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江;娄卫华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的表达和调控与尿石症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维生素D、维生素K、雌二醇和睾酮处理正常大鼠和结石模型大鼠,连续用药7 d,免疫组化和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肾骨桥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偏光显微镜观察大鼠肾晶体沉积情况,并测定尿晶体成分的含量。结果:维生素K、雌二醇和睾酮均可上调骨桥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减少大鼠肾草酸钙晶体的沉积。维生素D增加尿钙的排泄量,促进晶体沉积。结论:维生素K、雌二醇和睾酮可上调肾骨桥蛋白的表达,抑制结石的形成,维生素D过量则可促进结石形成。
作者:常连胜;张卫星;徐涛;冯陶;郭应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文献报道显示,临床感染菌菌谱在发生改变,耐药性日趋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愈加难以预防和控制[1~4]。作者对1998年1月~1999年12月1 182株临床分离菌以及10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保中;邢志广;张留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及致残致死的主要微血管病变之一。微量白蛋白尿测定[1]是诊断DN简单可行的方法,有助于预测DN。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称为早期DN,在此期若严格治疗可防止或延缓DN的发生。有报道脉络宁对糖尿病血管病变有较好疗效,作者以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观察指标,探讨脉络宁对早期DN的治疗作用,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清贵;崔卫玲;李江涛;袁慧娟;郭永年;王道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急性牙髓炎在口腔科急症中为常见,其应急治疗方法国内教科书上提倡开髓引流[1]。作者1996年~2000年在急性牙髓炎的应急处理中试用了如下方法:采用局麻下冠髓切除术加具有缩血管效应的失活剂棉球的封髓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尚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头部亚低温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全脑缺血后头部置于15~20 ℃的低温环境中24 h,分别与常温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体温、脑组织含水量、海马区神经细胞数量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低温组体温下降幅度较大,神经细胞计数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温组和对照组。结论:头部亚低温能明显降低全身温度,减轻脑水肿,保护缺血的脑组织。
作者:刘其强;白宏英;王江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支架,代替异体脱细胞真皮支架,进行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不仅可起到相似的治疗效果,还可以节约费用。1999年3月~2000年3月,对43例创面进行了观察,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张巨祥;毛国强;周锐华;张秀丽;潘银根;任凤彩;陈怀书;付双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并和相应活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比较。方法:应用TRAR-ELISA法分别检测13例CIN、17例宫颈癌及11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和相应活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41例脱落细胞中,8例CIN、14例宫颈癌呈端粒酶阳性表达。而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CIN、宫颈癌及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分别是(0.328±0.192),(1.329±0.259)和(0.039±0.084),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和活组织中一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端粒酶激活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和活组织中一致,能反映宫颈病变,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作者:乔玉环;张梦真;史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前喉移植手术,尚没有合适的器官保存措施。探讨离体喉的冷保存技术,争取较长的冷保存时间,不仅能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功能良好的供体喉,而且可使受体得以充分准备及供体喉远距离传送成为可能。WMO-1号冷保存液是1984年由顾湘君等自行研制的,初主要应用于肾脏等器官的保存,效果满意,对于大鼠离体喉的保存效果迄今尚未进行研究。本研究目的:①通过大鼠喉同种异体移植术评价WMO-1号保存液对大鼠离体喉的确切保存时限;②改进大鼠喉移植的操作技术。
作者:梁振江;娄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暴发性紫癜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疾病,病因不甚明了,治疗困难,病死率和伤残率高。作者临床治疗一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林番;陈言汤;张建文;陈竁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粘膜成形食管胃吻合术的可行性,寻找食管胃吻合术后抗反流方法。方法:成年健康羊11只,实验组6只,对照组5只。对照组用常规术式;实验组手术方法:在胃底前壁拟吻合处剥除约8 cm×4 cm横长方形浆肌层,在下横切缘处切开粘膜,并纵形切开1.5~2 cm,粘膜反折吻合成形为管状。食管粘膜延长1.5~2 cm,分层吻合。依靠突向胃内粘膜瓣起抗反流作用。结果:适当剥除肌层保留粘膜血供良好,未见坏死现象。与对照组比较,粘膜吻合口直径、突向胃内结构厚度、食管与胃内压力差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突向胃内粘膜瓣长>3.0 cm,粘膜缝合严密,肌层吻合线与粘膜层吻合线距离>1.0 cm。结论:①切除肌层保留完整粘膜下层,不引起粘膜缺血坏死。②粘膜瓣较薄、柔软、关闭性强,具有良好抗反流结果。③粘膜层密缝对合良好,与肌层不在同一平面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④不同平面吻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
作者:陈传波;皇甫深强;黄壮士;焦文成;郑兰东;张宛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测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探讨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36例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和硫酸镁治疗4 h时内皮素的变化,并以14例同期正常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中、重度妊高征组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比同期正常妊娠妇女高(P<0.05),硫酸镁治疗4 h后血浆内皮素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轻度妊高征患者硫酸镁治疗后血浆内皮素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酸镁可以通过调节妊高征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而起到治疗妊高征的作用。
作者:郑新杰;郭瑞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大肠癌细胞,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不同Dukes分期结肠癌患者及其肝转移患者外周血中大肠癌细胞角蛋白20(CK20),并以大肠癌组织(20例)和正常健康人外周血(20例)为对照。结果: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未见CK20 mRNA表达,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检出率达40.4%(19/47),Dukes B,C,D期患者外周血CK20 mRNA检出率分别为25.0%(5/20),41.2%(7/17)和87.5%(7/8),(P<0.05)。肝转移患者CK20 mRNA检出率为87.5%(7/8),无肝转移患者检出率为30.8%(12/39)(P<0.01)。结论:CK20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检测外周血中的大肠癌细胞,预测肿瘤复发及转移,识别高危患者。
作者:刘新郑;师玉海;李遂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7年至1999年,对3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拔牙手术中采用了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现将临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李峰;蔺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可有效解除患者痛苦而倍受临床工作者重视。作者于1998年3月~1999年12月将硬膜外自控泵运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骨质疏松是普遍发生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女性的一种病态的骨量减少[1],其在股骨头部位的局限CT表现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CT表现较为接近或表现相同,作者分析了10例骨质疏松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病例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探讨其相同和异同点,以求提高正确诊断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海涛;朱敬松;高玉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83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测其红细胞CR1活性,采用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百分率及抑制因子(RFIR)百分率试验测定其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调节因子。 结果: 慢性胃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率、RFER百分率降低(P<0.01,P<0.05),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R)花环率与RFIR百分率增高(P<0.05,P<0.01);治疗后RBC-C3bRR,RBC-ICR,RFER,RFIR分别为(17.21±2.91),(6.62±1.36),(81.32±5.63)和(28.11±3.11),除RFIR外均有明显恢复。慢性胃炎组HP阳性者RBC-C3bRR低于HP阴性患者,RBC-ICR高于HP阴性患者。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HP的感染可能是导致其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穆永臣;王瑞勤;李建军;杨军;焦连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舌鳞癌组织学分型及分级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检查并拍X线片确诊为舌鳞状细胞癌患者171例,术后再次行病理检查。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分型、分级与转移的关系。结果:171例舌鳞癌分化Ⅰ级25例,淋巴转移的7例(28%);分化Ⅱ级45例,淋巴转移的29例(64%);分化Ⅲ级101例,淋巴转移的83例(83%),远处转移的8例。结论:舌鳞癌的颈淋巴转移与其病理组织学分型关系密切,分化程度较高者转移少;恶性程度高的病例扩散转移迅速。
作者:吴皓;龚建民;张俊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蓝斑至背海马投射纤维的递质性质。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研究蓝斑TH样神经元至背海马投射。结果:在双侧蓝斑内可见到HRP标记细胞、TH阳性反应细胞和TH-HRP双标细胞,同侧明显多于对侧。结论:背海马接受双侧蓝斑纤维的投射,并呈同侧优势。
作者:王建祯;马朝显;崔建军;周明付;张华;林玲;汤善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C)是全球妇女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而居于第二位[1],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男女两性癌症中居第五位,占全部癌症的7.3%,其病死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病死人数的18.4%,农村高于城市,且近年来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可见,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广大妇女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现将近几年来有关宫颈癌研究的新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张梦真;乔玉环;史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评价MVD对肾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检测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并以10例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结果:49例肾癌组织中平均MVD为(58.62±23.86),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1);与其局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1),而与肾癌的分级、远处转移及5 a生存期有相关性(P<0.01)。结论:肾癌组织中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癌分级、远处转移及生存期均密切相关,检测肿瘤组织中MVD可作为评估肾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王梅叶;孟晓;尹继云;唐利生;李凌波;何文强;程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