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204例术后处理

周红;李培;祁培延;张永灿

关键词:鼻息肉, 鼻内窥镜, 手术, 术后处理
摘要:1995年6月~1999年12月作者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法对307例患者进行治疗,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204例患者的术后处理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与QT间期的关系及治疗

    目的:探讨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与QT间期的关系及相应治疗手段.方法:对16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同步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测定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手段,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伴发于QT间期延长8例,其中获得性6例,先天性2例;伴发QT间期正常者8例,其中6例与冠心病有关,2例发生于极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后.14例临床治疗有效,2例死于心室纤颤.结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易转化为心室纤颤,病死率高,对不同类型多形性室速应细心分类,区别对待.

    作者:李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细菌内毒素增敏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感染与HI联合作用引起脑损伤的动物模型,探讨细菌内毒素(LPS)对缺氧缺血(HI)引起脑损伤的增敏作用. 方法:7 d龄新生大鼠给予不同剂量LPS,观察动物体温、体重、脑损伤及病死率,确定亚临床感染的LPS剂量;亚临床感染剂量的LPS结合HI组和单纯HI对照组动物,在HI后72 h取脑进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组化染色,以评价2组动物脑损伤程度.结果:LPS 0.3 mg/kg对新生大鼠无毒副作用,类似于亚临床感染.LPS 0.3 mg/kg加HI 10 min时未见明显脑损伤,类似于单纯HI 10 min的脑组织学改变;在LPS加HI 20 min 时,脑损伤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与单纯HI 50 min时的脑损伤程度类似.结论: LPS 0.3 mg/kg和单纯HI 20 min均不能引起明显的脑损伤,二者联合作用却可以引起明显的脑损伤,提示LPS对HI引起的脑损伤有增敏作用.

    作者:王小阳;朱长连;杨平;程秀永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体下颌肿瘤骨煮沸再植17例

    自1994年6月至1999年10月,对17例下颌肿瘤骨行煮沸后立即再植术,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现军;耿宏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后护

    本院自1992年至1997年收治重症肌无力患者9例,其中3例行胸腺瘤切除术,术后给以精心护理,患者病情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牛亚平;王京萍;赵宏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4例

    三磷酸胞苷二钠 (CTP)是神经细胞代谢的能量物质,对缺血的大脑细胞具有支持存活、延缓死亡和增强修复的作用.作者用CT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34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HIE诊断依据1997年<中华儿科杂志>HIE诊断标准.所选患儿均为足月儿,胎龄 37~40周,体重2.9~4.0 kg,均于出生后 48~72 h行头颅CT检查,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轻度HIE 8例,中度17例,重度9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轻度HIE10例,中度16例,重度8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儿入院日龄均小于2 d,2组间在窒息原因及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氧疗,脱水降颅压治疗,维持脑灌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治低血糖、硬肿、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同时给予胞二磷胆碱125 mg加入50 g/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TP治疗,按3~5 mg/(kg*d),加入50 g/L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1次/d,治疗过程中分别于第7 d和14 d时做NBNA测查评分,评分由曾在北京进修的专职医生进行.

    作者:冯永歌;刘建军;申敏;孙君轶;宫红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近端等速表面积法测量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的准确性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近端等速表面积(PISA)法测量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MVA)的准确性.方法:选取38例二尖瓣狭窄病例,以手术中直接测量的二尖瓣口面积(aMVA)为对照标准,对比分析PISA法、二维超声法(2DE)、压差减半时间(PHT)法、二尖瓣血流连续性方程(MFCE)法的测值.结果: PISA、2DE、PHT、MFCE法的MVA测值依次为(1.24±0.56)cm2、(1.29±0.61)cm2、(1.14±0.63)cm2、(1.12±0.59)cm2,与aMVA(1.18±0.57)cm2比较,除2DE法P<0.05,其余P均>0.05.4种超声方法测值与aMVA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89、0.95、0.71、0.70.结论:PISA法测量的准确性高,优于PHT法、MFCE法,略低于2DE法,但适用于各种临床条件.

    作者:汤庆;吴俊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六例

    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一般采用内科治疗.自1997年10月至2000年3月,对6例内科治疗无效的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5例患者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51~66岁,平均57.9岁.均经CT、MRI证实为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并经内科治疗无效.有高血压病史者4例,高脂血症者5例,糖尿病史者2例,冠心病史者3例.1.2 临床表现静止状态下发病4例,活动中发病2例.意识障碍6例(昏迷4例,嗜睡2例),语言障碍2例(左脑梗死),头痛呕吐4例,双眼同向凝视5例,一侧病理征阳性5例,双侧病理征阳性1例,一侧肢体运动障碍6例,脑疝4例.1.3 影像与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额颞顶大面积低密度区大于同侧大脑半球1/2或2/3,中线结构移位>5 mm 4例,6例均经TCD证实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4 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患者取平卧位,病侧朝上额颞顶倒问号切口,切开头皮时沿颞浅动脉后缘切开,保留颞浅动脉主干及前、后支.切开颞肌,逆行分离颞肌,尽可能保护颞肌下骨膜,连同皮瓣-颞肌向下翻转.游离大骨瓣开颅,前方位于眉弓中点上2 cm,后方达顶结节,向下延伸达中颅窝底,去骨瓣并咬除颞骨达中颅窝,于骨窗缘悬吊硬膜以防硬膜外血肿,放射状剪开硬膜,即见到向外膨出的缺血水肿的脑组织,沿脑沟或脑表面的血管边缘切开蛛网膜数处,切口≤1 cm.颞肌剥离面止血但不可过度烧灼,连同头皮与颞肌贴附于缺血的脑组织上,缝合头皮.

    作者:薛勇;杨金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

    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上,如何减轻创伤,保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一直是脊柱外科医生的研究方向[1,2].作者自1998年~1999年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行椎间盘切除术,进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4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善奎;张春霖;杨胜厚;李灵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中hMSH2 mRNA的表达

    目的:研究正常胃粘膜和不同分化程度胃癌胃粘膜组织中hMSH2 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27例胃癌(高、中、低分化分别为5例,9例与13例)和19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hMSH2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癌组织中杂交信号阳性细胞数与正常组织相比显著减少(P<0.05).低分化胃癌(21.8±10.6)与中分化胃癌(50.9±19.3)及高分化胃癌(72.5±23.3)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hMSH2 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愈低,其hMSH2 mRNA表达愈低.hMSH2 可能对胃癌细胞存在分化诱导或转录水平调控.

    作者:乐晓萍;张钦宪;杜鹏;丁一;金辉;吴景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技术改良

    目的:对变性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方法适条件进行探讨和改良.方法:采用PCR-聚丙烯酰胺电泳、硝酸银染色检测159~196 bp及336 bp DNA片段,并对不同显影液浓度与显色温度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NA分子经改良银染法检测均清晰可见,对比良好.结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采用银染技术分析,方便快捷,易长期保存,并减小了对人及环境的毒害作用.

    作者:乐晓萍;杜鹏;张钦宪;丁一;金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通脉降脂对高胆固醇血症鹌鹑血脂、vWF及GMP-140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通脉降脂对血脂、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HC)鹌鹑动物模型,同时用通脉降脂治疗,检测血脂(酶法)、血浆vWF及GMP-140(ELISA法),并与正常、HC及洛伐他汀治疗的鹌鹑进行比较.结果:通脉降脂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vWF和GM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通脉降脂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性等作用,从而可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作者:沈晓君;魏重琴;姬生国;韩桂英;吕新全;祁长荣;王化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细胞因子对小牛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介素6(IL-6)、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γ干扰素(IFN-γ)对小牛晶体上皮细胞(BELC)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它们在后囊浑浊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的IL-6、IL-1ra及IFN-γ对体外培养的BLEC增殖的影响;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这些细胞因子对体外培养的BLEC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IL-6 102~104 U/ml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IL-1ra 102~104 μg/L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而对胶原合成无影响,IFN-γ 102~105 U/ml显著抑制细胞增殖,103~105 U/ml显著抑制胶原合成.结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后囊浑浊的形成;IFN-γ和IL-1ra可用于防治后囊浑浊.

    作者:张凤妍;王国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8例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迄今临床上仍缺乏理想药物,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答率亦仅有40%左右[1],且对母婴传播引起的HBV感染有效率低,甚至无效.说明单一的抗病毒药物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病毒.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可能增加疗效,减少HBV耐药性的产生.核苷类似药拉米夫定,有强大的抑制HBV DNA的作用,但对HBeAg抑制作用较弱,HBeAg持续阳性是拉米夫定抗HBV失败的因素之一[2].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作为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时间较长,临床观察对HBeAg抑制作用较强.作者将两药联合应用治疗HBV慢性感染7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取自1998年12月至2000年10月中原油田总医院传染科住院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其中联合治疗组78例,男52例,女26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38.2岁;发现HBsAg阳性1~20 a,谷丙转氨酶(125±52)Iu/L,HBV-DNA在(1×105~1×1012)copy/ml.对照组63例,其中37例为住院患者,26例为门诊患者,男48例,女15例,年龄为16~48岁,平均35.5岁,发现HBsAg阳性1~18 a,谷丙转氨酶(118±61)Iu/L,HBV-DNA在(1×105~1×1012)copy/ml.2组病例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组采用Ara-AMP 400 mg/d,静脉滴注,连用4周,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疗程为26周.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疗程为26周.2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及对症治疗.均不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不用降酶药物.

    作者:阎稳;贺俊英;胡玉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小脑出血破入脑室12例

    1993年7月至2000年6月,采用前额钻孔脑室大管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12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50~75岁,平均53岁.10例有高血压病史3~10 a,2例无高血压病史.住院时血压170~220/90~120 mmHg.双侧瞳孔不等大5例,颈抵抗征均为阳性,无病理征5例,双侧病理征7例.1.2 MRI影像检查小脑出血至双侧脑室、第三脑室异常扩大,第四脑室被血块填塞5例;小脑出血致轻度梗阻性脑积水4例;单纯性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无梗阻性脑积水3例.1.3 治疗方法①本组患者均行患侧前额钻孔侧脑室前角穿刺,置脑室外引流管.置管内径2 mm的有侧孔的导尿管,外接引流瓶.脑室外流管放置的高点,术后1~2 d为低于脑室平面约2 cm;2~5 d平前额或前额上5 cm;5~14 d为前额上10~15 cm.引流时间为1~20 d,多数10 d左右.根据脑室内及小脑血肿情况,每d于脑室引流管内先注入10 ml至20 ml生理盐水冲洗,后注入5 ml生理盐水溶解2~4万单位尿激酶液,每次注药后关闭6 h,每12 h重复1次,尿激酶多应用4 d.②本组患者均第2 d行脑脊液置换术,直至复查CT或MRI与引流液性状决定放管时间[1].

    作者:马玮莉;李会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5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导致脑动脉硬化、脑梗死或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本院1996年1月~1997年6月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6例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的脑动脉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的脑血流状况.

    作者:周孝琳;赵开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白细胞滤过血输注与胃肠道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肠道癌患者术后感染与输血及血液成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81例胃肠道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多种因素.结果:281例中有117例进行了围手术期输血,其中34例输白细胞滤过血,感染率为5.9%;83例输全血或压积红细胞,感染率为36.1%.164例未输血,术后感染率为4.3%.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术后感染发生率随输血量增加而增大.结论:胃肠道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与输血、血液成分及输血量等有关.故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应尽量不输血或少输血,对确需输血的患者,应输白细胞滤过血,提高输血质量,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汪群英;吕先萍;刘爱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镜下置放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狭窄26例

    食管狭窄是晚期食管癌及其术后或放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进食质量和生存质量.本院1998年12月至1999年10月采用内镜下置放国产记忆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狭窄2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6例患者均经内镜、X线钡餐检查、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进展期食管癌,且无手术适应证或不愿接受手术及术后复发者;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59~89岁,平均年龄68岁;治疗前吞咽困难按Stroller 分级:3级18例,4级8例;病程3~10个月,平均4.6个月;梗阻部位:食管上段4例,其中根治术后吻合口复发2例,但其狭窄上端距门齿均在22cm以下;食管中段10例,食管下段12例;病灶狭窄长度3~8 cm,其中<4 cm 3例,4~6 cm 15例,>6 cm 8例.

    作者:寇学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分析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胃癌组织中是否存在甲基化异常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2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胃粘膜组织应用甲基敏感酶(HpaII)和甲基非敏感酶(MspI)酶切,结合PCR扩增技术,对p16基因外显子1、外显子2的二核苷酸胞嘧啶特定序列5'-CCGG-3'位点甲基化进行检测.结果:20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外显子1、2异常甲基化分别为5例(25%)和9例(45%),正常组织未发现甲基化异常;14例高甲基化标本中,中分化胃癌4例,低分化7例,高分化1例;有2例存在外显子1、2同时甲基化异常,二者均为低分化胃癌,进展期胃癌(Ⅲa、Ⅳ期各1例)中1例呈现泳动易位;外显子2甲基化异常多发生于晚期肿瘤患者(P<0.05).结论:p16基因甲基化异常可能会造成基因功能丧失,从而失去对细胞增殖的负性调控作用,导致胃癌发生与进展;外显子2高甲基化与临床进展有关,可能为晚期事件.

    作者:张钦宪;杜鹏;乐晓萍;金辉;吴景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四例

    鼻咽纤维血管瘤常发生于男性青年,治疗主要靠手术,瘤体除纤维组织外,瘤中血管丰富,管壁薄,缺乏弹性,损伤后不易收缩,常引起大出血,另外其生长扩展能力强,易侵犯鼻腔、鼻窦、翼腭窝、颅底等,因而病理上虽属良性,但临床上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如何减少出血是手术成败的关键.1998年以来,本科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采用术前行血管造影栓塞的方法,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4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耿曼英;陈蓓;张笑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糖尿病肾病162例临床资料分析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也缺乏有效地治疗措施[1].作者收集了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162例DN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了解DN发病因素及与其他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庆祝;秦贵军;马连峰;张会娟;董义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