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王迪;朱卫民;郭茂峰;焦凤云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房性心律失常100例窦性P环分析,探讨P向量在心房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AMI伴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P环分离,高倍放大,对额(F)面、横(H)面逐项测量,统计出AMI部位,窦性P环大向量,大向后向量,大向左向量,大向量分别与大向后向量、大向左向量之和振幅值,以及P环离心支和(或)回心支凹陷和(或)扭曲、环体在各面运转方向发生异常改变及H面向量角增大的人数关系。结果:AMI伴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P环发生异常改变人数较多的是下壁AMI、广泛前壁AMI、正后壁AMI、右室AMI。结论:AMI伴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P环发生异常改变,提示伴有心房肌梗死。P环离心支异常改变提示右心房肌AMI,P环回心支异常改变提示左心房肌AMI。
作者:梁义才;梁雪;王芳;梁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醋氨己酸锌(ZAC)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方法治疗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135例。ZAC治疗组68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47例,胃溃疡(GU)21例;应用ZAC 0.3 g,口服,3次/d。西米替丁组67例,其中DU 46例,GU 21例,应用西米替丁0.2 g,口服,3次/d,晚睡前服0.4 g。疗程:DU 4周,GU 6周,结果:溃疡愈合率ZAC组DU为48%,GU为69%;西米替丁组DU为52%,GU为5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疼痛症状缓解率ZAC组DU为70%,GU为100%;西米替丁组DU为87%,GU为86%(P>0.05);不良反应率ZAC组为16%,西米替丁组为11%(P>0.05)。结论:ZA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作者:冯常炜;崔广林;李振峰;赵治国;唐芙爱;段芳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组织P185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0例多形性腺瘤(PA),12例腺淋巴瘤(AL),1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MPA)和25例腺样囊性癌(ACC)中neu基因的表达产物P185蛋白。结果:PA组织中P185蛋白的阳性率为10.0%(2/20)。MPA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7.9%(11/1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涎腺肿瘤中P185的阳性率为100%,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48.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eu基因的表达产物P185蛋白在PA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P185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为临床外科选择术式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何巍;刘学杰;龚建民;栗清朝;石爱梅;姜国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根尖周炎常规根管治疗需要患者多次复诊换药方可治愈。作者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利用微波与传统根管治疗相结合治疗慢性根尖周炎91例106牙,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1例患者共106牙,其中男性52例,女性39例,年龄17至65岁。106牙中前牙42牙,双尖牙37牙,磨牙27牙。67牙伴根尖瘘管,39牙为无瘘管型,所有牙齿均适合做常规根管治疗。
作者:田玉岭;彭朝晖;宋绍华;李学玉;高峰;石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麻醉在乳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30例乳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2.5 g/L罗哌卡因组(n=10);Ⅱ组:3.75 g/L罗哌卡因组(n=10);Ⅲ组:5 g/L罗哌卡因组(n=10)。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10 g/L利多卡因5 ml,观察5 min。分别注入不同浓度罗哌卡因10~15 ml,20 min后平面不满意者追加5~10 ml。连续记录给药时、给药后15 min、45 min时血压、心率、xO2。麻醉中患者不吸氧。结果:麻醉平面出现时间:Ⅰ组为15 min,Ⅱ组为10~15 min,Ⅲ组为10 min。镇痛效果:极满意:Ⅰ组1例,Ⅱ组3例,Ⅲ组6例;满意:Ⅰ组2例,Ⅱ组3例,Ⅲ组3例;不满意:Ⅰ组7例,Ⅱ组4例,Ⅲ组1例。3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2.5 g/L罗哌卡因不适用于乳腺手术,3.75 g/L罗哌卡因适用于乳房单切或区段切除的患者,5.0 g/L罗哌卡因用于乳腺手术镇痛完善、完全有效、且副作用少。
作者:韩雪萍;马艳丽;刘旭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肾移植术后患者为了预防排异反应,需要维持在一定的免疫抑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易并发结核病,且有不典型性、播散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本院1986年10月至1999年12月,共治疗肾移植术后结核病12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珍;丰贵文;赵显国;栗河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妥泰(TPM)单药对部分性癫痫(NDP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NDPE 52例,以开始治疗前4周发作频率为基线,与评价前12周平均每4周发作频率进行比较。按常规计算完全控制率和有效率。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完全控制率78.8%,有效率88.5%;NDPE不同发作类型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26例次出现不良反应,但绝大部分症状轻微,可自行消失;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PM对NDPE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魏建科;黄希顺;连亚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PC12细胞分化的神经细胞的分裂、突起延伸、迁徙和分化等细胞行为。方法:采用Giemsa、甲绿-派郎宁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培养的PC12细胞。结果:培养分化的神经细胞呈现横裂、纵裂等不同方式的无丝分裂像;分裂中的神经细胞可呈现形态及化学不对称性;分化的神经细胞有明显的细胞迁徙运动和突起延伸。结论: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神经细胞能以无丝分裂方式增殖;分化神经元可以通过细胞迁徙、突起延伸及共同胞质桥等方式相连接。
作者:丁明杰;史学义;张娓;丁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犬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多巴胺(DA)受体亚型类别与反应特性。方法:利用离体血管微量生物反应检测技术,测定多巴胺1(DA1)受体激动剂非诺多泮(Fenoldopam,FODA)和多巴胺2(DA2)受体激动剂propylbutyl-dopamine(PBDA)对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环的舒张反应。结果:①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均有DA1受体分布,但其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别;②脑动脉内既有DA1受体又有DA2受体分布;③用6-羟多巴胺(6-OHDA)处理后的实验进一步证实脑动脉存在有DA2受体。结论:冠状动脉和脑动脉DA受体亚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阐明这种异质性将有助于了解多巴胺受体对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不同生理反应。
作者:王毅;朱琳;郑丽丽;赵荣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骨折,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本院1992年1月~1996年6月应用克氏针等多种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5~12岁,平均9岁。左侧19例,右侧41例;粉碎性骨折31例;屈曲型5例,伸直型55例。
作者:赵太行;王启增;吕建国;滕宝庆;连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上颌窦鳞癌发生不同阶段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分别观测EGFR在上颌窦正常粘膜、慢性炎症及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上颌窦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EGFR在上颌窦不典型增生粘膜和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单纯增生的粘膜,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又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P<0.05);EGFR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否及3 a生存期有关(P<0.05)。结论:EGFR在上颌窦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上颌窦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陈东;贺建业;魏永昆;高冬玲;许平;张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真菌性尿路感染是常见的院内感染性疾病之一,常在消耗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多种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的开展,放射医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插管导管技术的临床使用,该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警惕。作者1991年2月~1999年3月共收治46例真菌性尿路感染,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冰峰;刘宇;牛素芳;李玉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尿筛查对粘多糖累积症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上初诊为粘多糖患儿采用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浊度实验和酸性白蛋白实验进行筛查。结果: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浊度实验阳性率达97.1%,酸性白蛋白实验阳性率达94.1%。结论:尿筛查可辅助诊断粘多糖累积症,适宜推广应用。
作者:宋国英;李晓雯;陈辉;贺颖;游文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临床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化107例均行B超检测,将其胆囊壁厚度变化与肝功能Child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组,肝硬化A、B、C三级(组)胆囊壁厚度分别为(2.68±0.53) mm,(3.89±0.78) mm,(4.69±1.19) mm,(6.55±1.83) mm,以胆囊壁厚度≥4 mm为标准,各组异常率分别为6.67%(2/30),45.45%(30/66),71.43%(15/21),100%(20/20)。正常组、A、B、C三级组胆囊壁厚度逐级比较经q检验,P均<0.01,胆囊壁异常发生率经χ2检验,P均<0.05。胆囊壁厚度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呈负相关(r=-0.50,P<0.01)。结论:胆囊壁厚度变化检测对肝硬化临床分型,判断病情预后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崇奇;王池平;乔怀福;尚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6年元月至1998年12月,对22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行坚固内固定术,现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2例行手术坚固内固定患者均为成人,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小21岁,大52岁。单侧骨折17例,双侧骨折5例;髁状突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9例,髁状突移位18例,脱位4例;髁状突颈骨折15例,髁颈下骨折7例。1.2 材料坚固内固定钛板、钛钉及固定工具均为第四军医大学齿科材料厂与西安中邦公司联合研制的口腔颌面外科专用器材。小型钛板为均4孔或加长4孔,厚0.1 cm,钛钉直径0.2 cm,长0.7 cm。
作者:刘玉学;郭俊梅;王国庆;王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传代培养的PC12细胞的无丝分裂和不对称分裂,探讨其在肿瘤发生、肿瘤细胞多形性和细胞分化中的意义。方法:传代培养的PC12细胞以Giemsa染色、甲绿-派郎宁的细胞化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分别观察。结果:PC12细胞呈现横缢型和侧凹型等无丝分裂像,并且观察到其形态、大小和化学性质的不对称性分裂及细胞脱颖现象。结论:无丝分裂和不对称分裂是PC12细胞多形性形成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无丝分裂及其不对称性对肿瘤发生及肿瘤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邢文英;史学义;丁一;张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微泵持续输注法硬膜外麻醉效果及对肿瘤患者血流动力学、皮质醇的影响。方法:122例ASA Ⅰ~Ⅱ级拟行上、中腹部手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微泵持续注药组)61例和Ⅱ组(间断注药组)61例。2组患者均选用10 g/L利多卡因和2.5 g/L丁卡因混合液。硬脊膜外腔穿刺成功置入导管后,Ⅰ组微泵持续注药,首次量10 ml以1 ml/min速度泵入,维持量0.1 ml/min;Ⅱ组首次量10 ml,5 min内分2次注入,5 ml/次,维持量每隔60 min注入6 ml。观察首次量注入后麻醉起效时间、阻滞范围及注药10 min,15 min,30 min,60 min,75 min时平均动脉压(pMA)、心率(fH)、中心静脉压(pCV)、血氧饱和度xO2及心电图(ECG)变化,以及麻醉1 h、术毕、术毕24 h皮质醇含量。结果:注入首次量后,麻醉起效时间Ⅰ组较Ⅱ组长,阻滞范围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MA Ⅰ组首次量注入后30 min内下降速度缓慢、幅度小,维持麻醉期各时点稳定。Ⅱ组注首次量药后30 min内和维持麻醉期每次注药后15 min pMA均显著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pCV变化与pMA变化相似。Ⅰ、Ⅱ组注药后各时点fH、xO2、ECG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皮质醇含量2组麻醉前、术毕、术毕24 h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Ⅱ组麻醉1 h时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硬膜外微泵持续输注给药法阻滞范围与间断注药法无差别,对血流动力学及皮质醇含量影响较间断注药法小,可视为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给药方法。
作者:马君志;张卫;马民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所引起的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后果严重而又难以预防。口腔是各种疾病传染的门户,乙肝在口腔科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口腔科器械及医护人员密切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等污物,如治疗操作不慎或消毒灭菌不严,则可能在就诊的患者中或医患之间引起乙肝传播,因此,阻断乙肝在口腔科的传播极其重要,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任务。作者对本院口腔科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淑;张建成;韩全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简称Hp)不同菌株对胃粘膜的粘附能力与粘附特征,并结合Hp的其他毒力因子探讨Hp的粘附能力在致病性中的作用。方法:用10株Hp对4个6~8月龄流产胎儿胃粘膜组织进行粘附试验。结果:Hp不同菌株对胎儿胃粘膜的粘附数量有很大的差别,平均每个组织片粘附数量51~3 700;同一株Hp对不同胎儿胃相同部位及同一胃不同部位粘膜组织粘附数量差别很大,但菌株来源患者的胃粘膜组织病理变化均为中度以上。结论:Hp对胃粘膜的粘附数量不仅取决于细菌自身分泌的粘附素数量和种类,也决定于不同机体分泌的相应粘附素受体的种类和数量;在致病性中,粘附固然是首要条件,但并非引起胃粘膜病变的唯一关键因素。
作者:代丽萍;王凯娟;段广才;张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16的表达。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0例卵巢上皮性癌、12例良性卵巢肿瘤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yclinD1、p16的表达,并对二者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时间之关系进行探讨。结果:①CyclinD1阳性表达多见于临床期别晚、伴有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短的病例组(P<0.05),低分化者阳性表达高于高分化者,Ⅲ级与Ⅱ级、Ⅰ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p16阳性表达多见于临床期别早、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长的病例组,阴性多见于临床期别晚、低分化、伴有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短的病例组(P<0.05)。③p16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CyclinD1过表达和p16失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病理指标有关,在其发病中有协同作用。
作者:赵先兰;乔玉环;史惠蓉;李留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