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动过缓并发室性早搏老年患者行胺碘酮治疗的临床观察

范龙

关键词:心动过缓, 室性早搏, 胺碘酮
摘要:目的观察心动过缓并发室性早搏老年患者行胺碘酮治疗的整体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以期指导临床。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收治的心动过缓并发室性早搏老年患者37人,在其停用抗心律失常药1周后为其采用胺碘酮口服疗法,剂量逐周递减至后长期行维持量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测其心电图结果,观察整体疗效、心电图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7名患者合计22人显效,10人有效,5人无效,总有效率为86.49%。治疗后其心率显著降低(P<0.05),QT间期显著延长(P<0.05)。3人发生症状性心动过缓,厌食2人、恶心1人,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2%。结论心动过缓并发室性早搏老年患者行胺碘酮治疗在有效地保障临床疗效的同时,亦拥有着良好的安全性。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概论

    老年性便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也是老年人心血管死亡的诱因之一。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便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庭,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中医治疗老年性便秘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诸多方法经试验证明对老年性便秘有很不错的疗效。

    作者:董美龄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护理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侵犯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肺孢子菌肺炎( PCP)(旧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是常见威胁感染者生命的机会性感染,是 AIDS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PCP典型三联征包括:干咳、低热、逐渐加重的运动性呼吸困难。经常伴有明显的鹅口疮[1]。我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 AIDS患者35例其中合并 PCP8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姜莹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介绍急性脑梗塞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语言、肢体功能,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及肢体血供及全身皮肤色泽情况。结果30例患者平均治疗20d,存活27例,其中日常生活能自理20例,部分自理7例,死亡3例。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护理,注意溶栓药物在一小时内的药效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各种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作者:杜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推拿法治疗儿童病毒性肠炎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儿童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60例病患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组以推拿手法为主。结果观察组缓解症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用推拿手法治疗儿童病毒性肠炎效果显著。

    作者:张晓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40例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经治疗及临床护理,本组患者临床治愈29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要求出院6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病情变化快,治疗时间长,病死率高,护士要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和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病死率。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在住院期间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均未发生并发症,表明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25例治疗体会

    作者自2009---2011年共收治了25例(男16例,女9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例,均行切开锚钉固定修补术,随访平均14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优良率为96%。此方法手术简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高峰光;李善会;宝银平;周百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临床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0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55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33%,分别为宫缩乏力占69.09%,胎盘因素占25.45%,软产道裂伤占3.64%,凝血功能障碍占1.82%。55例产后出血患者均经积极抢救及护理,完全治愈,无死亡及并发症。结论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常见和主要原因。注重产前检查、产时监护,并针对出血原因进行及时治疗,加强产后急救与护理,才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顾春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2例围术期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特点及护理

    目的研究12例围术期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特点以及对围术期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以我科2011年11月05到2013年05月05日收治的12例围手术期老年(年龄大于60周岁)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称为实验组;12例中青年消化道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特点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老年组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0.23±0.12微克每毫升,手术后为3.51±1.64微克每毫升;对照组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0.17±0.06微克每毫升,手术后为2.90±1.08微克每毫升。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后血浆 D-二聚体含量较高,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需要给予更多的护理,缓解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症状。

    作者:马红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临床心理护理的现状与对策

    本文从心理护理的涵义,应用目的,护理模式等方面出发,将国内外临床心理护理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临床心理护理模式的思考,进一步明确我国临床心理护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为我国临床心理护理发展提出可操作性模式。

    作者:魏逸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针刺不同深度对缓解期偏头痛预防性治疗作用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对临床缓解期偏头痛患者采用不同深度针刺疗法的预防性治疗作用及相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采用浅刺经穴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不同阶段两组疗效并定期组织随访。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8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疗程结束后进行的为期4周的回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对照组有效率达到100%,而观察组无变化,仍保持在80.3%,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缓解期偏头痛患者的预防性治疗过程中,浅刺针法在前期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而常规针刺法远期疗效更为显著,临床在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模式选取过程中,二者皆可。

    作者:陈玉明;赵有旭;戚慧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TCI技术在腹腔镜异位妊娠剥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在腹腔镜异位妊娠剥除术中不同丙泊酚给药方式的临床效果探讨TCI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异位妊娠剥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术中实施靶控输注麻醉方式,对照组进行静吸复合麻醉。结果两组诱导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对照组SBP、DBP、HR均低于观察组;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对照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高于观察组;两组术中知晓、血氧饱和度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异位妊娠剥除术中采用TCI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相对平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作者:李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护患纠纷在妇产科产生的原因及有效处理措施

    寻找护患纠纷在妇产科的产生原因,总结有效的纠纷处理措施。认识到只有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才是防范和减少护患纠纷的根本所在。

    作者:李慧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致继发不孕的分析

    目的为探讨药流后致继发不孕原因。方法通过门诊登记药流后导致不孕患者共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通过输卵管通液、造影,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B超监测排卵、内分泌检查等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药流导致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为输卵管阻塞,施行两种流产方法与输卵管阻塞发生率差异显著,药物流产组高于人流组(P<0.05),人流组子宫内膜炎发生率高于药流组。结论输卵管阻塞是导致药流后不孕的主要原因。子宫内膜炎是人流后不孕的主要原因。未产妇女进行药物流产或者人流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只有切实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减少和避免流产.才能减少继发不孕的发生。

    作者:宿仕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析UF-1000 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的干扰因素

    目的探讨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的干扰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晨尿标本500份,用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尿沉渣显微镜检对标本进行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各检测项目均出现了一定的假阳性和(或)假阴性,其中,管型假阳性率高,红细胞和白细胞次之。结论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标本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临床工作中应结合尿沉渣显微镜检,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王理鑫;于拽拽;杨致邦;路卯;徐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自2011年07月---2013年07月,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30例,将他们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15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血液灌流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过比较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在7d、14d、28d的生存率分别为(12例,80.0%)、(9例,60.0%)、(4例,26.67%);对照组患者在7d、14d、28d的生存率分别为(8例,53.33%)、(0、0)、(0、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的方法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能够较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对器官的保护作用和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应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赵春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神经科护生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

    目的探讨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神经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运用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方法,与外科二区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护生出科成绩及护生满意度。结果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提高护生实习效果,接受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模式的护生在理论、操作成绩以及满意度上都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有利于提高神经科护理的实习教学水平,增加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胡恩锦;吴云珊;郑春娟;伦雪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云南边境地区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目的为有计划地进行人群抗体水平监测,了解云南边境地区人群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对策、评价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12年抽取398人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及既往免疫史调查。结果抗体总阳性率为89.95%,不同年龄组织间抗体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0.762,P﹤0.01)其中,<8/12组阳性率低,有无接种史组间抗体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8.883,P﹤0.01)其中有接种史组阳性率为94.8%,无接种史组阳性率为81.76%。结论经分析我县目前不会出现大的麻疹暴发流行,但有出现散发和小范围流行的可能,可考虑对1.5岁以下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的普种工作,以消除麻疹的流行。

    作者:刘安恒;段正华;刘光杰;张国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自配疳积散治疗小儿疳积50例体会

    目的观察自配疳积散治疗幼儿疳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用鸡内金、使君子、白术、黄连等药材,经过烤、焙烧等前置处理,自配中药疳积散治疗儿童50例疳积。结果痊愈的40例,有所转变的7例,没有效果的3例,治疗作用率94%。结论自配制疳积散治疗小儿疳积疗效明显。

    作者:张晓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超声科临床带教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目的选取我院超声科临床带教学生的资料,分析我院超声科临床带教的现状并提出提高带教水平的具体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4月到2013年6月在超声科实习的90名实习生的临床带教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临床带教水平的对策。结果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因素的影响,学生带教水平比较低,无法全面掌握相关技术。结论在超声科临床带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临床带教的原则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带教水平。

    作者:魏玮;李俊鹏;吕精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方法选取2008---2012年间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性哮喘40例,慢性支气管炎40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经诊断老年哮喘患者组病程显著低于慢性支气管炎组,两组患者在发病诱因、急性起病时间、夜间发作次数以及发病季节等方面均有差异。结论老年哮喘的临床特点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经对比显示出较大差别,但要提高老年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率,需要对多项临床指标加以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诊断,从而为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兴帼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