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

薛净;朱薇;张亚历;傅思武;万天漠;姜泊;周殿元

关键词:回盲部溃疡, 结肠镜检查, 活检, 诊断, 鉴别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 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日本消化内镜的风险管理

    提到医疗风险管理的目的,容易片面理解为补偿医疗差错.然而其真正目的是给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制定消化内镜的风险管理指南,首先是提高内镜诊疗质量,其次是降低内镜检查风险.本指南不包括腹腔镜的有关事项.其中把推荐采用的各事项按程度分为A、B、C 3个级别,A:强烈推荐采用;B:希望采用;C:建议采用,但尚缺乏足够的推荐依据或建议作为将来备用.

    作者:朱春兰;任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由Lazenby 1989年首次描述,病因不清,感染、药物、食物抗原皆可能为促发因素.症状表现为慢性水样泻,肠镜下黏膜显示正常,而活检组织学显示上皮下淋巴细胞数目增多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一起属于显微镜下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1-4].

    作者:朱晓蕾;徐肇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86例内镜及临床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炎症性肠病,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至结肠其它部位.作为边疆地区的克拉玛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患病率也逐渐增加,现将我院住院确诊的86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象仁欠;周黎黎;赵迎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并球部-胃瘘一例

    患者男,47岁,因间断腹痛6个月,加重伴黑便、晕厥2 d入院.患者间断腹痛6个月,为饥饿痛,进餐后腹痛可缓解,伴有夜间痛及反酸,4个月前外院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不规律服用奥美拉唑,症状有所改善.

    作者:张秋瓒;赵魁;杨华;王艳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初步的研究表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钡剂造影,具有安全、可直视观察、图像清晰、可进行活检等优势[1].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作者:毛高平;宁守斌;曹传平;周平;杨春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 5 cm,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 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于恩达;孟荣贵;徐洪莲;林苗;傅传刚;王颢;王汉涛;郝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巨大胃毛发石症一例

    患者女,11岁.主诉:间歇性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呕吐,半年余.曾多次都以消化不良诊治.近几个月患儿经常上腹痛,食欲不振,饮食明显减少,伴消瘦,乏力,体重下降,面色苍白,身高偏低,但无其他行为异常及嗜好.1个月前,其母发现该患儿右侧颞部头发约10 cm×15 cm大小区域头发稀疏,讯问病史,患儿自幼经常嚼食自己的头发,近期更为明显,每日大约食5~10根.

    作者:王宏;张方信;卞晓红;于丽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诊断及处理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特点及诊断和处理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LC胆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主胆管损伤12例,其中胆总管横断6例,肝总管横断2例,右肝管横断1例,胆总管横行夹闭1例,胆总管和肝总管裂孔各1例.副肝管损伤11例,其中迷走胆管损伤1例,细小副肝管损伤7例,较粗大的副肝管损伤3例.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更易发生胆管损伤,且损伤更为隐蔽、复杂,处理困难,预后差.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广川;胡先典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 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薛净;朱薇;张亚历;傅思武;万天漠;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四孔对抗牵引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 861例

    本院自1999年至2004年,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四孔对抗牵引法治疗不复杂胆囊疾病10 86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群;王克成;邓明福;海军;彭立勋;黄美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肠脂肪瘤40例回顾性分析

    结肠脂肪瘤临床上不多见,通常无症状,但体积大者,可引起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肠套叠及肠梗阻,少数可触及包块,因缺乏特异性表现,常被误诊为结肠癌.如何提高诊断率,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一直是许多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我院近3年通过结肠镜检查或结肠CT检查发现的40例结肠脂肪瘤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段志军;张建;谭玉红;郭世斌;李志勇;宫爱霞;胡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及病理组织学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学特征及p53、p2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Olympus CF240型电子结肠镜及Olympus BX41光学显微镜观察50例大肠小扁平腺瘤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小扁平腺瘤及50例小扁平腺瘤旁组织、26例大肠癌、15例正常人大肠黏膜中p53、p21、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小扁平腺瘤发生于大肠任何部位,其发病率依次以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为多见;肠镜下见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状,基底宽,体积≤1 cm.光镜下小扁平腺瘤呈管状腺瘤样图像,上皮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小扁平腺瘤中p53、p21、ER、PR的表达率分别为58%(29/50)、56%(28/50)、12%(6/50)、10%(5/50).随着小扁平腺瘤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p53、p21、ER、PR的表达率也逐渐升高(P<0 05).大肠癌中的表达高(P<0 05).结论大肠小扁平腺瘤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p53、p21、ER、PR的表达与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童淑兰;黄熙源;祝子华;陈维香;费绍华;丁珺;杨玲芳;叶龙珍;顾刘俊;沙陨石;孙宏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14年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0年至2004年间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3851例,按LA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以及部分患者进行的食管动力检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 95%,而2000年至2004年间达4 25%.RE的男女性别比为3 4∶1.近4年原发性RE发病年龄为(53 9±14 5)岁,其中A、B级者85 8 %,C、D级者仅14 2 %.RE患者行24 h食管pH、胆汁监测的pH<4时间百分比、光吸收值≥0 14时间百分比等均明显异常,且在轻、重度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有反流症状者占67 23%.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在轻、重度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但相对高龄、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在重度RE中的比例明显较高.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在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仍以轻度RE为主,老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重度RE的危险因素,酸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对反流症状识别率的提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作者:李兆申;徐晓蓉;许国铭;邹多武;孙振兴;王雯;叶萍;陆建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超细内镜临床应用体会

    自2004年4月至今,我们应用日本Pentax公司生产的EG 1840型超细内镜,对121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志坦;李庭赞;徐晓军;周秋萍;刘二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的胃镜检查及病理分析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上消化道造影类似食管鳞癌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是该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我科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收集的3981例食管恶性肿瘤病例中,仅有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张铭;张全卯;王峰;郭斌;李惠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的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对发现微小病变和早期癌意义重大,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检查手段.在发现这类病变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和分片黏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明显提高了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和大肠癌5年生存率.

    作者:姜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内镜检出情况调查

    目的通过分析13家医院内镜诊断的糜烂性食管炎病例,探讨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13家大医院2003年全年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63 459例,以洛杉矶标准收集符合糜烂性食管炎诊断病例的内镜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糜烂性食管炎 1263例,糜烂性食管炎A、B、C、D级的检出率分别为0 94%(599/63459)、0 69%(440/63459)、0 21%(132/63459)和0 14%(92/63459),总检出率为1 99% (1263/63459),其中A、B级患者占82 3%(1039/1263).糜烂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随着患者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F=22 932, P<0 001).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病例,男∶女=2 3∶1.食管裂孔疝见于6 7%(85/1263)的病例,其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无食管裂孔疝患者(60 0±17 1 vs 49 5±16 8, P<0 001),但两组病变的严重程度情况相似.Barrett食管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分别为0 71%和 0 63%.结论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的内镜检出率为1 99%,以轻中度的A、B级为主,并多见于男性、年长患者,病变严重程度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作者:李初俊;陈村龙;梁远国;黄开红;周宇;崔西玉;聂玉强;杨见权;郑丰平;刘婉薇;钟敏;丁元伟;陈惠新;陈旻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的疗效观察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BD)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本文总结了我们应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的远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庆安;唐军梅;秦向林;谢焕琴;陈纯;曾庆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直肠无蒂息肉内镜电切术和套扎术对比分析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并有癌变可能.尤其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山田Ⅱ型),更被视为癌前病变.目前,结肠息肉的治疗原则一般首选内镜下电切[1].但经内镜完整切除无蒂扁平息肉不仅困难,又易并发结肠穿孔和出血.近年用尼龙圈套扎治疗息肉多见报道,疗效稳定、术式安全,已在临床推广.我们收集2002至2004年间收治的结直肠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共计37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施宏;田高超;陈素玉;黄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联合应用十二指肠上段及胆管内支架二例

    例1患者男,46岁.胃癌(毕Ⅰ式吻合)术后1年,恢复良好,近2个月开始上腹胀并呕吐,渐加重,不能进食,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吻合口狭窄,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无效,放置一18 mm×60 mm金属内支架,近端位于吻合口上方,远端位于乳头上方.治疗后症状缓解,可进食.近10 d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大便陶土色,皮肤搔痒.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98 6 μmol/L, 直接胆红素100 3μmol/L, ALT460 U/L, AST 280 U/L, 谷胺酰转肽酶(GGT)281 U/L, 碱性磷酸酶(AKP)410 U/L.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张宁;宫照洁;杨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