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对EC9706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刘桂举;梅家转;栗敏;林宏伟;李瑞君

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NKG2D, 食管癌, 细胞治疗, EC9706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程中CD3+ CD56+、NKG2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CIK细胞对EC9706杀伤活性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EC9706细胞NKG2D配体的表达:体外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γ、向细胞介素-2、CD3单克隆抗体诱导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0、7及14 d的细胞CD3+CD56+、NKG2D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0、7及14 d的细胞在效靶比20:1和30:1时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EC9706细胞表达MICA和ULBP2,不表达MICB、ULBP1和ULBP3.0、7及14 d细胞表面NKG2D表达率分别为(26.3±1.1)%、(38.3±0.4)%和(6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393.352,P<0.001);CD3+CD56+细胞分别为(0.7±0.1)%、(12.2±1.4)%和(56.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301.226,P<0.001);0、7及14 d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效靶比20:1时分别为(7.1±2.0)%、(17.4±1.4)%和(37.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250,P<0.001);效靶比30:1时分别为(8.7±0.8)%、(27.2±1.6)%和(44.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8.070,P<0.001).相关分析表明CIK细胞的杀伤活性与细胞表面NKG2D表达及CIK细胞中CD3+CD56+细胞数有关(r分别为0.992、0.965、0.939和0.929,P<0.001).结论:体外CIK细胞培养增殖过程中,NKG2D分子表达逐渐上调,CD3+CD56+细胞逐渐增多,CIK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逐渐增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导管浸润癌组织中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浸润癌组织中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PRL-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例乳腺正常组织、15例轻中度和2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PRL-3的表达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痛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PRL-3蛋白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导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乳腺导管浸润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6.7%、80.0%和95.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RL-3蛋白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χ2=6.494,P=0.011和0.008).结论:PRL-3蛋白可能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作者:曾宪旭;王玉萍;楚天骄;雷冬梅;党秋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STAT4和STAT6的表达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STAT4和STAT6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20例)和URSA患者(20例)绒毛组织中STAT4、STAT6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天性.结果:正常妊娠组和URSA组绒毛组织中STAT4和STAT6均呈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绒毛滋养细胞的胞质,胞核多数无明显着色.URSA组绒毛组织中sTAT4阳性信号平均灰度值(148.00±24.38)高于正常妊娠组的(116.75±9.26)(t'=5.730,P<0.001).URSA组绒毛组织中STAT6阳件信号平均灰度值(121.50±7.98)低于正常妊娠组的(161.60±17.78)(t'=10.392,P<0.001).URSA组和正常妊娠组绒毛组织中STAT4与STAT6的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r=-0.589,-0.647,P均<0.001).结论:URSA患者绒毛组织中STAT4的高表达和STAT6的低表达可能诱导T辅助淋巴细胞1/2失衡,进而导致URSA的发病.

    作者:张冬丽;杨雪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DiGeorge综合征3例诊治体会

    DiGeorge综合征是比较罕见的人类染色体缺失型先天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胸腺、甲状旁腺缺如或发育不全和心血管畸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2005年以来共收治DiGeorge综合征患儿3例,其中2例为完全型,1例为部分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潘高峰;李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蛋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初治AL组(65例)、完全缓解期急性白血病(AL-CR)组(20例)、复发难治白血病(RRAL)组(24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DF-1及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DF-1及VEGF蛋白的表达与初治A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初治AL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DF-1及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44/65)和64.6%(42/65),均高于RRAL组[70.8%(17/24)和66.6%(16/24)]、AL-CR组[15.0%(3/20)和20.0%(4/20)]和正常对照组[6.6%(1/15)和13.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59和23.382,P<0.001).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DF-1和VEGF蛋白的表达与初治AL患者的白细胞计数(χ2=11.413和15.363.P<0.001)及髓外浸润(χ2=10.100和13.333,P<0.001)有关.结论:初治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DF-1与VEGF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AL的发生、发展、浸润、复发和转移,动态检测2者的表达水平对判断AL的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艳梅;万鼎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颅外入路舌咽神经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起始于扁桃体、咽部及舌后部等舌咽神经分布区,并可放射至外耳道深部、下颌角等迷走神经支配区的阵发性剧烈疼痛[1].原发性舌咽神经痛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应用手术疗法.手术治疗目前有2种主要的人路方式:一是颅内入路行舌咽神经根切断术或微血管减压术,另一个是经颅外颌下入路行舌咽神经切除术.

    作者:韩云志;娄卫华;臧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透析剂量对腹膜透析患者瘦素水平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剂量对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血清和腹透液中瘦素水平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对49例稳定腹透1 a以上的患者,根据其透析剂量分为3组:低剂量(4 L/d)组14例,中等剂量(6 L/d)组16例和标准剂量(8 L/d)组19例.透析前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及腹透液瘦素水平,同时检测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总胆固醇,并进行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A).结果:3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清及腹透液瘦素水平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2、2.879,P均<0.05);低剂量组高于中等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P<0.01),而中等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前后血清与腹透液瘦素水平变化值呈正相关(r=0.621,P<0.01).低剂量组发生营养不良11例(78.6%),标准剂量组10例(62.5%),中等剂量组12例(63.1%),3组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0,P<0.001),中等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营养不良发生率均低于低剂量组(P<0.01).SGA评分与透析前后血清和腹透液瘦素水平变化值呈正相关(r=0.552、0.411,P均<0.05).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值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为-0.504.P<0.05),而与转铁蛋白及总胆同醇无相关性(r分别为0.126,0.201,P均>0.05).结论:瘦素在腹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充分的腹膜透析可有效清除瘦素,中等剂量与标准剂量的腹透均可较好地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

    作者:肖静;赵占正;魏二虎;胡晓舟;刘章锁;曹颖;王少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合成和分泌的影响.方法:将心脏成纤维细胞分6组培养:空白对照组,醛同酮组(培养液中加入醛固酮,终浓度为1×10-7 mol/L),阿托伐他汀预处理Ⅰ、Ⅱ及皿组(培养液中加入阿托伐他汀,终浓度分别为1×10-6、1×10-5及1×10-4 moL/L,24 h后加入醛同酮)及阿托伐他汀+甲羟戊酸组(培养液中加入阿托伐他汀,终浓度为1×10-4 moL/L,甲羟戊酸,终浓度为1×10-3mol/L,24 h后加入醛固酮).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 TGF-β1蛋白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心脏成纤维细胞中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6组心脏成纤维细胞TGF-β1 mRNA表达、蛋白合成和分泌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4.534,30.405和14.418,P均<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醛固酮组和阿托伐他汀+甲羟戊酸组TGF-β1 mRNA表达量、TGF-β1蛋白表达和分泌水平增加(P均<0.01);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上述3个指标低于醛同酮组和阿托伐他汀+甲羟戊酸组(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甲羟戊酸代谢途径,抑制醛固酮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以及TGF-β1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作者:武宇洲;崔炜;李淑琴;张雷;鲁静朝;张冀东;都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苦菜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苦菜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苦菜总黄酮高(100 mg/kg)、中(50 mg/kg)、低(25 mg/kg)剂量组,每组6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苦菜总酮各组实验前灌胃相应剂量的药物,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质量分数0.5%羧甲基纤维素钠.显微镜镜下观察心肌坏死程度;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光镜下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模型组可见片状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肌纤维肿胀断裂,间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苦菜总黄酬组心肌病变较模型组减轻.5组间血清LDH、SOD、MDA和MPO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33、38.623、4.840和22.658,P均<0.05);模型组血清LDH、MDA和MPO水平高于假手术组,SOD水平低于假手术组.苦菜总黄酮组血清LDH、MDA和MPO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血清SOD水平高于模型组.苦菜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血清LDH、SOD、MOA和MPO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菜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仰斌;李启华;刘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脂肥胖大鼠肝脏组织中叉头状转录因子O1的表达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

    目的:观察高脂肥胖大鼠肝脏组织巾叉头状因子O1(FoxO1)的表达,探讨其与血糖、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给予常规饲料)和高脂组(20只,给予高脂饲料),共饲养10周.饲养期未取符合肥胖标准的16只大鼠定为肥胖组.检测2组大鼠窄腹血糖(FBG)、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总胆同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数(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朋稳态模型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组大鼠肝脏FoxO1 mRNA的表达.结果:饲养10周后,肥胖组大鼠FBG、Ins、TG、TC、LDL-C和HOMA-IR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t分别为1.952、25.566、8.642、5.845、9.922和23.234,P均<0.05).与对照组的(19.3±5.1)相比,肥胖组大鼠肝脏FoxO1 mRNA表达量(35.6±4.4)增加(t=8.649,P<0.001).肥胖组大鼠肝脏FoxO1 mRNA表达与FBG(r=0.565,P=0.004)、Ins(r=0.564,P=0.004)、TG(r=0.626,P=0.001)和HOMA-IR(r=0.578,P=0.003)呈正相关.结论:高脂肥胖大鼠肝脏组织中FoxO1的表达量升高,且其与血糖、血脂代谢有关,可能参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病.

    作者:马晓君;秦贵军;闫晓洁;樊大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迁移变化及宿主的免疫反应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在小鼠体内的迁移变化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方法:45只BALB/c小鼠分为模型组、移植组和对照组,各15只.模型组和移植组小鼠建立肠炎模型;移植组和对照组小鼠每只移植入1×106个Dil标记的hUC-MSC.运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hUC-MSC在小鼠体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移植第5天,荧光显微镜观察hUC-MSC在移植组和对照组小鼠结肠中的分布;第20天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体内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hUC-MSC细胞移植后,先迁移到小鼠的肺部.其在移植组小鼠体内大部分聚集在腹部,逐渐到达有炎症的肠道.第7天时聚集的细胞多;在对照组小鼠体内散在分布.移植第5天移植组小鼠结肠组织中可见到hUC-MSC细胞.对照组、模型组和移植组小鼠CD3+CD4+T细胞的百分数为(36.01±5.25)%、(48.39±10.15)%和(35.50±0.98)%,CD3+CD8+T细胞的百分数为(16.89±3.48)%、(10.76±4.23)%和(13.10±3.29)%,CD4+CD8+T细胞的百分数为(2.15±0.17)%、(4.69±2.22)%和(2.83±0.7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726、25.124和83.234,P均<0.05),模型组CD3+CD4+及CD4+CD8+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与对照组的T细胞亚群数量相近(P>0.05).结论:hUC-MSC可迅速迁移到炎症组织并诱导宿主免疫耐受,将成为细胞治疗的重要来源.

    作者:梁璐;陈小军;吴昊;董春兰;薛峰;刘蒙;韩忠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5和CA125蛋白的表达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5(KLK15)和CA125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组织、18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16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和64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KLK15与CA125蛋白的表达.结果:上述4种组织中KLK1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6.7%、62.5%和64.1%,4种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32,P<0.001);4种组织中CA12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5.6%、37.5%和71.9%,4种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48,P<0.001).KLK15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3.90,P=0.048;χ2=4.84,P=0.028;χ2=5.49,P:0.019).CA125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病理类型有关(χ2=37.49,P<0.001).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KLK15与CA125蛋白的表达有火联(rp=0.334,P=0.033).结论:KLK15蛋白对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能作为其预后判断的指标.KLK15与CA125蛋白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卵巢上皮性癌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张颖;史惠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食管鳞癌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和Bcl-2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CC)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及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ESCC组织及5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Galectin-3与Bcl-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ESCC组织中Galectin-3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ESCC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Galectin-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6/50)和24.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94,P<0.001);Be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26/50)和6.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07,P<0.001);Galectin-3和Bel-2蛋白表达均与ESCC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χ2分别为9.830、7.679和9.933、5.265,P<0.05).ESCC组织中2者的表达呈正关联(rp=0.357,χ2=7.281,P<0.001).结论:Galectin-3和Bcl-2蛋白表达与E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Galectin-3及Bcl-2蛋白可望成为ESCC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作者:庞霞;郑湘予;李晟磊;赵志华;陈奎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与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的表达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和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腺癌、4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3与EZH2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殖症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RUNX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26/60)、67.5%(27/40)与95.0%(19/20),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90,P<0.001);上述3种组织中EZH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45/60)、42.5%(17/40)与15.0%(3/20),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41,P<0.001).RUNX3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χ2=-3.561,-2.367,5.370,P均<0.05),EZH2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χ2=-3.084,5.568.P均<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RUNX3和EZH2蛋白的表达相关(rp=0.330,P=0.007).结论:RUNX3蛋白表达缺失和EZH2蛋白过度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表达的EZH2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调控RUNX3基因的表达下调.

    作者:乔玉环;冯秀丽;郭瑞霞;张志萍;王学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与认知功能特点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认知功能特点及2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捕(SPECT)技术,对首发且未经治疗的39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39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于静息状态下行脑血流显像.以小脑皮质的放射性计数值为参考,计算各脑区放射性计数比值(RAR).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查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强迫症组的左、右侧前额叶、前颞叶和右枕叶的RAR值分别为(94.4±6.1)、(99.8±6.4)、(91.6±6.1)、(92.8±6.6)和(102.3±7.7),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8.3±7.1)、(86.9±7.9)、(84.0±7.2)、(84.4±7.3)和(96.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11.93、7.15、9.40和4.89,P均<0.05).威斯康星分类测查中,强迫症组正确数、完成分类数的得分为(33.24±5.39)和(4.42±1.62),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8.15±4.64)和(5.72±0.94)(t=-3.657和-2.495,P均<0.05);在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上的得分为(13.21±6.89)和(6.79±4.89),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53±5.97)和(2.06±1.29)(t=5.881和4.873,P均<0.05).右前额叶RAR与正确数呈负相关(r=-0.783.P=0.014),右前颢叶RAR与错误数旱正相关(r=0.384,P=0.047),右前额叶、左丘脑RAR与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r=0.511和0.610,P=0.041和0.049).结论:强迫症患者双侧前额叶、前颞叶脑血流灌注存在明显增高现象;右侧额叶、颞叶及左丘脑与认知损害相关.

    作者:李幼辉;李峥;郭慧荣;曹素霞;宋学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SD)患者认知功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对50例SD患者和48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究性眼动分析(EEM)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的测定.结果:SD组ERP异常率为96%(48/50).与对照组比较,SD组ERP中N2、P3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t分别为3.453、4.972和6.544,P均<0.001);EEM测定巾的凝视点(NEF)及反应探索评分(RSS)值减少,D值增加(t分别为8.072、6.724和7.953,P均<0.001);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降低(t分别为4.587、3.971和3.534,P均<0.001).相关分析显示SD组P3潜伏期、D值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血浆水平呈负相关(r=-0.46~-0.33,P均<0.05),而P3波幅、NEF、RSS与其呈正相关(r=0.32~0.48,P均<0.05).结论:SD患者认知障碍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下降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宋景贵;张宁;穆俊林;杨庆南;顾仁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制备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兔多克隆抗体.方法:用谷胱甘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EGFP)融合抗原加福氏完全佐剂背部皮内注射首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第28天用GST-EGFP融合抗原加福氏不完全佐剂同样剂量加强免疫,第35天时再次免疫.第49天心脏采血30 mL,4℃静置过夜,收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血清中EGFP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免疫印迹法检测EGFP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利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该抗体和观察转染EGFP贴壁生长的大鼠脑皮层混合培养细胞中EGFP的表达.结果:ELISA检测EGFP多克隆抗体滴度高为1:9 549;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特异性高;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存混合培养细胞中EGFP呈阳性表达.结论:直接使用GST-EGFP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可在较短时间内制备大量EGFP多克隆抗体.

    作者:方莉;陈雪梅;任秀花;闫志勇;臧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D99基因转染对霍奇金淋巴瘤L428细胞株表型、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CD99基因转染对霍奇金淋巴瘤L428细胞株表型、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方法:L428细胞分为3组:转染CD99基因组、转染空质粒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3组细胞CD15、CD30与CD99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与其他2组相比,转染CD99基因组L428细胞CD15、CD30表达消失,但可检测到CD99的表达.3组细胞周期分布存在差异,转染CD99基因组细胞阻滞于G2/M期(F=24.85,P<0.001).3组细胞凋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30,P<0.001),其中转染CD99基因组细胞凋亡率为(12.7±4.6)%,高于转染空质粒组的(4.0±0.9)%和空白对照组的(3.6±1.6)%(P<0.05).结论:CD99基因可能在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作平;何滢;周新华;韩西群;张艳;温宗华;赵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特居乐对人工流产后月经复潮时间及月经周期的影响

    人工流产术是终止早期妊娠的有效方法[1],但人工流产术后常出现子宫收缩不良而致阴道出血时间长,或术后复经延迟至40~50 d,月经周期恢复时间长,甚者不能恢复正常月经等不良反应[2].若人工流产术后未及时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可致重复妊娠,重复人工流产不仅对患者身心造成危害,还可增加盆腔感染率,严重时导致不孕.

    作者:常青;邢璐;孟晓燕;孔祥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纳米氧化锌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纳米氧化锌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及肺泡上皮细胞(A549)内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方法:以BEAS-2B及A549细胞作为靶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ELISA法检测分析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锌(0、1、2和4μg/cm2)对细胞内IL-8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纳米氧化锌作用2、4 h,BEAS-2B细胞中IL-8 mRNA及蛋白的表达随纳米氧化锌作用剂量的升高而升高(mRNA:F分别为31.985、54.648,P均<0.001;蛋白:F分别为128.686、65.486,P均<0.001);A549细胞中IL-8 mRNA及蛋白的表达亦随纳米氧化锌作用剂量的升高而升高(mRNA:F分别为37.652、9.173,P均<0.01;蛋白:F分别为l27.299、76.354,P均<0.001).结论:纳米氧化锌可提高人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内IL-8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

    作者:徐磊;燕贞;吴卫东;张功员;张巧;姚武;吴逸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伤害性刺激对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α1频段的影响

    目的:观察伤害性刺激对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α1频段的影响.方法:壮年家兔,雌雄不拘,经耳缘静脉注射肌松剂,建立肌松兔模型,在此模型上随机分为擦拭刺激组、钳炙刺激组和切皮刺激组,每组9只,分别给予棉球擦拭、钳夹兔耳缘、做腹正中腹膜外切口3种刺激.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技术,观察刺激前30s及刺激后30 s、60 s、2 min、5 min和10 min的兔脑α1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刺激前相比,擦拭刺激组各脑区α1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改变(P>0.05);钳灾刺激组除左顶、右枕脑区外,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在钳夹后30~60 s内升高(P<0.05);切皮刺激组在切皮后30 s~2 min内,各脑区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伤害性刺激引起兔QPEEG α1频段功率百分比升高,提示α1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反映镇痛程度的指标.

    作者:孔莉;戴体俊;郭忠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