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拔管困难一例

郑建武;蔡渊斌

关键词:全麻气管插管,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实验室检查, 慢性胆囊炎, 患者, 高血压病, 胆囊息肉, 体重, 入室, 控制, 查体
摘要:患者,女,61岁,体重47kg,ASA Ⅰ级.因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高血压病史3年,术前BP控制在正常范围,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入室后BP 140/87 mm Hg,HR 67次/分,RR 16次/分,SpO2 100%.
临床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围术期帕瑞昔布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评估帕瑞昔布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前行股神经置管,然后于L3~4间隙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联合连续股神经镇痛组(PF组)和连续股神经镇痛组(F组),其中PF组于切皮前15 min和术后12 h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F组给予生理盐水.术后对两组患者的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以及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静息时两组VAS评分相似;而运动时的各时点VAS评分PF组显著低于F组(P<0.05),同时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PF组显著高于F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的多模式镇痛提高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神经镇痛的效果,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对出血无明显影响.

    作者:黄礼兵;杨光;崔苏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短预处理时间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短预处理时间.方法 符合条件的150例实施无痛人流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T0、T15、T30、T40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30例,先在穿刺点近心端10 cm用压脉带阻断静脉,抽取1%利多卡因4 ml或生理盐水注入手背静脉,研究组等待一定时间(分别为0、15、30、45 s)再按0.5 ml/s的速度推注丙泊酚,观察五组注射痛情况.结果 与D组和T0组比较,T15、T30、T45组无痛率明显升高;中度、注射痛、回忆痛和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0、T15、T30、T45组重度痛明显低于D组(P<0.05).T15、T30、T4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压脉带阻断静脉推注利多卡因预处理15~30 s即可有效预防丙泊酚注射痛,随着阻断延长,预防效果不再提高.

    作者:许铁翼;张瑞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T细胞死亡偶联基因8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内T细胞死亡偶联基因8( TDAG8)的表达.方法 体重250~280 g的SD成年雄性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内线栓阻断法(MCAO)模型.IR组大鼠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再灌注结束后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检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内的TDAG8 mRNA及TDAG8蛋白表达.结果 IR组脑缺血半暗带内TDAG8 mRNA及TDAG8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组和S组(P<0.01);C组与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DAG8可能参与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作者:濮健峰;邵东华;杭黎华;束薇薇;魏云伟;葛家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麻醉诱导后食管癌气管转移致气道高压一例

    患者,男,65岁,身高165 cm,体重47.5kg.因进行性吞咽梗阻6个多月行胃镜检查,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自患病来梗阻逐渐加重,体重明显下降,饮水困难,既往多年“支气管炎”.查体营养状况差,慢性病容,消瘦体型,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少许湿鸣音.

    作者:钟庆;李世辉;杨国仁;何含;王世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Delta阿片受体参与低氧预处理减轻心肺复苏脑损伤的研究

    目的 研究delta阿片受体(DOR)是否参与了低氧预处理(HPC)对心肺复苏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大鼠接受为期7d的HPC后,建立大鼠窒息性心肺复苏脑损伤模型,随机均分为五组:心跳停止(CA)组(A组)、HPC+CA组(B组)、Naltrindole( NTI,DOR特异性拮抗药)+CA组(C组)、HPC+人工脑脊液(ACSF)+ CA组(D组)及HPC+ NTI+CA组(E组).A组仅建立心肺复苏模型;C组大鼠在窒息前30 min经侧脑室注入含50 nmol NTI的ACSF 10μl;B、D、E组均接受连续7d的HPC,HPC结束后24 h,B组大鼠接受气管插管、8 min窒息以及心肺复苏;而D组和E组大鼠则在窒息前30 min分别经侧脑室注入含0或50 nmol NTI的ACSF 10μl.观察复苏成功率并对存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观察复苏后海马CAI区神经元损伤及凋亡情况. 结果 HPC改善心肺复苏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抑制早期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增加海马CAl区存活神经元的数量,而DOR拮抗药Naltrindole明显消除了HPC的神经保护作用.结论 在HPC减轻心肺复苏大鼠脑损伤的过程中,DOR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高昌俊;孙绪德;张贵和;牛江涛;蒯建科;柴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七氟醚与异氟醚苏醒期熵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七氟醚和异氟醚苏醒期熵指数(RE和SE)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和相关性.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或子宫附件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异氟醚组(Ⅰ组),分别持续吸入2%~3%七氟醚和异氟醚维持麻醉.吸入麻醉药停止后,20min内每隔1分钟记录RE、SE与AAI,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苏醒期RE、SE与AAI均呈逐渐上升趋势,Ⅰ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91 (P<0.05);S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9l(P<0.05).结论 熵指数和AAI均能反映七氟醚和异氟醚苏醒期麻醉深度的变化,两者相关性良好.

    作者:宋晓丽;李天佐;李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改良Proseal喉罩与改良普通喉罩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气道管理

    目的 比较改良Proseal喉罩和改良普通喉罩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改良Proseal喉罩组(P组)和改良普通喉罩组(L组).全麻诱导后徒手插入喉罩,接麻醉机,控制或辅助通气.记录两组麻醉前(T0)、插入喉罩即刻(T1)、插入喉罩3 min(T2)的SBP、DBP、HR和SpO2,同时记录喉罩插入时间和并发症,并进行喉罩通气评估、纤维支气管镜评估和气道密封压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喉罩插入时间及各时点的SBP、DBP、HR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气道密封压明显高于L组(P<0.01);P组喉罩通气、纤维支气管镜评分优良率均为100%,明显高于L组的85%、80%(P<0.01);术毕P组1例喉罩粘血,明显少于L组的7例(P<0.05).结论 改良Proseal喉罩在气密性、通气评估、纤维支气管镜评估等方面好于改良普通喉罩,但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绍林;张进;张鹏;殷骏;俞蕾;何磊;程庆余;刘小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快速输液条件下温度稀释法与动脉压法心输出量测定的比较

    目的 比较温度稀释法与动脉压法心输出量(CO)测定的不同,并观察快速输液条件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ASAⅠ或Ⅱ级的骶骨肿瘤手术患者10例,麻醉诱导后,放置Swan Ganz导管、FloTrac传感器和Vigileo监护仪,温度稀释法间断测定心输出量(ICO),动脉压法测定心输出量(APCO).手术开始前30 min内输注10ml/kg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测定液体输注前后HR、MAP、CVP、肺动脉楔压(PAWP)、ICO、每搏量变异度(SVV)、APCO、每搏输出量指数(SVI).采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测量CO的差异.结果 APCO- ICO的均数为-0.10 L/min,95%CI为-1.14~0.94 L/min.(APCO+ICO)/2的均数为5.97 L/min,与95%区间的大绝对值1,14L/min相比临床可以接受.快速液体后,CVP、PAWP、APCO和SVI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SVV明显低于输液前(P<0.01);HR和MAP无明显变化.结论 动脉压法测定CO与温度稀释法相关性好,可为围术期提供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作者:范晓华;刘骥;范勤;包睿;李博;邓小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推注速度对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推注速度对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行前列腺电切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 Ⅱ级,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推注速度分别为0.3 ml/s、0.05ml/s.观察两组在推注局麻药物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高平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痛觉阻滞不全、恶心、呕吐、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暂时性神经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高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达到T10平面时间、感觉阻滞自高平面下降两个节段的时间、运动阻滞评分、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推注速度可能不会对等比重局麻药物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效果产生临床可见的影响.

    作者:贺亮;徐军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拔管困难一例

    患者,女,61岁,体重47kg,ASA Ⅰ级.因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高血压病史3年,术前BP控制在正常范围,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入室后BP 140/87 mm Hg,HR 67次/分,RR 16次/分,SpO2 100%.

    作者:郑建武;蔡渊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曲马多伍用小剂量纳洛酮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观察曲马多伍用小剂量纳洛酮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的PCIA镇痛液:N1组和N2组分别为曲马多1 000 mg加纳洛酮0.4 mg和1.5 mg,T组为曲马多1 000 mg.记录芬太尼总量,不同时点的NRS评分和曲马多总消耗量.结果 术后2、8h,N1组和T组静息时NRS评分显著低于N2组(P<0.05).术后2h,N1组咳嗽时NRS评分明显低于N2组和T组(P<0.05),且T组显著低于N2组(P<0.05).术后8h,N2组和T组咳嗽时NRS评分显著高于N1组(P<0.05).N1组术后24 h曲马多用量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N1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其他两组低( P<0.05).结论 曲马多伍用小剂量纳洛酮可以增强曲马多的镇痛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孟馥芬;维拉;杨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七氟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胃癌根治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胃癌根治术中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40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65~85岁,随机均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和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12、24 h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结果 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 hS组CK-MB、cTnI浓度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比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丛丽;孙立新;邬怡萍;毕燕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术后寒战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对术后寒战发生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根据术中泵注瑞芬太尼剂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H组和L组,剂量分别为0.25 μg·kg-1·min-和0.1 μg·kg-1·min-1.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的麻醉方法,硬膜外以盐酸罗哌卡因维持,全麻以泵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肌松药维持,不采用任何吸人麻醉药,术后采用硬膜外罗哌卡因镇痛.观察麻醉前、手术1h、拔管后两组患者直肠及手掌温度,罗哌卡因用量,术后1h内VAS评分和寒战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1hH组寒战的总发生率60%明显高于L组的20% (P<0.05);两组VAS评分均为0分,无一例主述疼痛;直肠及手掌温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罗哌卡因用量明显高于H组(P<0.05).结论 术中使用大剂量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易导致术后寒战的发生,可能与瑞芬太尼的痛觉过敏有关,与体温及疼痛无关.

    作者:王灿琴;潘寅兵;王忠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丙泊酚静注辅助芬太尼滴鼻对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丙泊酚静注辅助芬太尼滴鼻对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普外科手术后烦躁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静脉注射1%丙泊酚1mg/kg,鼻腔内滴人生理盐水2 ml;B组(n=24):静脉注射1%丙泊酚1 mg/kg,鼻腔内滴入芬太尼2 ml(0.1 mg);C组(n=20):鼻腔内滴入芬太尼2 ml(0.1 mg).记录给药后2、5、10、20、30 min的SpO2和RR,给药后5、20 min测动脉血气(PaO2和PaCO2).若躁动仍然不能缓解,则重复静脉注射丙泊酚直至患者完全恢复度过躁动期.结果 给药后20 min,B组PaO2高于A组(P<0.05).A组有12例(60%)患者需要重复注射丙泊酚,C组有11例(55%),B组仅有6例(25%),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丙泊酚复合鼻腔内滴入芬太尼,可有效治疗全麻术后躁动,不影响呼吸动力学参数,不延长PACU时间.

    作者:潘志英;宋惠菊;王祥瑞;王震虹;顾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罗哌卡因下肢神经阻滞致心搏骤停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女,78岁,60kg,ASA Ⅲ级,拟行左侧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术.患者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术前检查发现右侧胸腔积液,肺动脉压中度增高,三尖瓣轻度反流.血气分析PaO2 62 mm Hg.术前3d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2 850 IU每天一次皮下注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16 s.

    作者:赵达强;陈勇柱;周全红;陆捷;张晓丽;江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静脉麻醉药抑制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作用的比较

    目的 比较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及硫喷妥钠拮抗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250±20)g,随机均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C组)、利多卡因组(L组:利多卡因4 mg· kg- 1·min-1)、利多卡因+丙泊酚组(P组:利多卡因+丙泊酚12.5ng/kg)、利多卡因+依托咪酯组(E组:利多卡因+依托咪酯1.85mg/kg)、利多卡因+咪达唑仑组(M组:利多卡因+咪达唑仑0.65mg/kg)和利多卡因+硫喷妥钠组(T组:利多卡因+硫喷妥钠30.85mg/kg),惊厥后2h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分离双侧海马,一侧用于检测c-fos阳性细胞蛋白的表达.另一侧用于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除C组外,其它五组大鼠均出现了惊厥,给予静脉麻醉药抑制惊厥,五组惊厥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E、M和T组c-fos阳性细胞表达、NO含量和NOS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P、E、M和T组c-fos阳性细胞表达、NO含量及NOS活性均显著降低于L组(P<0.05):M、T组c-fos阳性细胞表达、NO含量及NOS活性显著低于P、E组(P<0.05).结论 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及硫喷妥钠均可有效抑制利多卡因致惊厥作用,其中咪达唑仑与硫喷妥钠效果更显著.

    作者:王春平;张山;刘红梅;韩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Ⅰ组:0.5%布比卡因7.5 mg+舒芬太尼5μg,Ⅱ组:0.5%布比卡因7.5 mg+舒芬太尼2.5 μg,Ⅲ组:0.5%布比卡因10mg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Ⅱ组给药后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Ⅲ组,恶心、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Ⅲ组(P<0.05);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T10时间明显短于Ⅱ组和Ⅲ组,T10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2.5、5μg复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老年患者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作者:项小兵;马美娜;柳兆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硬膜穿孔后硬膜外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硬膜穿孔后硬膜外镇痛在分娩镇痛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80例,随机均分为自控硬膜外镇痛组(P组)、腰硬联合镇痛组(S组)和硬膜穿孔复合硬膜外镇痛组(D组).P组于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注入0.125%罗派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药液5 ml作为首量,继而已同一混合液行自控硬膜外镇痛,背景量7ml/h,单次2 ml,时间锁定15 min.S组在腰-硬联合操作成功后,在蛛网膜下腔注入舒芬太尼3 ug,继而行自控硬膜外镇痛,配方同P组.D组在穿刺成功后(以发现脑脊液同流为准),作硬膜外置管,注入0.062 5%罗派卡因+0.2μg/ml舒芬太尼10 ml作为首量,继而已同一混合液行自控硬膜外镇痛,背景量14 ml/h、单次4 ml、时间锁定15 min.于镇痛前(T0)、镇痛后1 min(T1)、5 min(T2)、10min(T3)、60 min(T4)行VAS评分;记录各组镇痛首次PCA时间、PCA次数、舒芬太尼用量、镇痛不良反应、产程及分娩方式.结果 与T0时比较,T2~T1时三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D组和S组比较,T2、T3时P组VAS评分明显升高;P组首次PCA时间明显缩短、PCA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增加(P<0.05).与D组比较,P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明显延长、器械助产、产前发热例数明显增加(P<0.05);S组剖宫产、产前发热、胎心减慢、瘙痒例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硬膜穿孔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更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作者:劳建新;宋兴荣;张永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两种胶体预充液用于心肺转流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羟乙基淀粉和琥珀酰明胶用于心肺转流(CPB)预充时对患者凝血功能及胶体渗透压的影响.方法 60例先天性非紫绀心脏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羟乙基淀粉组以6%羟乙基淀粉130/0.4预充,琥珀酰明胶组以4%琥珀酰明胶预充.手术室及ICU根据分组情况亦分别输注羟乙基淀粉和琥珀酰明胶.于CPB前、给鱼精蛋白后、ICU 6 h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于CPB前、CPB中、CPB后、ICU2 h和6h测定胶体渗透压.结果 给鱼精蛋白后和ICU 6 h,羟乙基淀粉组PF明显高于琥珀酰明胶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与4%琥珀酰明胶作为胶体预充液在心肺转流中使用安全性相似.

    作者:胡金晓;于坤;龙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纤支镜检查佳剂量的探讨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纤支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佳剂量.方法 选择150例65~78岁、ASA Ⅱ或Ⅲ级拟行无痛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1、D2、D3、D4组):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后分别以0.2、0.4、0.6、0.8μg·kg-1·h-1维持至检查结束;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诱导后即刻(T1),纤支镜进入声门即刻(T2),纤支镜抵达降突即刻(T3),检查完成即刻(T4),检查完成后10 min(T5)时MAP、HR、SpO2和OAA/S评分,并记录丙泊酚的总用量、纤支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及术中不良反应.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五组OAA/S评分、MAP明显降低;T2时C组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T5时D4组OAA/S评分明显降低:T1时D2、D2、D3、D4组MAP明显升高、T2时1D、D2、D3组和T2~T5时D4组MAP明显降低;T1时D4组SpO2明显降低(P<0.05);D2、D3、D4组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纤支镜检查时,予以首次剂量0.5μg/kg后,再以0.4~0.6μg·kg-1·h-1剂量持续输注对老年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同时可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作者:彭惠华;樊友凌;江伟航;程平瑞;黄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主管:南京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