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传青;陈文钊;宋丙章;杨成河;戴启宇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相当复杂,临床上采用的比较公认和有效的方法是前牵引矫治法,该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疗效较确定,而磁力矫治法则在临床中应用较少,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作者通过头影测量技术来定量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从而对磁力矫治反牙合的临床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报道如下。
作者:余炜伟;贾建设;张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组织P185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0例多形性腺瘤(PA),12例腺淋巴瘤(AL),1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MPA)和25例腺样囊性癌(ACC)中neu基因的表达产物P185蛋白。结果:PA组织中P185蛋白的阳性率为10.0%(2/20)。MPA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7.9%(11/1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涎腺肿瘤中P185的阳性率为100%,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48.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eu基因的表达产物P185蛋白在PA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P185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为临床外科选择术式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何巍;刘学杰;龚建民;栗清朝;石爱梅;姜国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醋氨己酸锌(ZAC)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方法治疗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135例。ZAC治疗组68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47例,胃溃疡(GU)21例;应用ZAC 0.3 g,口服,3次/d。西米替丁组67例,其中DU 46例,GU 21例,应用西米替丁0.2 g,口服,3次/d,晚睡前服0.4 g。疗程:DU 4周,GU 6周,结果:溃疡愈合率ZAC组DU为48%,GU为69%;西米替丁组DU为52%,GU为5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疼痛症状缓解率ZAC组DU为70%,GU为100%;西米替丁组DU为87%,GU为86%(P>0.05);不良反应率ZAC组为16%,西米替丁组为11%(P>0.05)。结论:ZA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作者:冯常炜;崔广林;李振峰;赵治国;唐芙爱;段芳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临床因素对肾病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寻找预测疗效的临床指标。方法:应用SAS 6.12软件系统,对12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多项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压、尿素氮、血肌酐、血尿、尿γ-谷氨酰转肽酶(尿γ-GT)、血清γ球蛋白百分比及胆固醇与肾病综合征的预后高度相关(Ρ<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收缩压、尿素氮、血尿、尿γ-GT、γ球蛋白百分比、血浆白蛋白6项指标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血压、肾功能、血尿、尿γ-GT、血清γ球蛋白百分比对肾病综合征的预后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临床指标。
作者:石建华;魏崇一;王风业;杨福燕;张盛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骨折,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本院1992年1月~1996年6月应用克氏针等多种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5~12岁,平均9岁。左侧19例,右侧41例;粉碎性骨折31例;屈曲型5例,伸直型55例。
作者:赵太行;王启增;吕建国;滕宝庆;连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9年1月~2000年9月作者用利邦芬特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86例,并与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的84例相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8例,年龄45~78岁,平均(56.5±13.0)岁,病程1 d~5 a。对照组8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0例,年龄47~76岁,平均(58.5±14.0)岁,病程2 d~4 a。均经TCD[1]检查证实,并符合以下入选标准[2]:①年龄在45岁以上,有眩晕,走路不稳伴恶心、呕吐、眼震、昂白征阳性等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相关症状或体征。
作者:王献;赵燕民;齐进兴;屈宝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先天性梨状窝瘘是一种少见的颈部鳃源性疾病,临床极易误诊。本院近2 a来收治2例,现予以报道。1 病例介绍 例1 女性,17 岁。反复发作左颈部肿痛10 a,每次发作时应用抗生素数天后好转。本次上呼吸道感染后,再次发作,伴发热,体温波动在38.5 ℃左右。内科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予以强的松片10 mg,4次/d口服,治疗10 d,局部肿胀明显,疼痛加剧,体温39.5 ℃。转入本科。查体:颈前局部皮肤表面发热,有红斑;甲状腺左叶Ⅲ度肿大,明显触痛,有波动感。
作者:殷德涛;王琳;卢秀波;梁振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根尖周炎常规根管治疗需要患者多次复诊换药方可治愈。作者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利用微波与传统根管治疗相结合治疗慢性根尖周炎91例106牙,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1例患者共106牙,其中男性52例,女性39例,年龄17至65岁。106牙中前牙42牙,双尖牙37牙,磨牙27牙。67牙伴根尖瘘管,39牙为无瘘管型,所有牙齿均适合做常规根管治疗。
作者:田玉岭;彭朝晖;宋绍华;李学玉;高峰;石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脑囊虫病(CC)、结核性脑膜炎(CT)及特发性癫痫(Ep)患者脑脊液(CSF)中前白蛋白(PA)、肌酸激酶B亚基(CK-B亚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对CC患者18 例,CT患者10例,Ep患者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CSF中PA和4种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5种物质的水平在CC组和CT组患者CSF中均有异常改变,CC组CSF PA与总蛋白水平显著低于CT组,CK-B亚基高于CT组,而NAG、LD与AST活性在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Ep组仅CSF PA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介于CC组与CT组之间,CK-B亚基高于CT组,与CC组无明显差别。3种疾病中每种疾病CSF中5种物质浓度的变化均无相关性。结论:检测CSF PA与4种酶活性在鉴别诊断CC、CT、Ep时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钱书虹;钱庆文;王书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血管网织细胞瘤中VHL基因的突变与异常甲基化。方法:采用PCR-SSCP法检测血管网织细胞瘤中VHL基因的突变率及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检测血管网织细胞瘤中VHL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率。结果:34例血管网织细胞瘤标本中,VHL基因突变率为64.7%,VHL基因异常甲基化率为23.5%,2例同时存在突变与异常甲基化。结论:VHL基因突变及异常甲基化导致其失活是血管网织细胞瘤发生中的一个经常性事件。
作者:李爱冰;翟广;李志强;袁先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16的表达。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0例卵巢上皮性癌、12例良性卵巢肿瘤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yclinD1、p16的表达,并对二者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时间之关系进行探讨。结果:①CyclinD1阳性表达多见于临床期别晚、伴有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短的病例组(P<0.05),低分化者阳性表达高于高分化者,Ⅲ级与Ⅱ级、Ⅰ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p16阳性表达多见于临床期别早、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长的病例组,阴性多见于临床期别晚、低分化、伴有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短的病例组(P<0.05)。③p16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CyclinD1过表达和p16失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病理指标有关,在其发病中有协同作用。
作者:赵先兰;乔玉环;史惠蓉;李留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其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本实验室分离的316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了体外药敏分析,并测定其产β-内酰胺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百分率。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CFS)的MIC90为8 mg/L;依米配能/西司他丁(泰能IPM)的MIC90为4 mg/L,耐药率分别为8%和16%;而其他抗生素的MIC90为128 mg/L或256 mg/L,耐药率均大于30%。细菌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为54.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出率为12.1%。结论:CFS和IPM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由于持续高产量β-内酰胺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不仅使得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也使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出现较为严重的交叉耐药现象。建议临床医生在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上应参考实验室报告,合理选择,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冯羡菊;朱琳;王喜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合成三氮烯类新试剂。方法:通过重氮盐的氮偶联反应。结果与结论: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数据证实产物为三氮烯类化合物。
作者:龙跃;王迪;朱卫民;郭茂峰;焦凤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板蓝根中痕量汞的测定方法。方法:利用还原气化的非色散型装置,湿法消解对中药板蓝根中的痕量汞进行原子荧光测定。结果与结论:试验回收率为86.9%~110.8%,误差<±13.1%,可用于板蓝根中痕量汞的测定。
作者:石杰;李建军;张宗培;屈凌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多巴胺1(DA1)受体激动剂非诺多泮(FODA)对大鼠离体肺动脉和肠动脉cAM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FODA对肺动脉和肠系膜动脉cAMP生成量的影响以及DA受体拮抗剂对FODA诱发肠动脉、肺动脉血管cAMP变化的影响。结果:非诺多泮可剂量依赖性增加肠、肺动脉cAMP的生成量,肠动脉cAMP的生成量显著高于肺动脉cAMP的生成量。选择性多巴胺1(DA1)受体阻断剂SCH23390能够阻断非诺多泮所引起的肺动脉和肠动脉cAMP生成量增加,多巴胺2(DA2)受体阻断剂Domperidone则不影响非诺多泮的反应。结论:大鼠肺动脉和肠动脉均存在有刺激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的DA1受体,但肺动脉DA1受体的位点数明显少于肠动脉DA1受体位点数,提示肺动脉DA1受体的生理反应弱于肠动脉。
作者:朱琳;刘爱华;赵荣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例急诊手术患者,布比卡因臂丛麻醉后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及药物处理后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2岁,左手中指末节完全离断,急诊实施断指再植术。常规开放静脉通道,取左肌间沟臂丛阻滞,两次穿刺异感明显,因回抽有血行第3次穿刺,异感明显,回抽无血后,1次注入利布合剂30 ml(注药时多次回抽均无血)。约2 min后患者全身剧烈抽搐,口唇紫绀,立即面罩加压给氧,静脉注射安定10 mg,测血压为零,心电图显示直线,心脏骤停。急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心外按压,血压50~80/30~50 mmHg(1 mmHg=0.133 kPa),静脉或气管内注入肾上腺素12 mg、阿托品1 mg、氟美松20 mg、碳酸氢钠100 ml;其间多次停止心外按压观察心电图,均显示为直线。心肺复苏近50 min时,心电图显示室颤,即行直流电除颤(100 J)1次,恢复为窦性心律,心率为170~180 min-1,随后给强心利尿脱水,头部冰帽降温等处理,心率逐步维持在110~120 min-1。2 h后自主呼吸恢复,4 h后患者躁动不安,即拔出气管导管,改为鼻导管吸氧,并给予镇静药使患者处于嗜睡状态,此时生命体征稳定。观察8 h后送回病房,继续镇静、利尿脱水等处理。24 h后患者意识恢复正常,无其他异常,愈后良好出院。
作者:屈瀚;王鹏;刘启明;王建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X作者自1998年开始采用E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16例,并与同期用EAP方案治疗的18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入选对象均为姑息手术后复发及转移或不能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共34例,年龄49~72岁,平均59岁,均经病理组织或细胞学证实。肝、肾功能及血像正常,近1个月内未行其他肿瘤治疗,karn of sky评分≥70,预计生存3个月以上。随机分为ELF及EAP 2组,分别为16例和18例,2组性别、年龄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美鑑;黄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髁状突中、高位骨折伴髁状突严重移位的病例,即使采用颌后、耳前联合切口,复位固定仍很困难,而且联合切口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及术后不良反应。作者采用颌后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暴露髁状突骨折端,下拉髁状突直视下复位、固定;或将髁状突游离取出,体外固定、回植,简化了操作难度,术后效果确切、满意。
作者:王国庆;彭秀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上颌窦鳞癌发生不同阶段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分别观测EGFR在上颌窦正常粘膜、慢性炎症及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上颌窦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EGFR在上颌窦不典型增生粘膜和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单纯增生的粘膜,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又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P<0.05);EGFR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否及3 a生存期有关(P<0.05)。结论:EGFR在上颌窦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上颌窦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陈东;贺建业;魏永昆;高冬玲;许平;张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邻苯二胺法合成IH-1,2,3-苯并三唑的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方法:利用邻苯二胺与亚硝酸钠环化缩合制备苯并三唑,改进首次抽滤液的体积和结晶次数,运用红外光谱鉴定所得产品。结果与结论:当首次抽滤溶液的体积为500 ml,结晶次数为4时,苯并三唑产率达90.5%以上,超过文献报道的水平,为该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杜斌;韩华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