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甲信;王艳芝;李娟
目的:研究人PH-20基因疫苗在体内外的表达.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将pcDNA3.1(+)-hPH-20基因疫苗导入MH3T3细胞中,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hPH-20 mRNA的表达.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将疫苗接种于BALB/C小鼠后腿股内侧肌,分别于接种后第4、7、11、16天取小鼠股内侧肌进行RT-PCR检测.结果:体外转染的NIH3T3细胞阳性克隆经RT-PCR检测,可见1530 bp目的条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阳性细胞胞浆中可见蓝紫色颗粒.取注射基因疫苗后的小鼠注射部位肌肉以RT-PCR法检测到1 530 bp的目的条带,空载体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未见目的条带.结论:人PH-20基因疫苗体内外均可表达.
作者:陈雪梅;郝莉;任秀花;石冰涛;曹靖;赵青赞;臧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与MVD.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REC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59.7%(37/62)、71.0%(22/31)、85.5%(53/6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CK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VD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RECK和MV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黏膜上皮癌变及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2者联合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作者:李晟磊;赵志华;赵秋民;刘宗文;高冬玲;张岚;余金霞;陈奎生;张云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型人流感与禽流感H5N1病毒的基因组进化关系.方法:拼接99株A型流感H5N1病毒全基因组编码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构建基因组进化树.结果:A型人流感H5N1病毒分布在3个进化枝,与枝内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虽然不同进化枝的A型人流感病毒来源均为禽源性的,但是不同进化枝之间的同源性可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刘伟;时永琦;刘利娥;陈明杰;王焕峰;张家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及纤连蛋白(FN)分泌的影响.方法:将尿毒症患者血清分为甲状旁腺素(PTH)正常组(A)、PTH增高组(B)、PTH严重增高组(C),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N),分别作用GMC 24 h、48 h,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结合计算机图文分析系统检测c-jun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FN含量.结果:A、B、C 3组均抑制GMC增殖,促使S及G2M期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增多,抑制c-jun的表达,并促进FN分泌(P<0.05).且B组与C组的抑制增殖及促进FN分泌的作用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作用强于A组(P<0.01),C组48 h作用强于24 h(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血清可抑制GMC增殖并促进合成分泌FN,可能在肾小球硬化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作者:魏娜;薛迪中;常万松;孟庆恒;罗先润;赵学智;梅长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比较O139霍乱弧菌(VC O139)菌株MO45基因组与O1群El Tor霍乱弧菌(EVC)菌株N16961基因组中毒力岛(VPI)区域分子特征.方法:制备霍乱弧菌VPI上游VC0815基因探针.从VC O139菌株MO45基因组文库中筛选一个既含有VC0815基因又含有tcpA基因的克隆,命名为pCOSVC081545,绘制pCOSVC081545 VPI上游片段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并与N16961同段序列的限制性酶切图谱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pCOSVC081545和N16961中VPI上游约1 500 bp片段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基本相同,支持O139霍乱弧菌是EVC O抗原突变而来的观点.
作者:王颖芳;段广才;谢婧;郗园林;范清堂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测定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I基因的多态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河南汉族38例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HLA-DRBI*1201/1202、*1301/1302、*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结果:对照组HLADRBI*1301/1302等位基因频率高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I*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LA-DRBI*1301/1302等位基因是河南汉族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个保护基因.
作者:祐红瑞;范会兴;孙长宇;余祖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氨体舒通对大鼠慢性环孢素A(CsA)肾病(CCN)的改善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在低盐饮食基础上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及治疗组皮下给予CsA15 mg/(kg·d),治疗组同时给予氨体舒通20 mg/(kg·d)灌胃.第14天和第28天每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处死前入代谢笼收集24 h尿,测尿肌酐及血肌酐(Scr),计算肌酐清除率(Ccr).放免法测血浆醛固酮水平.肾脏组织标本行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肾组织单个核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第2周开始至第4周末,模型组大鼠Ccr降低,单个核细胞计数、TGF-β1明显升高,模型组大鼠血醛固酮、间质纤维化积分在第4周末明显升高;给予氨体舒通治疗后,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均向正常方向发展.结论:醛固酮在CCN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中起了重要的致纤维化作用,氨体舒通通过抑制肾组织中TGF-β1表达和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的浸润,对CCN起到改善作用.
作者:喻青;刘章锁;李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经济收入水平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经济收入水平、膳食结构和每日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调查,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进行比较.结果: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能量、蛋白质、胆固醇和钠的平均每日摄入量高于RNI,钙、膳食纤维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低于RNI;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比例较低,蛋白质、脂肪供能比例较高;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随收入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其他营养素摄入量不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膳食结构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有向高蛋白、高脂肪、低谷物方向发展的趋势.
作者:夏欣;王旗;陈萍萍;吴维超;李文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术中切片质量是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术中快速病理制片技术主要有冰冻技术、快速石蜡技术以及组织印片细胞学技术.作者对一组标本同时运用上述3种方法制片,观察并比较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报道如下.
作者:李巧新;李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UC4及CerbB-2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6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UC4及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UC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7%、56.7%和5.0%,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80.0%、36.7%,3组间MUC4与CerbB-2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4及CerbB-2的蛋白表达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MUC4及CerbB-2在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者联合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作者:张岚;王亚莉;高冬玲;张云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段细胞增殖与神经分布状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神经肽Y(NPY)在2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例组)和15例正常输尿管组织(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病例组PCNA阳性表达率85.71%(24/28),高于对照组的2/15(x2=21.41,P<0.05);病例组PC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黏膜层及纤维结缔组织层,4例阴性表达者存在肌层肥厚.病例组NPY阳性表达率为50%(14/28),低于对照组的86.7%(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P<0.05).结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段细胞增殖和神经分布减少在先天性肾积水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郝义彬;杨帅平;范应中;张谦;许华峰;杨玉齐;李泸平;王家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49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TA1蛋白阳性表达率(71.4%)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22.4%,P<0.05),而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34.7%)低于正常黏膜组织(65.3%,P<0.05).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MTA1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密切相关,2者联合检测可望成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高冬玲;陈奎生;赵志华;张红新;张岚;张云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步制粒法制备美诺佳颗粒的工艺特点.方法:以糊精、蔗糖粉等作为一步制粒的底料,喷入中药流浸膏进行制粒,同时湿法制粒.结果:与传统的湿法制粒相比,一步制粒法制备的颗粒符合药典要求,颗粒致密均匀、流动性好、质量稳定;制备时间、物粒损耗均小于湿法,生产工艺简单,工作强度小.结论:一步制粒法制备的美诺佳颗粒符合GMP生产的要求,可在大生产中推广应用.
作者:郑甲信;王艳芝;李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对本院24 a间胃镜检查后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RE的内镜和临床特点.方法:1982年1月至2006年2月在本院就诊并行胃镜检查诊断为RE者4 311例,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伴发疾病及与各项检查的关系.结果:RE占总胃镜检查总人数的8.39%,1996年至2005年间达12.3%.男女之比为1.97∶1.RE年龄(50.98±15.18)岁.RE患者中22.1%合并消化性溃疡,仅4.0%有典型的反流症状.RE以轻度(洛杉矶标准的A、B级)为多见(74.70%),中、重度较少(25.3%).结论:本院RE的胃镜检出率较高,为门诊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男性老年人多见,以轻度RE为主;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RE的危险因素;仅依据反流症状来诊断RE的敏感性较低,内镜对R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凡;樊宇靖;李莉;王立东;刘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方法,并分析脂联素基因SNP 45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河南豫南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组)168例,正常人(对照组)150例.取2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法检测脂联素基因45位点SNP.随机选择20例患者血样,基因测序法检测脂联素基因45位点SNP,并与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2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病例组45位点基因型TT、GT、GG分布频率分别为11.9%,56.0%和32.1%,正常组中分别为45.3%,40.0%和14.7%;病例组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60.1%)高于正常组(34.7%).2组3种基因型及2种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实时荧光PCR方法是一种高效快速分析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方法.脂联素基因45位点GG多态型与河南地区2型糖尿病有关.
作者:程伟;易慧智;麻献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在尿道缺损修复术后改善新尿道组织血液循环的效果.方法:分离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并体外诱导分化为EPC.12只尿道缺损模型兔尿道修复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对照组4只.将EPC点状注射于实验组兔尿道吻合口处及其外层的皮下组织中,对照组应用等量的空白细胞培养基处理,于术后4周、12周分别观察2组新尿道组织中毛细血管数目.结果:分离所得的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细胞表型由CD34+CD133+CD31+逐渐转变成CD34+CD133CD31+.将CD34+CD133-CD31+细胞用于尿道修复,修复后4周、12周实验组新尿道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可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EPC,EPC可促进尿道缺损修复术后新尿道组织的血管再生.
作者:毕慧萍;李泸平;范应中;杨玉齐;杨帅平;张春英;张谦;王家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动态观察和分析大鼠长期应用环孢素A(CsA)导致的肾脏病变的演变过程.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普通饮食对照组,低盐饮食对照组和CsA组,分4个时间点(第4天、第8天、第14天和第28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肾功能和组织学病变演变过程.结果:与低盐饮食组相比,CsA组在第4天出现间质细胞数显著增加,第8天出现体质量增长缓慢和典型的小动脉病变,第14天出现显著的收缩压增高、血肌酐升高、24 h尿量增加和尿渗透压下降.这些病变随时间延长持续加重,第28天典型的小管间质病变与低盐饮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检测的各项指标在普通饮食组和低盐饮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长期应用CsA可导致肾脏出现功能和组织学病变,提示可以通过合适的手段在佳的时间干预病变的演变过程,从而防止CsA慢性肾毒性的发生.
作者:王沛;刘章锁;骆红;马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核干细胞因子(NS)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NS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N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41.9%和17.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676,P<0.01).NS蛋白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NS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S蛋白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功员;尹磊;李晟磊;赵秋民;刘宗文;陈奎生;高冬玲;张云汉;张钦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含量及拷贝数量的差异,探讨mtDNA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PCR法分别扩增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mtDNA编码区,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3种组织中mtDNA含量的差异;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上述3组样品中的mtDNA拷贝数,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mtDNA含量进行定性检测.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mtDNA的检出率均为100%(62/62),但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tDNA相对含量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mtDNA的平均拷贝数分别为(26.79±0.92)×106、(26.43±0.96)×106和(25.42±0.85)×10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532,P<0.05).2种PCR结果一致.结论:mtDNA拷贝数量的增加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刘宗文;李晟磊;赵志华;赵秋民;高冬玲;陈奎生;张云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网滤法和免疫实验技术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体(SCP)的效果,并鉴定SCP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消化分离的人表皮单细胞悬液进行不同目数(240目、300目、350目)筛网过滤和ELISA及琼脂糖-4B(Sepharose-4B)柱层析的免疫实验技术分离SCP;以形态学、P63-免疫反应性(IR)/K19-IR生物标志和生物学特性进行SCP鉴定.结果:经300目/350目筛网过滤可分离出约50%的P63-IR细胞群体,应用2项免疫实验技术皆可分离出约90%的P63-IR/K19-IR的细胞群体;应用ELISA法分离出表皮细胞的接种数虽然低于仅经240目筛网过滤法,但表皮细胞融合时间却提前了5 d(P均<0.05);而且融合后分化的表皮切片呈现复层,一些基层细胞呈现P63-IR阳性反应.结论:筛网过滤法分离效率虽较低,但操作简单;免疫实验技术分离效率较高,ELISA技术操作较方便,而Sepharose-4B柱层析技术较复杂.
作者:王黎;李红文;吴景兰;王一菱;郑乃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