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李兆申;徐晓蓉;许国铭;邹多武;孙振兴;王雯;叶萍;陆建萍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 内窥镜检查, pH监测
摘要:目的通过对14年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0年至2004年间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3851例,按LA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以及部分患者进行的食管动力检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 95%,而2000年至2004年间达4 25%.RE的男女性别比为3 4∶1.近4年原发性RE发病年龄为(53 9±14 5)岁,其中A、B级者85 8 %,C、D级者仅14 2 %.RE患者行24 h食管pH、胆汁监测的pH<4时间百分比、光吸收值≥0 14时间百分比等均明显异常,且在轻、重度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有反流症状者占67 23%.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在轻、重度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但相对高龄、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在重度RE中的比例明显较高.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在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仍以轻度RE为主,老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重度RE的危险因素,酸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对反流症状识别率的提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靶控输注短效镇静、镇痛剂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胃镜检查的麻醉要求:(1)充分的镇静和镇痛;(2)检查中患者无体动;(3)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少;(4)苏醒快、完全.丙泊酚、瑞芬太尼是新型的短效镇静、镇痛剂,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是一种静脉持续给药的新方法,我们在胃镜检查中应用丙泊酚TCI辅以单次静注瑞芬太尼,观察其麻醉效果.

    作者:邹捍东;吴灵潝;周青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 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薛净;朱薇;张亚历;傅思武;万天漠;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初步的研究表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钡剂造影,具有安全、可直视观察、图像清晰、可进行活检等优势[1].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作者:毛高平;宁守斌;曹传平;周平;杨春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并球部-胃瘘一例

    患者男,47岁,因间断腹痛6个月,加重伴黑便、晕厥2 d入院.患者间断腹痛6个月,为饥饿痛,进餐后腹痛可缓解,伴有夜间痛及反酸,4个月前外院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不规律服用奥美拉唑,症状有所改善.

    作者:张秋瓒;赵魁;杨华;王艳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的胃镜检查及病理分析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上消化道造影类似食管鳞癌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是该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我科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收集的3981例食管恶性肿瘤病例中,仅有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张铭;张全卯;王峰;郭斌;李惠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结直肠无蒂息肉内镜电切术和套扎术对比分析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并有癌变可能.尤其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山田Ⅱ型),更被视为癌前病变.目前,结肠息肉的治疗原则一般首选内镜下电切[1].但经内镜完整切除无蒂扁平息肉不仅困难,又易并发结肠穿孔和出血.近年用尼龙圈套扎治疗息肉多见报道,疗效稳定、术式安全,已在临床推广.我们收集2002至2004年间收治的结直肠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共计37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施宏;田高超;陈素玉;黄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四孔对抗牵引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 861例

    本院自1999年至2004年,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四孔对抗牵引法治疗不复杂胆囊疾病10 86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群;王克成;邓明福;海军;彭立勋;黄美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日本消化内镜的风险管理

    提到医疗风险管理的目的,容易片面理解为补偿医疗差错.然而其真正目的是给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制定消化内镜的风险管理指南,首先是提高内镜诊疗质量,其次是降低内镜检查风险.本指南不包括腹腔镜的有关事项.其中把推荐采用的各事项按程度分为A、B、C 3个级别,A:强烈推荐采用;B:希望采用;C:建议采用,但尚缺乏足够的推荐依据或建议作为将来备用.

    作者:朱春兰;任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胰腺损伤的诊断与内镜治疗现状及进展

    胰腺损伤多由交通意外和腹部穿透伤所造成,在腹部外伤中约占1%~2%[1],常伴有其它腹部重要脏器的损伤,死亡率高达40%.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增多,胰腺外伤有增多的趋势.由于胰腺的解剖特点,早期发现和诊断胰腺损伤有很大困难,因此治疗上尚存较多争议.

    作者:柏愚;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食管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余,进食后哽咽至医院就诊,无胸骨后疼痛,无发热,无恶心反酸;当时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表现为食管扩张,蠕动较差,但管壁未见明显僵硬,食管黏膜粗大但无破损,胃、十二指肠正常(图1).

    作者:诸琦;许斌;沈俊;李颉;金晓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染色放大肠镜对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针对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普通肠镜或 X线钡灌肠检查,早期诊断率很低.尤其平坦型腺瘤和浅凹陷型早期癌,病变范围小,浸润性强,临床就诊多属晚期.我们采用黏膜染色联合放大肠镜检查403例患者,对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明春;李绥军;周福润;鞠爱红;刘彩霞;黄留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及病理组织学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学特征及p53、p2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Olympus CF240型电子结肠镜及Olympus BX41光学显微镜观察50例大肠小扁平腺瘤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小扁平腺瘤及50例小扁平腺瘤旁组织、26例大肠癌、15例正常人大肠黏膜中p53、p21、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小扁平腺瘤发生于大肠任何部位,其发病率依次以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为多见;肠镜下见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状,基底宽,体积≤1 cm.光镜下小扁平腺瘤呈管状腺瘤样图像,上皮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小扁平腺瘤中p53、p21、ER、PR的表达率分别为58%(29/50)、56%(28/50)、12%(6/50)、10%(5/50).随着小扁平腺瘤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p53、p21、ER、PR的表达率也逐渐升高(P<0 05).大肠癌中的表达高(P<0 05).结论大肠小扁平腺瘤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p53、p21、ER、PR的表达与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童淑兰;黄熙源;祝子华;陈维香;费绍华;丁珺;杨玲芳;叶龙珍;顾刘俊;沙陨石;孙宏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的疗效观察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BD)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本文总结了我们应用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的远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庆安;唐军梅;秦向林;谢焕琴;陈纯;曾庆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胆囊切除术对胰管显影影响的初步研究

    行ERCP治疗肝胆疾病时尽量减少胰管显影是预防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ERCP操作过程中,发现胆囊切除患者的胰管显影率比没有该手术史的患者要低,基于此发现,我们分组观察了154例ERCP胰管显影情况,并解剖了22具尸体的胆胰管.现将我们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强;张发明;蒋国斌;范志宁;缪林;文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ID-1、Ki-67及Bcl-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DNA结合抑制蛋白 1(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 1,ID 1)与Ki 67及Bcl 2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 1、Ki 67及Bcl 2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中ID 1、Ki 67及Bcl 2表达上调,阳性比例分别为86 44%、81 36%和59 32%;ID 1及Bcl 2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正相关(分别为r=0 289, P=0 002;及r=0 319,P=0 001);Ki 67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r=-0 320,P<0 001);ID 1与Bcl 2表达正相关而与Ki 67表达无关;ID 1、Ki 67及Bcl 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细胞凋亡抑制可能是ID 1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ID 1不适用于评价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刘豫瑞;庄则豪;李友炳;黄雄飞;曾达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内镜检出情况调查

    目的通过分析13家医院内镜诊断的糜烂性食管炎病例,探讨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13家大医院2003年全年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63 459例,以洛杉矶标准收集符合糜烂性食管炎诊断病例的内镜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糜烂性食管炎 1263例,糜烂性食管炎A、B、C、D级的检出率分别为0 94%(599/63459)、0 69%(440/63459)、0 21%(132/63459)和0 14%(92/63459),总检出率为1 99% (1263/63459),其中A、B级患者占82 3%(1039/1263).糜烂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随着患者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F=22 932, P<0 001).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病例,男∶女=2 3∶1.食管裂孔疝见于6 7%(85/1263)的病例,其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无食管裂孔疝患者(60 0±17 1 vs 49 5±16 8, P<0 001),但两组病变的严重程度情况相似.Barrett食管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分别为0 71%和 0 63%.结论广东省糜烂性食管炎的内镜检出率为1 99%,以轻中度的A、B级为主,并多见于男性、年长患者,病变严重程度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作者:李初俊;陈村龙;梁远国;黄开红;周宇;崔西玉;聂玉强;杨见权;郑丰平;刘婉薇;钟敏;丁元伟;陈惠新;陈旻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联合应用十二指肠上段及胆管内支架二例

    例1患者男,46岁.胃癌(毕Ⅰ式吻合)术后1年,恢复良好,近2个月开始上腹胀并呕吐,渐加重,不能进食,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吻合口狭窄,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无效,放置一18 mm×60 mm金属内支架,近端位于吻合口上方,远端位于乳头上方.治疗后症状缓解,可进食.近10 d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大便陶土色,皮肤搔痒.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98 6 μmol/L, 直接胆红素100 3μmol/L, ALT460 U/L, AST 280 U/L, 谷胺酰转肽酶(GGT)281 U/L, 碱性磷酸酶(AKP)410 U/L.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张宁;宫照洁;杨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剥脱性食管炎四例

    例1患者男,18岁,服姜汁后,上腹部烧灼感、反酸、嗳气、头晕,剧烈呕吐含暗红色血块、咖啡色胃内容物1 d,共6次,共约500 ml.当地卫生院治疗6 d,解柏油样便3次,每天呕吐1次咖啡色胃内容物,转我院.体查:血压90/60 mm Hg,重度贫血貌,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血红蛋白57 g/L.大便潜血阳性.胃镜检查:距门齿24~30 cm的食管前壁黏膜披裂,有不均匀薄白苔,周围黏膜潮红,在24 cm处有胶冻状凝血(图1).披裂黏膜病理检查为复层鳞状上皮.

    作者:梁秋波;张煜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14年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0年至2004年间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3851例,按LA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以及部分患者进行的食管动力检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 95%,而2000年至2004年间达4 25%.RE的男女性别比为3 4∶1.近4年原发性RE发病年龄为(53 9±14 5)岁,其中A、B级者85 8 %,C、D级者仅14 2 %.RE患者行24 h食管pH、胆汁监测的pH<4时间百分比、光吸收值≥0 14时间百分比等均明显异常,且在轻、重度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有反流症状者占67 23%.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在轻、重度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但相对高龄、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在重度RE中的比例明显较高.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在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仍以轻度RE为主,老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重度RE的危险因素,酸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对反流症状识别率的提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作者:李兆申;徐晓蓉;许国铭;邹多武;孙振兴;王雯;叶萍;陆建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单孔法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90例

    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3年9月,对90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行脐部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umbilical one trocar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UOTLA),又称无瘢痕小儿阑尾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功俊;董明武;张晓军;李庆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