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十二指肠黏膜下动脉破裂出血15例

应光荣;陈圣洁;洪小飞;金晓蓉;朱旭星;王光助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 黏膜下, 动脉, 静脉破裂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溃疡, 现报道如下, 食管胃底, 临床, 胃黏膜, 胃镜及, 多发病, 常见病, 诊治, 胃癌, 手术, 患者, 病变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和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下动脉破裂出血较少见,一旦发生则病情凶险.临床十余年来我们诊治经胃镜及手术证实胃十二指肠黏膜下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15例,现报道如下.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先用卢戈液染色,再用美蓝染色,比较2次染色后食管病灶着色及范围,大致判断浸润深度,并用超声小探头观察病灶侵犯深度,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手术治疗.结果10例患者共11处癌灶,卢戈液染色后9处较好地显示了病灶范围,表现为正常食管黏膜染为棕色,病灶不着色;加用美蓝染色后,11处均清楚地显示了病灶,表现为正常黏膜不染色,病灶黏膜为水蓝色,边界清晰.1例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切除,8例手术切除.病理结果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黏膜癌6处,黏膜下癌4处,与其对照,胃镜和超声小探头鉴别黏膜癌和黏膜下癌的准确率均为80%,两者联合的准确率为90%.结论卢戈液-美蓝染色较单一卢戈液染色,显示早期食管癌病灶及其范围更加清楚,可较准确地判断早期癌的侵犯深度.

    作者:彭贵勇;房殿春;赵京晶;李向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X线下内镜鼻肠管置放术的临床应用

    内镜鼻肠管即内镜置放鼻肠管(endoscopic nasoenterictubes,ENET),有些内镜医生置入不顺利[1].2002年1月~2003年3月,我们在X线下行内镜鼻肠管置放术8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伟明;王建华;宋秀梅;李必瑾;沈翠英;袁允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长期带T管患者内镜检查与治疗结果分析

    胆囊切除术中行胆管探查或肝胆管手术的患者需要放置T管引流,但引流的时间长短不一,大部分术后2~4周即可拔管,少数患者则由于胆管欠通畅而长期带管,本文总结了97例长期带管患者的病因以及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杨兵;郭文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镜检查诱发黑眼镜征一例

    患者男,40岁,因上腹部饥饿痛2个月,行胃镜检查.患者无高血压及血液病史.常规局麻,采用Olympus GIF V-70型胃镜,进镜顺利,术中患者恶心、呕吐明显.术后患者感觉左眼部胀痛,局部微肿胀,结膜充血,视力正常.

    作者:郝巨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会换届概况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枸橼酸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

    枸橼酸莫沙比利是一种新型的胃肠道促动力药物,为评价枸橼酸莫沙比利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我们2001年11月-2002年6月对此进行了临床研究,并选用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明确的奥美拉唑作为对照,结果如下.

    作者:刘明东;徐肇敏;陈隆典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168例溃疡病的胃电图分析

    为了探求一种精确、简便、无痛苦、患者乐意接受的诊断胃肠疾病的方法,我们对经胃镜确诊的168例溃疡进行胃电图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君佑;刘建芝;周太国;龙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单、双弯角旋钮鼻胃镜临床应用

    鼻胃镜技术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内外消化内镜医师的关注,在国内我们较早地开展了该技术,现对我科5 016例鼻胃镜诊查和(或)治疗的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姜贵君;李水真;朱仲玫;蔡月娇;刘彩越;邓燕;陈小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硬化治疗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11例

    我院应用电子胃镜对活动性出血的小动脉周边注射硬化剂的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11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淑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细胞癌所致梗阻性黄疸的ERCP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所致的胆管梗阻的影像特点,评估通过ERCP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从2000年5月至2003年3月,292例因HCC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共行ERCP诊疗358例次.患者年龄(51.9±10.6)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232±158)μmol/L.ERCP时记录下其胆管影像特点,260例接受了内镜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括约肌切开及胆管内坏死组织清除、鼻胆管引流术、塑料或金属支架置入和多方法联合应用.观察术后2周内患者体温、胆汁引流量和肝功能的变化,依据这些指标确定疗效.结果根据放射影像的特点,将患者分成5种类型:Ⅰ型为肝内胆管狭窄或梗阻型(5.9%)、Ⅱ型为肝门部狭窄或梗阻型(19.0%)、Ⅲ型为肝外胆管狭窄或梗阻型(18.4%)、Ⅳ型肝门部胆管内癌栓型(49.4%)和Ⅴ型胆管内游离瘤栓型(7.3%).267例次治疗后患者接受随访,黄疸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者占82.0%,其中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者为65.5%.结论ER-CP对于诊断和姑息性治疗HCC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胡冰;周岱云;吴萍;潘亚敏;王书智;龚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十二指肠黏膜下动脉破裂出血15例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和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下动脉破裂出血较少见,一旦发生则病情凶险.临床十余年来我们诊治经胃镜及手术证实胃十二指肠黏膜下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1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光荣;陈圣洁;洪小飞;金晓蓉;朱旭星;王光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内镜治疗胆道梗阻性疾病对肝功能和淀粉酶的影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我国经20余年的发展,其治疗胆、胰、十二指肠乳头疾病的作用日益体现.

    作者:陆枫林;李国强;许蔓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食管巨大长蒂息肉一例

    患者女,39岁.因吞咽疼痛、异物感2个月就诊.曾呕吐出一块软组织团块,自己送还回咽部,当时有憋气、呼吸道阻塞感,自行缓解.无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呕血、黑便.

    作者:杨小民;马红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血清抗热休克蛋白60抗体的关系

    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种应激蛋白,在幽门螺杆菌(Hp)及人胃黏膜细胞中均有表达.研究表明Hp和宿主胃黏膜细胞所表达的Hsp具有一致的抗原结构,因此可能诱导宿主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多种疾病[1,2].我们初步研究Hp感染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其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表达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严洁;占强;朱晓红;夏敏;尤一萍;杜虎;张国强;郭继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环氧合酶-2表达及其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人群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可降低40%~50%[1].在结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动物模型复制过程中,长时间加用NSAIDs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发生率[2].

    作者:孙为豪;钱铖;张有珍;欧希龙;曹大中;俞谦;陈洪;郭庆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术中内镜引导下黑斑息肉综合征切除一例

    患者男,32岁,因反复便血4~5年入院.9年前因阵发性腹痛伴呕吐2 d诊断为P-J综合征并肠梗阻在我院行部分空肠切除术,术后一般情况尚好.

    作者:杨天赐;陈宝英;刘麒樱;林淑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重要启示

    消化内镜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早期采用流动水洗、酒精擦拭以及水桶法清洗消毒(以下简称洗消).当时认为消化道并非无菌地带,这种洗消方法基本不会造成交叉感染问题.随着内镜检查量的日渐增多,人们发现活检有可能造成传染.

    作者:于中麟;刘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临床应用与评价

    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结肠镜插入法的主流趋势,国内也在逐步推广普及.我们对7 592例单人操作结肠镜应用技术、效果与安全性进行总结评价如下.

    作者:王巧民;郑邦海;贾勇;吴正祥;张开光;丁西平;张明黎;解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内镜超声检查在直肠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腔内超声检查和内镜下直视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与体外超声检查相比,检查医生可以在直视下将超声探头贴近病变部位,定位准确;无腹壁衰减和胃肠道气体的干扰;可采用较高频率的超声波,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

    作者:张柏林;胡敬群;王贵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雷尼替丁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

    为探索一种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理想方案,我们应用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对不同疗程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郑宝轩;赵东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