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腮腺术后两种引流方式的对比观察

韩蔚蔚;冯德斐;任妮娜

关键词:腮腺切除术, 负压引流
摘要:目的 对比两种引流方式在腮腺手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腮腺手术的患者80例,负压引流组44例,橡皮片引流组36例,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术后引流的临床疗效.结果 负压引流组中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9.09%;橡皮片引流组中1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30.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压引流结合短暂的加压包扎能减少腮腺术后并发症,优于传统的橡皮片引流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差异

    目的 临床分析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00例Ⅰ、Ⅱ其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给予保乳手术,对照组给予改良根治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实施常规放化疗,给予定期随访,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I、II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季晓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发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产科在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接收诊治4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对其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治愈36例,治愈率为90%,无效即死亡4例,无效率为10%,其中妊娠期间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及胎盘早剥各一例.结论 妊娠期间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及胎盘早剥是导致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早期诊断可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如凝血因子、新鲜血浆及血小板的输注,肝素的及时使用,切除子宫或者果断终止妊娠等可确保弥漫性血管患者抢救成功.

    作者:郑湘川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新型气管切开堵管技术

    气管切开患者病情稳定、气道通畅、呼吸平稳后需要进行堵管时,传统的堵管方法有很多的弊端,经过我们临床探索实践改进后,采用新型气管切开套管堵管技术,使其更加科学、安全、有效,更便于操作.

    作者:王丽莉;詹菊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7个月-3岁之间,女性33例,年龄在9个月-4岁之间,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高热惊厥.对所有患儿采取及时的急救措施,将7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患儿的急救和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急救与护理,所有患儿的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38例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1%,对照组35例患儿中,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7.1%.结论 在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的过程中,对患儿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并促进其快速康复,因此,此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春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住院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仅是打针吃药,心理护理对患者的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春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胸膜纤维板剥除术治疗慢性脓胸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胸膜纤维板剥除术治疗慢性脓胸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9年3月-2012年5月我科收入的57例需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的患者进行该手术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例病人均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其中治愈48例,好转8例,1例患者因结核性脓胸致胸廓严重变形、术后肺复张不全而无效,围术期无死亡患者.结论 慢性脓胸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安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世豪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手术过程中椎管内麻醉病人的心理护理

    通过对手术中清醒病人进行术前访视,术中心理护理和术后回访,减轻或削除病人思想顾虑,稳定病人情绪怀,科学地掌握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给予心理疏导,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李秀梅;韩颖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60例子宫肌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 采取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腹腔镜下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子宫肌瘤治疗,治疗组采取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进行POP-Q评估,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性生活情况以及盆底肌张力进行相对应的问卷调查,观察两种手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经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法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都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保留患者的子宫,并且创伤面小,恢复时间短,不会对患者的盆底功能产生明显不良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刘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静脉麻醉临床分析

    目的 对使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进行全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抽取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的择期手术患者50例,随机将其分为瑞芬太尼(即PR)组和舒芬太尼(即PS)组两组,每组各有25例择期手术患者.对两组择期手术患者进行相应药物的使用,对两组患者进行药物使用后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麻醉情况、用药量、停药至拔管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进行了解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DBP以及SBP值均降低,并且PR组中的HR值降低的更为明显,拔管后,PR组中患者的的心率增加更为明显,p<0.05.而PS组中患者的药物用量更少,手术时间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更短,p<0.05.结论 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者瑞芬太尼药物的靶控输注均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麻醉药物的选择.

    作者:金海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沟通技巧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探讨沟通技巧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在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为小儿进行输液的案例,从中抽取80例对其分析,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小儿在输液过程中为其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为小儿输液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与其沟通的技巧,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分析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输液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实验组患者治疗比对照组更顺利.结论 在为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沟通技巧可以促进小儿在输液的时候,护理人员有效的进行穿刺,提高护理人员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胥常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口腔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 探讨在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后不可避免引发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 笔者结合多年的治疗经验对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回顾.结果 在进行口腔局部麻醉时,由于药物本身或者器具等因素非常容易引起不同的并发症.结论 充分了解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掌握相应的处理办法,在发现并发症的情况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维护,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焦伟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维吾尔药加瓦日西安比尔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维吾尔药加瓦日西安比尔片的制备并建立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采用药材细粉与蔗糖、淀粉混合制粒压制成加瓦日西安比尔片,建立其性状、鉴别、检查等质量标准.结果 制备工艺可操作性强,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结论 经试验结果分析加瓦日西安比尔片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可靠等优点,为今后提高该片剂的制片工艺和保证质量奠定了基础.

    作者:阿力木江·阿布地热力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护理工作参考使用.方法 将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20例需要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和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我院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不良反应、患者焦虑状态及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的系统护理,所有患者检查均成功、期间无不良反应,患者的焦虑状态为(36.94±7.12),对我院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91±0.03),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T增强扫描检查中给予我院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CT增强扫描成功,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应用.

    作者:丁洁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对双胎妊娠围产期管理及效果的分析

    目的 分析对双胎妊娠围产期的管理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到2011年10月之间收录的74例双胎妊娠产妇进行围产期的管理,同时对其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其中74例双胎妊娠经过围产期的管理,其中出现病死率为3.1%,低于我院以往的资料的报道情况.结论 对于双胎妊娠的孕妇一般其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多,一般出现早产和围产儿的死亡的比率比较高,通过加强对双胎妊娠围产期的管理,可以减少死亡率的发生,同时提高整个围产保健的质量.

    作者:欧阳宁;徐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60例老年性消化性溃疡诊治分析

    目的 对60例老年性溃疡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 保守治疗主要用药有甲氰咪胍、雷尼替丁及奥美拉唑.手术治疗17例因出血或胃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结果 20例患者实施手术,进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有17例,手术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死亡,其余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3%.结论 治疗上应重视药物的合理应用,预防复发.一旦内科治疗无效应及早手术.

    作者:孙忠文;谭国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临床实验室药敏试验常见报告规则

    随着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多的威胁,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成为临床医师不得不面临严峻课题.普遍的耐药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DRSP),乃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CR-TB),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菌(ESBLs)及AmPC还有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不断地增加[1],都使临床治疗面临越来越大压力和困难.临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规范化,是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的第一道保证.我国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NCCLS/CLSI)颁布的Kerby-Bauer(K-B)法[2],作为临床常规药敏的法规.NCCLS/CLSI推荐纸片扩散法测抑菌环直径和肉汤稀释法测MIC值,少数细菌和抗生素要求用琼脂稀释法作为标准化方法.浓度梯度法药敏(如Etest法)兼有纸片扩散法与MIC法的特点,可合理选择使用,要做质量控制试验.

    作者:杨秋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奎尼丁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每组各25例,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0.2g/次,3次/日,连服2W;奎尼丁组口服奎尼丁0.2g/次,3次/日,疗程同胺碘酮组.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88.0%)明显优于奎尼丁组总有效率(56.0%),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总有效率较奎尼丁更有效、安全.

    作者:涂开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

    目的 观察探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和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52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均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护理前后心率、呼吸指标的变化,护理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后的心率及呼吸指标基本恢复平稳,与护理前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后的昏迷、头痛、视力模糊、呕吐、恶心、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护理后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协助其早期恢复正常的心率及呼吸,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单振敏;刘爱美;赵洪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2006年10月-2011年10月到我院诊治的88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将所得数据完全记录.结果 观察组44例患者中,治愈25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0.9%,对照组44例患者中,治愈16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2例,治疗有效率为72.7%.结论 对于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早发型子痫前期终止妊娠的不同分娩方式的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比较早发型子痫前期终止妊娠的不同分娩方式的母婴结局,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产妇62例,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44例,阴道产组18例,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并发症及围产儿、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剖宫产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心衰、肺水肿、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的围产儿窒息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阴道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产妇,采取剖宫产方式终止妊娠,其安全性较阴道分娩要高,尤其是针对孕周在34周以上的产妇,先通过期待治疗后,必要时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以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李晓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