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于明洁
湿润烧伤膏为临床常用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其药物主要成份由黄连、黄芩、黄柏等组成,可改善创面下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起到活血化淤止痛、预防和抗感染的作用,从而使新生肉芽及上皮组织迅速生长,促进溃疡面愈合.现随着其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它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也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孙爱妮;陈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据统计,约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足部溃疡;糖尿病足溃疡主要指初期的糖尿病人,没有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的人群,却已出现足部感染如甲沟炎、脚气感染等所造成的足部感染、化脓、溃烂等症状;糖尿病足溃疡多由于未系统控制饮食,未按时服用降糖药或者未定期监测治疗效果等因素,导致血糖控制不佳,造成患者末梢神经损伤、外周血管病变,这种损伤和病变在一定的诱因之下(如足部畸形、外伤)终导致慢性难治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将造成不可避免的截肢,其截肢率在非外伤性截肢中占首位.2010年11月15日我院收治1例老年性糖尿病足并难治性溃疡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胡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研究“人文关怀”在妇产科病房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妇产科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坚持以“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进行护理文化建设,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李杰霞;谢瑞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电凝刀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电凝刀治疗76例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6例患者中完整分离囊肿38例,分离中囊壁破裂34例,无法剥离4例.用电凝刀分离、电凝、烧灼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手术时间40-130min,平均50±32min,术中出血量为55-160ml,平均(85±26)ml,手术中无肠管、膀胱、输尿管等损伤.结论 电凝刀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区病灶处理彻底、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治疗开腹手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苗金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分析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430例受术者给予心理护理、围手术期护理、IUD副反应、并发症等护理,制定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430例,优325例,良98例,差7例(其中2例因术后阴道少量出血,引起抑郁,焦虑被迫取环).结论 加强受术者的心理护理手术前后护理,可提高护理优良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石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脊柱结核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进行探究.方法 对该院在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40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这140例脊柱结核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这14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或者后路的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以及加行内固定术.并对患者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对引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 根据随访记录发现本次收治的140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29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71%;在这29例患者中,胸腹膜损伤的有3例,神经功能障碍的有2例,术后感染的有7例,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有1例,脑脊液漏的有3例,手术应激反应的有2例,早期植骨排异反应的有2例,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的有2例,愈合后复发的有8例.结论 脊柱结核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一旦出现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要加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高朝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28岁,孕1产1主因取环器嵌顿2小时于2013-4-1,17:25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2009年剖宫产一女婴,末次月经2013-3-21,于2小时前在当地门诊取环时,取环器嵌顿不能取出,患者腹痛,被动体位急来我院,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行B超检查提示:宫内正常节育环,取环器于子宫前壁达浆膜层,活动时可见肠管随之在动,以子宫穿孔,取环器嵌顿收住院.人院查体:T37℃P86次/分BP140/8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下腹有压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取环器嵌顿其中,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1.0×109/L,HGB106g/L.初步诊断:取环器嵌顿子宫穿孔?瘢痕子宫住院后请外科会诊,组织科内讨论后,不能强行取出取环器(因为乡村医生极力要求把取环器取下来再说)根据B超检查很可能已穿孔,强行取出有可能出现出血,肠穿孔腹膜炎,我们处于被动状态,再者对患者不利,决定行剖腹探查术,于2013-4-1 18:00请外科一同手术,取膀胱截石位,探查见子宫后倾位,前壁下段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处即原有疤痕处,偏左有穿孔,取环器已钩住肠壁拧在一起,在直视下指导台下医生,逆向转动取环器,摘下肠管,退出取环器,在破口处见节育环尾丝,用止血钳取出,破口约1×1 cm,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2针,探查肠管破口约1×1 cm,距回盲部约1.3米,行修补术,其余肠管未见异常.术后禁食3天,术后第二天排气,恢复顺利,7天拆线愈合良好出院.
作者:李英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继发偏瘫患者康复的积极影响,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收治8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给予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实验组43例给予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抑郁评分量表得分差异.结果 实验组43例患者在全方位护理干预下,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且卒中后焦虑、抑郁等心境障碍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关键在于全方位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家庭和社会疾病负担.
作者:王淑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研究二次造影技术在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0例,根据其二次检测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二次造影组)15例,对照组(头部CT、MRI组)15例.而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检测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二次造影组患者的假阴性、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部CT、MRI组患者的相应几率,差异显著,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结论 二次造影技术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相信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因素及全程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在我站自2013年6月至2013年9月的640名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小板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 10例是因为采血不顺利导致血小板收集不成功,这大约占总数的1.5%,630袋血小板终符合血小板的质量检测.结论 要保证血小板全程质量的控制.必须对献血者进行全面的体检,还要对采血期间的不良反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采集到合格的血小板.
作者:王小琴;范惠玲;陈臻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64例晚期肺癌患者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 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9在我院救治的晚期肺癌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行疼痛护理干预,分析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 晚期肺癌患者经疼痛护理干预后,Ⅱ级以上疼痛的患者为32.81%,无疼痛和疼痛轻微的患者为67.19%.结论 对晚期肺癌患者实施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方法.方法 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在脉冲式正压封管的基础上,封管手的食指、中指分别置于留置针延长管滑动夹的两侧,同时拇指推动滑动夹进行夹闭;观察组在脉冲式正压封管的基础上,封管手的食指、中指同时置于延长管滑动夹的外端,同时拇指推动滑动夹进行夹闭.比较两组封管手法的堵管率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 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的堵管率明显降低,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 观察组封管时的手法优于对照组的封管手法,值得推广.
作者:吕伟华;陈明雅;张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3种肠道清洁方法在电子肠镜检查与治疗前的清洁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将接受电子肠镜检查与治疗的374名患者随机分为分次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组162例(A组)、单次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组116例(B组)和口服蓖麻油+20%甘露醇组96例(C组).各组按肠道清洁程度分为Ⅰ-Ⅳ级及合格亚组(Ⅰ级+Ⅱ级)与不合格亚组(Ⅲ级+Ⅳ级),通过比较各组及各亚组肠道清洁程度、不良反应及息肉发现率评价效果.结果 3组肠道清洁合格率分别为82.72%,81.03%,81.2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22%,22.41%,25.00%,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不良反应及息肉发现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种清洁方法肠道清洁效果及不良反应无差异,考虑到口感及饮水量的问题,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经济及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肠道清洁方法.
作者:王志民;卢高峰;孙趁意;李贵;唐芙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产后乳腺炎患者的病情观察内容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80例产后乳腺炎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疼痛及焦虑程度、住院时间.同时对80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病情观察内容.结果 所有患者都治愈出院.经比较发现,研究组的疼痛及焦虑程度明显较轻、住院时间也明显较短.结论 积极对病情进行观察,并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产后乳腺炎患者的疼痛及焦虑心理,并缩短临床恢复的时间.
作者:杨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手术室手术的患者120例分析研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室舒适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手术室全程护理中实施舒适护理服务能够明显的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使患者的满意度上升.
作者:邓德平;鲁玉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脱出伴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脱出伴腰椎失稳症的患者7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的患者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后外侧融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应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加后外侧融合术进行治疗.结果 患者在术后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约为6-16个月,两组患者在术后腰痛以及下肢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缓解,两组患者的术后随访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脱出伴腰椎失稳症的患者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后外侧融合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加后外侧融合术均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两者间疗效差异不明显.
作者:宋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本院1999年1月——2010年12月.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征的灵床资料.结果 12例均有剖宫产史,均为手术切除病患手术后假孕治疗3个月,随访一年无复发.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切口部位包块做出诊断.手术切除包块是首先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合理选择,手术中彻底切除病灶及手术后假孕治疗可有效防止复发.
作者:田德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时原发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0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原发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资料.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在治疗前后的检查值上存在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患者占76例,成功率为84.4%,住院期间患者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为6.7% (6/90),心肌梗塞动脉残余的狭窄程度是(5.1±6.3)%.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时原发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孙瑞鹏;范秀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6例颈椎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有患者40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实验中,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8.57%,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比,实验组的疗程明显缩短.结论 定点旋转复位法与常规推拿法治疗颈椎病均有较好疗效,但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蒙勇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在全面部骨折手术中用颌下区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 在6例全面部骨折手术中,均采用颌下区气管插管.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且不影响恢复咬合关系,术后无口底出血、感染、窒息、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颌下区气管插管是一种适合于全面部骨折手术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崔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