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张海燕;吴明波;吕亚丽;范志宁;张葆;鹿博;周甜
目的通过对14年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0年至2004年间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3851例,按LA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以及部分患者进行的食管动力检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 95%,而2000年至2004年间达4 25%.RE的男女性别比为3 4∶1.近4年原发性RE发病年龄为(53 9±14 5)岁,其中A、B级者85 8 %,C、D级者仅14 2 %.RE患者行24 h食管pH、胆汁监测的pH<4时间百分比、光吸收值≥0 14时间百分比等均明显异常,且在轻、重度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有反流症状者占67 23%.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在轻、重度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但相对高龄、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在重度RE中的比例明显较高.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在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仍以轻度RE为主,老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重度RE的危险因素,酸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对反流症状识别率的提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作者:李兆申;徐晓蓉;许国铭;邹多武;孙振兴;王雯;叶萍;陆建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克罗恩病61例肠镜表现分析马朝建季大年欧平安项平徐富星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非特异性肉芽肿炎症性病变.该病的诊断因首次出现症状至确诊平均需35个月,需结合临床、X线、内镜和病理表现,其中内镜下诊断已成为重要手段.由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因而内镜下形态各异.
作者:马朝建;季大年;欧平安;项平;徐富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并有癌变可能.尤其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山田Ⅱ型),更被视为癌前病变.目前,结肠息肉的治疗原则一般首选内镜下电切[1].但经内镜完整切除无蒂扁平息肉不仅困难,又易并发结肠穿孔和出血.近年用尼龙圈套扎治疗息肉多见报道,疗效稳定、术式安全,已在临床推广.我们收集2002至2004年间收治的结直肠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共计37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施宏;田高超;陈素玉;黄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5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余,进食后哽咽至医院就诊,无胸骨后疼痛,无发热,无恶心反酸;当时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表现为食管扩张,蠕动较差,但管壁未见明显僵硬,食管黏膜粗大但无破损,胃、十二指肠正常(图1).
作者:诸琦;许斌;沈俊;李颉;金晓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炎症性肠病,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至结肠其它部位.作为边疆地区的克拉玛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患病率也逐渐增加,现将我院住院确诊的86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象仁欠;周黎黎;赵迎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在鉴别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起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内镜发现并由内镜超声检查证实直径大于25 mm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患者35例,内镜超声检查明确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并观察有无周围脏器转移.在内镜超声导引下对病变行细针穿刺,对取材分别进行HE、CD117,CD34和肌动蛋白(SMA)染色.结果35例患者中,31例患者取得了足够的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为间质瘤21例,平滑肌瘤10例.与术后诊断比较超声内镜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敏感性为88 6%,特异性为100%.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鉴别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思予;吕庆杰;秦波;王占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T管造影是胆道手术后常规的检查方法,但是,临床中经常发现CT、B超、纤维胆道镜已经确诊有明确的肝内胆管结石者,而T管造影却常常出现了阴性结果.我们采取纤维胆道镜下选择性胆管造影,使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率明显提高.
作者:杨玉龙;刘小北;王晓光;付维利;席力罡;谭文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镜检查的麻醉要求:(1)充分的镇静和镇痛;(2)检查中患者无体动;(3)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少;(4)苏醒快、完全.丙泊酚、瑞芬太尼是新型的短效镇静、镇痛剂,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是一种静脉持续给药的新方法,我们在胃镜检查中应用丙泊酚TCI辅以单次静注瑞芬太尼,观察其麻醉效果.
作者:邹捍东;吴灵潝;周青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行ERCP治疗肝胆疾病时尽量减少胰管显影是预防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ERCP操作过程中,发现胆囊切除患者的胰管显影率比没有该手术史的患者要低,基于此发现,我们分组观察了154例ERCP胰管显影情况,并解剖了22具尸体的胆胰管.现将我们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强;张发明;蒋国斌;范志宁;缪林;文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04年4月至今,我们应用日本Pentax公司生产的EG 1840型超细内镜,对121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志坦;李庭赞;徐晓军;周秋萍;刘二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结肠脂肪瘤临床上不多见,通常无症状,但体积大者,可引起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肠套叠及肠梗阻,少数可触及包块,因缺乏特异性表现,常被误诊为结肠癌.如何提高诊断率,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一直是许多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我院近3年通过结肠镜检查或结肠CT检查发现的40例结肠脂肪瘤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段志军;张建;谭玉红;郭世斌;李志勇;宫爱霞;胡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DNA结合抑制蛋白 1(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 1,ID 1)与Ki 67及Bcl 2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 1、Ki 67及Bcl 2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中ID 1、Ki 67及Bcl 2表达上调,阳性比例分别为86 44%、81 36%和59 32%;ID 1及Bcl 2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正相关(分别为r=0 289, P=0 002;及r=0 319,P=0 001);Ki 67表达程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r=-0 320,P<0 001);ID 1与Bcl 2表达正相关而与Ki 67表达无关;ID 1、Ki 67及Bcl 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细胞凋亡抑制可能是ID 1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ID 1不适用于评价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刘豫瑞;庄则豪;李友炳;黄雄飞;曾达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是目前新兴的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方法之一,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应用腹腔镜联合超细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症4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戴途;李建平;陈波;竺来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由Lazenby 1989年首次描述,病因不清,感染、药物、食物抗原皆可能为促发因素.症状表现为慢性水样泻,肠镜下黏膜显示正常,而活检组织学显示上皮下淋巴细胞数目增多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一起属于显微镜下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1-4].
作者:朱晓蕾;徐肇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消化内镜的清洗及消毒是否彻底,已成为医学界、患者和社会媒体关注的问题.酸性氧化电位水(EOW)是近年来出现的内镜消毒剂.为了对内镜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产生的EOW灭菌的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现对其进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试验,通过模拟试验观察EOW杀灭胃镜污染细菌效果,并通过自来水替代EOW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尝试确定有效的短消毒时间.
作者:顾青;何志刚;邵爱仙;方英;虞朝辉;饶伟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特点及诊断和处理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LC胆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主胆管损伤12例,其中胆总管横断6例,肝总管横断2例,右肝管横断1例,胆总管横行夹闭1例,胆总管和肝总管裂孔各1例.副肝管损伤11例,其中迷走胆管损伤1例,细小副肝管损伤7例,较粗大的副肝管损伤3例.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更易发生胆管损伤,且损伤更为隐蔽、复杂,处理困难,预后差.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广川;胡先典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3年9月,对90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行脐部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umbilical one trocar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UOTLA),又称无瘢痕小儿阑尾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功俊;董明武;张晓军;李庆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上消化道造影类似食管鳞癌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是该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我科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收集的3981例食管恶性肿瘤病例中,仅有1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张铭;张全卯;王峰;郭斌;李惠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47岁,因间断腹痛6个月,加重伴黑便、晕厥2 d入院.患者间断腹痛6个月,为饥饿痛,进餐后腹痛可缓解,伴有夜间痛及反酸,4个月前外院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不规律服用奥美拉唑,症状有所改善.
作者:张秋瓒;赵魁;杨华;王艳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 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薛净;朱薇;张亚历;傅思武;万天漠;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