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离子和MTA治疗医源性髓室底穿孔疗效分析

蒋艺

关键词:玻璃离子, MTA, 医源性髓室底穿孔, 总有效率, 生物相容性
摘要:目的 分析玻璃离子和MTA治疗医源性髓室底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医源性髓室底穿孔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划分为玻璃离子治疗组(A组)与MTA治疗组(B组),观察这两组治疗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在总有效率上,玻璃离子组为73.3%,MTA治疗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医源性髓室底穿孔患者中应用MTA,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这是由于MTA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防水性比较好,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患牙的症状,推动硬组织的形成,极大地恢复了患者咀嚼功能,非常值得各医院在临床上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环境下,综合型人才培养是大学教学的目标.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校园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的原因、途径及意义.

    作者:邓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治疗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次/d,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LVESV为(185.6±27.9)ml,治疗后为(162.1±23.8)mnl,LVEDV治疗前为(128.5±25.8)ml,治疗后为(99.8±24.9)ml,LVEF治疗前为(31.1±8.9)%,治疗后为(40.1±10.1)%,对照组治疗前LVESV为(183.6±29.3)ml,治疗后为(32.6±8.8)ml,LVEDV治疗前为(127.2±29.9)ml,治疗后为(101.8±27.9)ml,LVEF治疗前为(31.1±8.9)%,治疗后为(38.1±11.1)%,两组治疗前后LVESV、LVEF、LVED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杨志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理护理在产妇产程中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在产妇产程中施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100例产妇,将她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产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产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对两组孕妇在护理后的分娩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孕妇的自然分娩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孕妇,观察组孕妇中手术产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初产妇在产程过程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使该类孕妇的分娩方式更加理想,可以使母婴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

    作者:陈丹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96例分析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96例产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立即肌注催产素20U,治疗组48例产妇在胎儿立即肌注催产素20U并联用米索前列醇0.4mg肛塞.记录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h和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分别为148.6±26.7、225.6±52.5ml均小于对照组的205.4±40.9、327.2±81.1ml,治疗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1%低于对照组的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能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减少产后出血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吴佩君;伍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妇产科影响护患关系因素及管理措施探讨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妇科涉及病人隐私多,产科风险高,病情变化难以预测.针对护患关系的紧张性并对其不和谐因素及采取的改善措施进行阐述,包括社会、护士自身、患者、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和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改善环境,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加强医院管理等方面做出的改善措施,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者:刘兰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谈医疗废物的管理现状及对策

    医疗废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若管理不当,将给环境与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健康风险.我国医疗废物的管理基础薄弱,加上近年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也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严重不足,这些都促使我们务必严格医疗废物的管理,进一步确立医疗机构和处置单位处理医疗废物的行为方式和法律责任,明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医疗废物安全管理和处置过程中的职责.也只有这样我国医疗废物的管理才能走上安全法制轨道,才能更趋向保护环境和社会公众的健康.

    作者:张立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艾灸调治亚健康疲劳状态37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艾灸调治亚健康疲劳状态的疗效.方法 选上等艾条,点燃后置于艾灸器中,放置关元、足三里(双)、脾俞(双)等穴位进行施灸,每穴灸20分钟,以观察对象温热舒适、皮肤湖红为度.隔日灸,10次为1个疗程,共灸1疗程.结果 痊愈21例占56.7%,显效10例占27.0%,有效5例占13.5%,无效1例占2.7%.总有效率97.3%.结论 艾灸可以有效改善亚健康者的疲劳状态.

    作者:陈猛;齐江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医调周疗法对气滞血瘀型PCOS的疗效观察报告

    当前多囊卵巢综合症困扰着许多年轻女性,月经不调,不能生育成众多问题(尤其是家庭问题)的焦点,其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气滞血瘀,痰湿内蕴.近年来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常背负工作、生活重压力,夫妻、朋友之间沟通减少,无闲时闲情健身运动,故目前临床上常见气滞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症.中医调周疗法对气滞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疗已成功申报2009年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9B13),本项目旨在研究中医调周疗法对重建月经周期、促排卵、助孕的治疗效应.

    作者:邱燕芳;温利辉;杨满;吴嘉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体会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意义及护理要点.方法 食管癌患者术中经鼻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将营养液经十二指肠营养管直接滴入肠腔.结果 病人均能耐受经鼻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量,可减少静脉输液量和卧床输液时间.结论 食管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能很快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状态,明显改善患者营养,并具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且费用低廉,病人耐受性好,既满足了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需要量,又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盛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洁净手术室环境管理及干预对策

    针对洁净手术室环境管理缺陷制定干预对策.严格环境管理,建立有效的环节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空气洁净度,提供安全合格的手术室工作环境,提高了手术室感染控制质量,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王元;文慧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赴日学习老年介护的体会与思考

    笔者通过赴日学习老年介护,分析我省老龄化现状,提出应对我省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想法与建议.

    作者:章永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影像诊断

    目的 分析儿童腹盆腔横纹肌肉瘤(RMS)患者的CT及MR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3例腹盆腔RMS患儿的临床CT及MR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3例患儿的CT平扫均可见其腹盆腔内存在大软组织肿物,且肿块的密度不够均匀,相邻组织存在受压推移或者侵犯以及淋巴结远处转移等.经增强扫描后,不均匀病灶存在轻中度强化,其中周边强化为明显,患儿的动脉期病灶内存在较多的扭曲及增粗供血动脉影,而在延迟期时其斑块持续性地强化.经MR检查其T1W1序列显示患儿的腹盆腔内存在低混杂信号的大体积肿块,且其T2W1序列主要表现为稍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来出现不均匀性的强化现象.结论 儿童腹盆腔RMS属于间充质源性的恶性肿瘤,其CT以及MR影像学具有特异性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德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灌肠1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0例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以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为特点.临床难以治愈,复发率高[1].临床常规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法,但存在不良反应多、停药后发率高等问题[2].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UC已被广泛接受,我们采用改良灌肠方法,经过临床实验充分证实,中药灌肠在UC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郝新芳;刘俊保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与临床分析

    目的 调查研究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Ⅰ-Ⅳ度)与临床分析.方法 对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500例疑似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进行颅脑超声诊断.结果 经检测以后,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者为120例,检测率为24%,其中颅内出血Ⅰ度即室管膜下出血患者为77例,颅内出血Ⅱ度患者为25例,颅内出血Ⅲ度患者为7例,颅内出血Ⅳ度患者为2例,颅内出血伴随脑积水患者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为3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4例.结论 颅脑超声检测具有方便、快捷与敏感性等特征,逐渐成为新生儿颅脑影像检查的首要方法,可以为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使用.

    作者:巴哈古丽牙生;石慧莹;丁宏军;罗文娟;彭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伽玛刀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以提高护理质量,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140例行伽玛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准确评估、积极预防、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给以精心的适当的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顺利接受治疗,有效提高了治疗质量.结论 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患者安全有效,只要有全方位的心理、生理、健康的整体护理,可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何先慧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谈动态脑电图监测对脑瘫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用于脑瘫患者诊断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行常规EEG及24h动态EEG检查脑瘫患者128例临床资料进行田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临床检测异常率,总结不同类型脑瘫患者24h动态EEG检测异常率.结果 24h动态EEG脑瘫患者临床监测异常率(60.2%)均明显高于常规EEG(3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孪型脑瘫患者24h动态EEG临床检测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EEG检查,动态EEG检测更能了解脑瘫患儿脑功能状态,对脑瘫患儿的分型与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萍;边文玲;余文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央型胎心监护在产程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胎心电子监护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情况,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指导临床及时处理,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保证母婴安全,提高产科质量.方法 423例产妇及胎儿为观察组,利用中央型胎心监护仪系统进行持续胎心电子监护.对照组397例采用常规的方法(多普勒)听胎心观察产程.分别计算两组胎儿宫内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结果 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也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 产程中的连续胎心电子监护仪的监测,使医护人员能够更直观、动态、及时地了解胎儿宫内安危,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尽早处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产科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作者:谢怀红;许慧;农晓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探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 进一步研究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按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并统计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先关知识等方面的分数.结果 观察组的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按时治疗、宣传疾病先关知识等方面的分数值均高于对照组,且点名表扬人数、护理投诉次数以及总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减少护理投诉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良好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新护士工作笔记对职业素养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护士工作笔记对职业素养的影响.方法 将自2010-2012年进入我院60名新护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其中实验组的新护士在从事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要求撰写工作笔记,对照组不要求其撰写工作笔记,其中工作笔记的内容包括:学习经验、工作体会、护理收获、和职业建议四个方面.结果 新护士通过撰写工作笔记,较快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护理工作护理方式与技巧较快趋于成熟,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结论 新护士通过撰写工作笔记,可使自己及时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调整心态,适时改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能够胜任护士这一职业打下有力的基础.

    作者:陈红梅;章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探讨冠心病在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措施

    目的 探究与讨论冠心病在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措施.方法 选择2012年1月份——2013年1月份我院急诊收救的134例冠心病患者的急性发作时的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分析、总结治疗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的救治方法和措施.结果 在患者进行急救后,胸部刺痛和胸闷、心悸等冠心病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比之前都有所缓解,而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有效率可达到98%.结论 患者在实施救治以后,病情得到控制,症状也有所缓解,所以说做好冠心病的急救,对于降低冠心病的急性发作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孜里哈·买赛尔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