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患者内科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丁延青

关键词:恶性肿瘤, 内科治疗, 心理护理, 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内科治疗阶段的应用。方法本次共选取100例恶性肿瘤内科治疗阶段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与针对性心理护理(观察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 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理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内科治疗阶段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护理水平,消除不良心理,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UPPP)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 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的50例 SAHS患者,进行 UP-PP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PSG监测结果。结果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 PSG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治疗6个月以后的 PSG监测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存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护士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医院长久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但是,科学认识医院感染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乃是近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逐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医院感染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开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而由于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占据的重要地位,使得护士成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护士良好的防范意识对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鲁芹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神经外科的实践和体会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践方法与效果。方法强化优质服务理念,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改革排班模式和管理模式,完善相应制度,定期质量检查和满意度调查。结果密切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护士自身价值,病人满意度由95.13%上升至99.72%。医生满意度由93.02%上升至99.94%,护士满意度由95.97%上升至99.35%。实现了护理服务零投诉,护患关系零距离。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医生、护士满意度,实现医、护、患三方均受益。

    作者:陈雪燕;郑少颜;吴美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胃康灵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胃康灵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口服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胃康灵颗粒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不良反应情况及Hp转阴率。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83.6%,P<0.05。实验组的Hp转阴率为88.2%,明显高于对照组70.9%,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治疗中应用胃康灵颗粒,可有效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发挥抗炎作用,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泛酸、嗳气、胃脘疼痛等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作者:杨剑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的预防护理

    目的探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的预防方法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36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预防护理方法的总结归及归纳总结。结果36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IIA型患者无发生误吸,IIB型及 III型患者均发生轻度误吸1例,经处理后无出现窒息,无因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关键因素。

    作者:伦雪萍;胡恩锦;吴云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一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小细胞肺癌的误诊

    1病例资料患者系中年男性,于2012年2月份开始出现食欲不振,伴恶心,有时呕吐,腹胀,消瘦,体重下降15Kg,乏力,有时头晕头痛不适,无腹泻、里急后重,无发热、畏寒,在当地医院就诊,行电子胃镜示胃溃疡,电子结肠镜示直肠炎,电解质示血钠117mmol/L,血氯80mmol/L,血钾3.8mmol/L。给以制酸保护胃粘膜、抗炎、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对症治疗,住院1月余,胃溃疡好转,仍低钠低氯,伴头晕乏力,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来,精神不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查体:神志清,精神不振,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及,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入院后给予完善各项检查,癌胚抗原2.36ug/l,非小细胞癌胚抗原2.15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29.0ng/ml,行胸部螺旋 CT 考虑右肺下叶中心型肺癌,右肺下叶阻塞性炎症并膨胀不全,纵隔淋巴结转移,右侧胸腔积液,行支气管镜考虑右肺下叶中心型肺癌侵及中间段支气管,气管镜刷检找到癌细胞,为未分化小细胞型,取病理示小细胞癌,行颅脑核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董安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呼吸指导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总结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呼吸指导以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呼吸指导。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实施呼吸指导以及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赵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同型半胱氨酸、hs-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ACI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ACI患者220例的同型半胱氨酸( Hcy)、hs-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结果比对。结果 ACI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hs-CR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者:张青春;纪玉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探讨防范措施,全面提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手术室近年来护理工作出现或者潜在性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以总结并制定防范措施。结果根据不安全因素分析结果制定防范措施大大提升了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显著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结论总结分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并制定防范措施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能获得患者及家属广泛信任,提升了医护人员形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文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药介入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78例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肝癌羟基喜树碱介入组和联合部分化疗药介入组的不良反应。探讨和总结中药介入的优势。方法12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中药介入组( A组)78例,联合化疗药介入组( B组)42例。 A组为灌注羟基喜树碱并碘油栓塞,B组为灌注羟基喜树碱以及卡铂、吡柔比星、氟尿嘧啶并碘油栓塞。总结两组治疗后的消化道反应、发热、肝区疼痛和骨髓抑制程度。结果两组消化道反应、发热和肝区疼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骨髓抑制比较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 B组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A组对肾功能无影响。结论羟基喜树碱有较低的骨髓毒性和较好的临床应用安全性。

    作者:张丽;李俊娜;王昱良;杨少宾;苏欢;杨勇;李瑞军;张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70例疗效观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10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病人累计有30%-40%发生肾病,是首位死亡原因,约20%2型糖尿病病人累计发生肾病,在死因中列在心、脑血管硬化疾病之后。积极防治本病已成为全世界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目前,西药尚不能有效阻止其肾功能损害的自然进程,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静脉留置针在输液中的应用技术和优势

    静脉输液应用临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以给药迅速,刺激性小,药物发挥快等优势,在挽救病人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对静脉输液中的渗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为危重患者的抢救开辟了静脉“绿色通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尤其是对长期静脉输液、血管穿刺困难者以及在抢救危重患者等方面,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

    作者:贺廷蓉;黄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云南边境地区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目的为有计划地进行人群抗体水平监测,了解云南边境地区人群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对策、评价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2年抽取398人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及既往免疫史调查。结果抗体总阳性率为89.95%,不同年龄组织间抗体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0.762,P﹤0.01)其中,<8/12组阳性率低,有无接种史组间抗体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8.883,P﹤0.01)其中有接种史组阳性率为94.8%,无接种史组阳性率为81.76%。结论经分析我县目前不会出现大的麻疹暴发流行,但有出现散发和小范围流行的可能,可考虑对1.5岁以下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的普种工作,以消除麻疹的流行。

    作者:刘安恒;段正华;刘光杰;张国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两阶段医源性胆道损伤处理及其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医源性胆道损伤处理原则及其效果的对比。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9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诊治资料和随访记录。结果前阶段处理29例,其中术中修复11例,术后18例,术中以胆管端端吻合修复为主,后期以胆管-空肠Roux-Y吻合为主;后阶段处理20例,术中修复4例,术后修复16例,术中以胆管修复加T 管引流为主,后期以胆管-空肠 Roux-Y 吻合为主。第一阶段手术修复成功率55.17%明显低于第二阶段修复成功率90.00%,两者相比P<0.05,差异显著。结论患者修复率受手术方式、手术者、手术时机等因素的影响,一期重建手术不成熟时则要果断延期手术。

    作者:赵志强;徐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耳鼻喉急性感染及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耳鼻喉急性感染以及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2---2013年治疗的耳鼻喉急性感染及术后疼痛患者80例,分两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扶他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扶他林,对于治疗耳鼻喉急性感染以及手术以后的疼痛效果比较明显,镇痛效果较好,操作比较方便,安全性强,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杨美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分别采用西药、中药与手术治疗后都痊愈,有效率为100%。结论急性盆腔炎患者起病时均有下腹痛,伴发热、寒战,主要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性传播的病原体,可根据病情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作者:郭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布地萘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布地萘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布比萘德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加用超生雾化吸入组治疗。结果经治疗布地萘德氧气雾化吸入和超生雾化吸入观察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布地萘德氧气雾化吸入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布比萘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确切,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吐克逊·哈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4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很高,5年病死率约5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缺血性心脏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纤维化等有关,同时伴有一系列广泛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及生化代谢改变。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已有研究表明,血尿酸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于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结6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包括:紧张、恐惧心理的护理,忧虑心理的护理,依赖心理护理,认为精神因素及异常情绪进行心理医疗和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作者:袁媛;安俊丽;顾丽娅;刘辉;李玉霞;窦艳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压疮风险评估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压疮风险评估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卧床患者3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并进行专业护理。结果观察组共发生压疮19例,压疮发生率为11.9%,其中Ⅰ期14例,Ⅱ期5例,对照组共发生压疮148例,压疮发生率为92.5%,其中Ⅰ期64例,Ⅱ期42例,Ⅲ期32例,Ⅳ期10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压疮风险评估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神经内科卧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舒适度。

    作者:席德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