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芬太尼-安定复合全麻诱导60例

刘相军;刘琼

关键词:异丙酚, 芬太尼, 安定, 麻醉
摘要: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10余年.其麻醉性质与硫贲妥钠相仿,但作用稍强,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而完全、恢复平稳、无蓄积无毒性、不良反应少.作者1993~1998年用异丙酚-芬太尼和异丙酚-芬太尼-安定复合全麻诱导60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异丙酚-芬太尼-安定复合全麻诱导60例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在我国临床应用已有10余年.其麻醉性质与硫贲妥钠相仿,但作用稍强,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而完全、恢复平稳、无蓄积无毒性、不良反应少.作者1993~1998年用异丙酚-芬太尼和异丙酚-芬太尼-安定复合全麻诱导60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相军;刘琼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非淋菌性尿道炎并发前列腺炎34例PCR检测

    采用PCR方法对34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并发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了沙眼衣原体(CT)、生殖支原体(MG)、解脲支原体(UU)检测,以期了解三者与前列腺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宇;潘国胜;田俊;孔繁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葛根总黄酮的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实验

    目的:观察葛根总黄酮的毒性.方法:采用简化机率单位法计算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结果:腹腔注射LD50为5.97(5.46~6.48)g/kg,经口灌胃LD50为10.11(9.41~10.8)g/kg.对大鼠长期毒性:给动物经口灌胃葛根总黄酮剂量为2.50,1.66及0.83g/kg,1次/d,连用90d;动物一般情况良好,除大、中剂量对雄性动物体重及白细胞总数稍有影响外,对血小板、血色素、肝肾功能及各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长期应用本品可能不产生蓄积性毒性.

    作者:王庆端;江金花;孙文欣;夏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严重肝外伤24例创面处理体会

    1990年1月~1998年2月共收治24例严重肝脏损伤(Ⅲ~Ⅴ级)[1],现将作者的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严重肝外伤,男22例,女2例;大年龄58岁,小年龄4岁.其中Ⅲ级肝损伤10例,Ⅳ级10例,Ⅴ级4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所致的撞击伤16例,高处坠落摔伤5例,刀刺伤3例.

    作者:朱运海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硝酸甘油联合复方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9例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类型.由于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多,人类老龄化趋势明显,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1994年3月~1998年3月作者用硝酸甘油及复方丹参进行联合静脉滴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玲;孟健;孙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创伤性休克并发急性胃扩张1例

    1998年2月5日收治1例因炸药爆炸而致创伤性休克患者,虽经全科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但终因合并急性进行性胃扩张而致抢救失败,现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女,50岁,农民,于1998年2月5日上午在家自制儿童摔炮时,不慎导致1kg左右炸药爆炸,被炸伤头面部、左上肢及左大腿部,下午1时被紧急送至本院.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9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8/5kPa,神志恍惚,极度烦躁不安,头面部、左前臂、左手、左大腿部广泛炸伤.创面布满砂石粒弹孔,皮肤烧伤不明显,渗血不多,其中右侧额眶部有一3cm长不规则伤口,深达颅骨,未探及明显与颅内相通伤道.

    作者:刘军科;孙海玉;张华;张辉;钱旭晖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临床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实施临床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麻醉.选择合适的麻醉前用药、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术中注意输液、扩容、维持循环血量、行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术.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麻醉效果满意.血压在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转流后回升.供肝置入复流时血压为14.3~15.6/7.8~9.1kPa(110~120/60~70mmHg).结论:选择合适的麻醉前用药、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及行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术,有助于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术后呼吸支持和镇痛是必要的.

    作者:韩雪萍;王莉霞;张水军;潘俊明;孙瑞广;马君志;苏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术中护理配合

    本院自1995年至1998年进行了15例同种异体犬肝移植,在犬肝移植实验研究成功的基础上,1997年8月为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获得成功,现将手术室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侯晓旭;张曾梅;张水军;段素君;毕惠萍;李荣花;孙荣燕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654-2在老年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副作用

    1987~1996年应用654-2治疗50岁以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发生明显副作用1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老年组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50~76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文献[1]为诊断标准;对照组(中、青年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5~49岁,诊断标准同上.

    作者:杨柳;时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鼠伤寒沙门菌L型变异引起细菌质粒和外膜蛋白的丢失

    目的:了解鼠伤寒沙门菌L型变异对细菌质粒和外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在鼠伤寒沙门菌L型的诱导传代过程中,取传不同代的L型细菌提取质粒,观察质粒图谱的变化.提取鼠伤寒沙门菌稳定L型的外膜蛋白,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外膜蛋白的变化.结果:鼠伤寒沙门菌L型在诱导传代过程中原菌的质粒逐渐以致全部丢失,大多数外膜蛋白亦丢失.结论:鼠伤寒沙门菌发生L型变异后,原菌的质粒不能稳定遗传,且有外膜蛋白的丢失.

    作者:骆卫锋;胡志荣;赵凤兰;胡军;徐友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胸锁乳突肌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胸锁乳突肌和副神经的解剖关系及在痉挛性斜颈中的作用,为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切口和方法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测活体成人男女各100名例胸锁乳突肌长度、宽度,标本65具(男35具,女30具)该肌长、宽和厚度及其周围结构.结果:见乳突尖向胸锁乳突肌前缘4cm(上1/4下3/4交点)和向下至后缘5cm(上中1/3交点)处连线深面有副神经(80%±5%),该处是切断胸锁乳突肌及其副神经肌支的佳部位之一.二腹肌后腹深面为高位结扎切断副神经点,若再向上易伤颈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深面的副神经大横径为(2.3±0.5)mm.结论:沿副神经的体表投影线,设计出和投影线相应的手术切口,切断副神经和部分胸锁乳突肌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较好部位.

    作者:高晓群;王延芬;高文龙;高龙远;徐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阑尾切除术不缝合腹膜预防切口感染425例

    作者自1992年2月开始,行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不缝合腹膜,在预防切口感染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1992年2月至1998年2月除急性阑尾炎穿孔伴有弥漫性腹膜炎、发病超过72h以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外的急性阑尾炎手术病例,行阑尾切除术不缝合腹膜,共425例,均为男性,年龄18~60岁,平均30岁.将其与1986年至1991年的440例(均为男性,年龄18~65岁,平均32岁)术中缝合腹膜的患者进行对比.

    作者:季文广;胡向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吸入性损伤4例治疗体会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死亡率较高,国内文献报道为30.7%[1],继发肺部感染为主要死亡原因.患者伤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支),加之吸入性损伤更增加了治疗难度.本院于1998年8月~1999年1月收治4例吸入性烧伤患者,均患有慢支,报道如下.

    作者:谭秀丽;王和平;刘春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56例分析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是指机体在各种感染、炎症、创伤、缺氧缺血等刺激后,同时或序贯性地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以致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或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MSOF是儿科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儿科医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小儿肺炎是常见病,也是小儿时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发生MSOF时,病死率更高.为了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作者将本院1988年至1998年10月间儿科住院肺炎合并MSOF56例患者的诊治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孙京电;宋全奇;刘秋梅;梁金铸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分子克隆

    目的:为探讨E-选择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分离培养及激活后,提取总RNA,用M-MLV逆转录酶将其转录成cDNA第一链,设计引物行PCR扩增.结果:其产物经电泳测定为1.9kb的片段,即E-选择素cDNA的全长编码区.先将cDNA连接至PUC-18载体并转化至JM-109中,提取质粒DNA.再将E-选择素酶切为3个片段进行序列测定,显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与文献报道略有差异:即53位G→A;655位T→C而导致氨基酸的改变(亮氨酸→脯氨酸);1914~1916位缺失AGC(丝氨酸).结论:为进一步研究E-选择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制备探针与单克隆抗体打下基础.

    作者:马民慧;汲言山;胡美茹;沈倍奋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观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同时期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取脑脊液1~2ml,先取0.5ml放在血细胞计数器内算出每例患者的细胞数.再取脑脊液1ml,经粟氏FMU-5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10min,标本晾干后再进行瑞-姬染色法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并计算出各自的百分率.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在不同时期有3个特征演变过程.①6~7h脑脊液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血细胞反应,72h后明显减少,1周后逐渐消失.②3~7d出现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反应,免疫激活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③3~7d脑脊液中开始出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14~28d逐渐达到高峰.结论:脑脊液细胞学观察有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出血过程监测、判断病程、推测出血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蕴;李伟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气管支气管异物411例临床分析

    1990年~1996年作者治疗呼吸道异物41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11例中,男300例,女111例.年龄小3个月,大70岁.其中3岁以下占75%.病史短数小时,长1.5a.合并呼吸困难163例(占总比例44%),声嘶70例(占17.1%),肺部感染86例(占20.9%),肺气肿63例(占15.3%),肺不张32例(占7.8%),心衰8例(占1.9%),需紧急气管切开7例(占1.7%).有明确异物史者占73%,X线检查肺部有异常改变者占80%.

    作者:高巍;巴云鹏;董明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硬膜外-腰麻针内针临床应用124例体会

    硬膜外-腰麻针内针联合麻醉是一种新型麻醉方法.本院自1997年3月以来应用此方法实施麻醉124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4例(ASAⅠ~Ⅱ级)下腹、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患者,男56例,女68例,年龄大68岁,小8岁.子宫切除术46例,膀胱及前列腺手术21例,直肠手术4例,下肢手术48例,阴茎成型术3例,阴道成型术2例,手术时间为1h10min~4h40min.

    作者:杨艳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EB病毒壳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应用

    目的:获得足够的EB病毒壳抗原,建立ELISA方法用于鼻咽癌的诊断.方法:将BALF4基因克隆进入载体pUR29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EB病毒壳抗原与β-半乳糖苷酶的融合蛋白,并通过DEAE-SepharoseFast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将纯化的蛋白用于ELISA方法检测人血清中的IgG/VCA和IgA/VCA抗体,用带有pUR291质粒的宿主菌裂解液吸收待检血清中的抗β-半乳糖苷酶抗体.结果:ELISA方法与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的结果呈正相关(r=0.6236,P<0.001;r=0.9225,P<0.001).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为阳性的血清,ELISA检测均为阳性;IgG/VCA和IgA/VCA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是免疫荧光方法的13倍和15倍.在40份免疫荧光检测IgA/VCA阴性的血清中,ELISA检测有3例阳性,表明ELISA方法比免疫荧光方法更敏感.结论: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抗原,为ELISA方法在鼻咽癌的诊断和大规模血清学普查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潘卫东;王东升;李燕;谷淑燕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隐源性脑脓肿22例临床分析

    自CT应用于临床以来,隐源性脑脓肿检出率增高.本院自1991年10月~1997年10月共收治隐源性脑脓肿22例,早期误诊5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8~60岁,30岁以下者18例,平均年龄25.6岁.22例中18例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癫痫大发作8例,局灶性癫痫9例,感觉性癫痫1例.其中3例患者表现为肢体无力,1例表现为肢体麻木,3例患者因感冒伴有低热、轻度头痛、鼻塞、流涕,4例患者眼底视乳头边界模糊.全部病例无明显视乳头水肿,无中耳炎、乳突炎、先天性心脏病、开放性颅脑损伤等病史.

    作者:李友仁;高彩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