌(毕Ⅰ式吻合)术后1年,恢复良好,近2个月开始上腹胀并呕吐,渐加重,不能进食,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吻合口狭窄,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无效,放置一18 mm×60 mm金属内支架,近端位于吻合口上方,远端位于乳头上方.治疗后症状缓解,可进食.近10 d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大便陶土色,皮肤搔痒.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98 6 μmol/L, 直接胆红素100 3μmol/L, ALT460 U/L, AST 280 U/L, 谷胺酰转肽酶(GGT)281 U/L, 碱性磷酸酶(AKP)410 U/L.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张宁;宫照洁;杨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学特征及p53、p2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Olympus CF240型电子结肠镜及Olympus BX41光学显微镜观察50例大肠小扁平腺瘤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小扁平腺瘤及50例小扁平腺瘤旁组织、26例大肠癌、15例正常人大肠黏膜中p53、p21、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小扁平腺瘤发生于大肠任何部位,其发病率依次以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为多见;肠镜下见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状,基底宽,体积≤1 cm.光镜下小扁平腺瘤呈管状腺瘤样图像,上皮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小扁平腺瘤中p53、p21、ER、PR的表达率分别为58%(29/50)、56%(28/50)、12%(6/50)、10%(5/50).随着小扁平腺瘤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p53、p21、ER、PR的表达率也逐渐升高(P<0 05).大肠癌中的表达高(P<0 05).结论大肠小扁平腺瘤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p53、p21、ER、PR的表达与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童淑兰;黄熙源;祝子华;陈维香;费绍华;丁珺;杨玲芳;叶龙珍;顾刘俊;沙陨石;孙宏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7岁.因胸骨后不适、吞咽困难4年,加重伴呕吐4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年,无诱因出现胸骨后发噎感,无反酸、烧心、无进行性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入院前4个月,无诱因又出现胸骨后发噎感,且呈进行性加重,伴进食后呕吐,为胃内容物,严重时,进水也出现呕吐伴呛咳,无呕血及隔夜宿食.
作者:齐凤祥;张志广;夏庆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上消化道造影类似食管鳞癌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是该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我科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收集的3981例食管恶性肿瘤病例中,仅有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张铭;张全卯;王峰;郭斌;李惠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41岁,因上腹部不适1年就诊,无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吸烟20年,2~3支/d,饮酒史15年,约200g/d.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心肺腹未见阳性体征,血压120/70 mm Hg,心率70次/min.正侧位胸片未见异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胃镜示:距门齿35 cm处7点位见一淡黄色椭圆形隆起(图1),表面黏膜光滑,无桥形皱襞.触之质韧,不滑动.内镜超声(20 MHz)下可见病灶位于黏膜层,呈椭圆形中回声团块,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
作者:王沧海;于永征;冀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初步的研究表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钡剂造影,具有安全、可直视观察、图像清晰、可进行活检等优势[1].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作者:毛高平;宁守斌;曹传平;周平;杨春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支架置入,可以有效地缓解食管良恶性狭窄患者的吞咽困难,也是治疗食管气管瘘的方法之一,但是支架置入后,由于肿瘤生长、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所导致的再狭窄,尚无满意的解决方法[1].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应用高频电流将氩气流电离,以非接触性方式达到组织凝固的方法,为解除支架后梗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经内镜应用APC治疗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11例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萍;张海燕;吴明波;吕亚丽;范志宁;张葆;鹿博;周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胰腺损伤多由交通意外和腹部穿透伤所造成,在腹部外伤中约占1%~2%[1],常伴有其它腹部重要脏器的损伤,死亡率高达40%.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增多,胰腺外伤有增多的趋势.由于胰腺的解剖特点,早期发现和诊断胰腺损伤有很大困难,因此治疗上尚存较多争议.
作者:柏愚;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克罗恩病61例肠镜表现分析马朝建季大年欧平安项平徐富星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非特异性肉芽肿炎症性病变.该病的诊断因首次出现症状至确诊平均需35个月,需结合临床、X线、内镜和病理表现,其中内镜下诊断已成为重要手段.由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因而内镜下形态各异.
作者:马朝建;季大年;欧平安;项平;徐富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并有癌变可能.尤其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山田Ⅱ型),更被视为癌前病变.目前,结肠息肉的治疗原则一般首选内镜下电切[1].但经内镜完整切除无蒂扁平息肉不仅困难,又易并发结肠穿孔和出血.近年用尼龙圈套扎治疗息肉多见报道,疗效稳定、术式安全,已在临床推广.我们收集2002至2004年间收治的结直肠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共计37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施宏;田高超;陈素玉;黄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 5 cm,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 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于恩达;孟荣贵;徐洪莲;林苗;傅传刚;王颢;王汉涛;郝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BD)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本文总结了我们应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的远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庆安;唐军梅;秦向林;谢焕琴;陈纯;曾庆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T管造影是胆道手术后常规的检查方法,但是,临床中经常发现CT、B超、纤维胆道镜已经确诊有明确的肝内胆管结石者,而T管造影却常常出现了阴性结果.我们采取纤维胆道镜下选择性胆管造影,使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率明显提高.
作者:杨玉龙;刘小北;王晓光;付维利;席力罡;谭文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当今医疗公开的社会环境下,患者自我保护、自我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医疗纠纷和诉讼案例又经常曝光,更增加了医患间的不协调.在这种环境下,对医疗行为具有风险性的问题上,患者却认识不足,似乎到了医院找了医生就一定能诊断明确,完全治愈,不允许出现并发症,但目前的医疗水平尚达不到这种要求,实际上医患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协调、相互理解的,两者目的完全是相同的.
作者:于中麟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