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腹腔注射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腹腔注射LPS 6、12 mg/kg及生理盐水.通过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在LPS腹腔注射后2、4、8、16和24 h,B组登台潜伏期明显延长,靶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A组仅在LPS腹腔注射后8 h时登台潜伏期延长及靶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与C组相比,在LPS腹腔注射后36 h,B组靶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LPS 12 mg/kg腹腔注射后可引起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困难气道的管理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寻求一种既快速有效又安全的人工气道建立途径始终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基于视频系统的困难气道开放技术,本文就视频喉镜(videolaryngoscope)、视频喉罩(video laryngeal mask)、视频气管导管芯(video-optical intubation styler)以及可视性气管导管(visualized endotracheal tube,VETT)等视频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I-R)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全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乌司他丁组(U组)及假手术对照组(C组),每组8只.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含量、肺组织干/湿质量比(D/W)、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三组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4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U组和C组比较,I-R组大鼠肺组织BALF总蛋白和MPO含量明显增高,肺组织D/W和SOD显著降低.MMP14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减轻全肝I-R肺损伤;抑制肺组织MMP14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近年来,经典喉罩在小儿困难气道处理中的应用日渐广泛,不仅保证了插管前的有效通气,还可以辅助气管插管,但有关经典喉罩处理重度颏胸粘连小儿患者的报道较少.本文介绍了我院应用经典喉罩成功处理两例重度颏胸粘连患儿的经验,供临床借鉴.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男性,48岁,体重105 kg.2009年2月入院,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人手术室时BP210/140 mm Hg,HR 128次/分,心电图及其他化验结果正常.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周围静脉穿刺困难,仅有一条输液通道.行股静脉穿刺,股静脉触摸不清,但腹股沟韧带上2 cm处动脉搏动明显,在腹股沟韧带下2 cm,估计股动脉所在位置内侧1 cm处进针,多次穿刺不成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预先给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所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于缺血造模前腹腔注射舒芬太尼3μg/kg(S_1组)、6μg/kg(S_2组)、9μg/kg(S_3组)和等容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组).给药后30 min,所有动物用右侧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MCAO,120 min后恢复再灌注.再灌注24 h后记录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随后取大脑切片行TTC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 再灌注后24h,S_1组ND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S_2、S_3、C组间NDS评分和梗死容积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芬太尼3μg/kg预先给药可明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男,67岁,58 kg.因左下肺占位,拟行左下肺叶切除术.术前CT示左下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肺功能检查示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轻度弥散功能障碍.其余检查无明显异常.麻醉前常规用药,依次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咪唑安定3 mg、依托咪酯18 mg、维库溴铵8 mg、芬太尼0.2 mg.插入左侧双腔气管导管(35#),深度27 cm.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检查双腔管位置良好,纤维支气管镜下发现在气管隆突的位置有一个凸起的小肿块,性质不明,未予重视,行机械通气(f=10次/分,I:E=1:2,V_(T8)ml/kg).丙泊酚100 μg·kg~(-1)·min~(-1)、阿曲库铵8μg·kg~(-1)·min~(-1)、雷米芬太尼0.03μg·kg~(-1)·min~(-1)维持麻醉.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和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左下肢缺血后处理组(LIP组)及肾脏缺血后处理组(RIP组).S组仅对左肾动脉进行游离;I-R组:夹闭左肾动脉45 min后松开,左肾再灌注6 h;LIP组在左肾复灌前6 min时左股动脉夹闭5 min;RIP组在左肾缺血45min后灌注10 s,停灌10 s,反复6次;检测复灌6 h时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肾组织中凋亡细胞并计算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Fas、Caspase-3表达;电镜下观察肾单位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S组比较,其他三组大鼠BUN、Cr浓度升高(P<0.01)、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肾组织Fas、Caspase-3阳性指数和AI增加(P<0.01).与I-R组比较,LIP、RIP组大鼠BUN、Cr浓度降低(P<0.01),肾组织Fas、Caspase-3阳性指数和AI降低(P<0.01).RIP组AI明显低于LIP组(P<0.05).结论 在肾脏I-R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可以由胞膜上的Fas被激活而终导致靶细胞凋亡;两种后处理都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减轻I-R损伤.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地氟醚预处理对缺氧/复氧(A/R)损伤的内皮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及钙网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分为三组:A/R组(Ⅰ组)、地氟醚1.0 MAC预处理+A/R组(Ⅱ组)和空白对照组(Ⅲ组).应用Fluo-3/AM荧光探针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游离Ca~(2+)浓度和钙网蛋白水平.结果 与Ⅲ组比较,Ⅰ和Ⅱ组细胞中游离Ca~(2+)浓度显著增高(P<0.01),但Ⅱ组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细胞中游离Ca~(2+)负载有所增高,但钙网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 地氟醚预处理可通过降低细胞内的钙超载来减轻A/R造成的损伤.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