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子宫复旧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80例行剖宫产的患者术后进行B超检查,观察其子宫复旧情况。结果行剖宫产术后5 d,出现宫腔积液的患者1例,占总数的1.25%;在术后42 d,出现宫腔积液的患者有3例,占总数的3.75%。检查子宫声像图为愈合良好的患者有75例,占总数的93.75%;而出现炎性反应子宫切口声像图的患者有3例,占总数的3.75%。结论用B超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情况进行检查,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慧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或者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2例确诊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7例,治疗组患者行单独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等。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6.0%,有效率为85.1%,细菌清除率为90.0%,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1%;对照组痊愈率为62.2%,有效率为84.4%,细菌清除率为90.9%,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好的治愈率和细菌清除率,治疗成本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赵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复方α-酮酸片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营养状况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复方α-酮酸片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炎症因子及营养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患者的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和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较干预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肱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及上臂肌围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α-酮酸片联合前列地尔能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炎症反应,延缓肾衰竭进展。
作者:陈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佝偻病合并缺铁性贫血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当地幼儿园中的500例儿童进行血常规、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碱性磷酸酶检测,研究分析佝偻病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结果500例儿童中,有70例为缺铁性贫血合并佝偻病,比率为14%,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且2~岁患儿有4例,占该年龄段总儿童的40%,比其他年龄段的儿童发病率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患有缺铁性贫血合并佝偻病的比率较大,2~岁儿童的发病率高,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应加强相关防治措施的宣教。
作者:齐彩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镇痛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予相同的综合性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镇痛治疗,试验组给予芬太尼镇痛治疗,观察记录2组用药后1 h、6 h、12 h、24 h、48 h的新生儿疼痛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通气参数、氧疗和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的新生儿疼痛评分于用药后1 h、6 h、12 h、24 h降低;生命体征及呼吸机通气参数于用药后6 h、12 h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氧疗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较苯巴比妥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能更快更有效消除人机对抗,降低患儿疼痛反应,改善呼吸机通气参数,缩短氧疗和机械通气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黎清耀;曾秋月;刘经飘;谭开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通过盆底肌筛查了解已育妇女盆底肌障碍状况并进行原因分析。方法选择妇保科产后42 d体检、妇女病普查门诊共1445例患者(年龄18岁~50岁)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妇科常规检查及盆底功能筛查,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诊断阳性人数567例(阳性率39.24%),阴道壁膨出546例(其中139例为单纯阴道壁膨出,其余伴子宫脱垂174例,伴压力性尿失禁136例,伴腹直肌分离97例),单纯盆底肌肉松弛21例。所有筛查阳性者均进行追踪随访,进行康复治疗仅有370例,治愈人数294例。结论女性盆底肌障碍性疾病与年龄、妊娠及分娩次数,胎儿出生时体重(体重大于4.0 kg)、绝经等有密切关系,已成为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问题,建立经济、实用、有效的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PFD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零凤莲;刘振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CD方案单用或与唑来膦酸联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0例MBD患者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PCD方案治疗,试验组采取PCD方案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骨痛缓解效果以及骨痛开始缓解起效时间。结果试验组骨痛缓解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骨痛开始缓解起效时间为(7.11±1.11)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68±3.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D方案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疗效显著,骨痛开始缓解起效时间较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黄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洗胃液用量,洗胃时间,观察抢救情况及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洗胃液用量、洗胃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医护员工素质的需要。其有利于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强化医院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医院的文化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医院文化建设的认知度不够;医院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和盲目性;医院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制度缺失及多层面脱节的现象,应针性实施多种措施促进医院文化建设。
作者:骆汉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在住院糖尿病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住院糖尿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护士预防压疮水平,及时进行糖尿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多方面实施预防压疮护理措施。结果180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压疮预防相关知识(压疮高危因素、危害性、心理支持、营养护理、血糖控制、减少受压、定时翻身及翻身技巧、功能锻炼、大小便管理等)了解165例(91.67%)、积极配合护理工作168例(93.33%)、发生压疮2例(均为难免压疮)(1.11%);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178例(98.89%)。结论通过对住院糖尿病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了对糖尿病压疮预防相关知识,进一步提升患者及家属自身的保健能力,配合护士工作,减少压疮发生,护理满意度高。
作者:周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380例晚期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预防:健全压疮管理组织结构、加强对护士的培训、规范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实施预防压疮的各项护理措施、严格床边交接班制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压疮相关知识了解86.84%、积极配合92.63%、护理满意度98.95%,高于对照组的64.21%,73.68%,86.32%(P<0.05);压疮发生率0.53%,低于对照组的4.21%(P<0.05)。结论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集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压疮相关知识的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降低了压疮发生率,增加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海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ASIA2000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个月~36个月,平均18.1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无内固定失效病例。骨折椎体的影像学评价,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 ASIA 分级,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E级以下15例均有1~2级恢复;VAS评分,术前平均7.1分,末次随访平均1.9分。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术骨折,可增加生物力学稳定性,恢复并保持骨折椎体高度,有利于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缓解腰背部疼痛。
作者:冯骁杰;汪锴;李绍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艾滋病流行病学态势,探索近期艾滋病防控策略。方法对港南区2006年—2015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患者(AIDS)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2015年港南区共报告HIV/AIDS 1326例,发生率居高不下;男女性别比为2.87∶1;病例向中老年发展,农民占71.49%,异性性传播占77.98%。结论港南区HIV/AIDS年发生率居高不下,当前防控措施宜根据艾滋病流行模式的转变适当调整重心。
作者:黄剑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对全髋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对30例行首次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术后常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组于术后6 h行耳穴埋豆,比较2组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耳穴压豆配合镇痛泵技术管理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作者:崔雁;倪玲玉;沈红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2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住院天数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生活质量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平均为(11.3±1.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4±2.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显著提高了护理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了患者的恢复进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秋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发生率5%~12%;于妊娠20周后,感到头痛、头晕等高血压的症状,其病情变化快,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抽搐昏迷等症状,甚至母婴死亡[1,2]。因此应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及时合理干预,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可以更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确保孕产妇安全,提高母婴预后质量[2,3]。现将其新的护理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作者:吴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针、奥美拉唑针联合中药方剂八珍汤加减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6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奥曲肽针、奥美拉唑针治疗,B组联合中药方剂八珍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止血效果、止血时间、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长。结果 B组的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A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针、奥美拉唑针联合中药方剂八珍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具有止血更快,效果更显著,减少平均输血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长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方法22例患者均在临床超声、MRI和生化资料确认子宫瘢痕妊娠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向下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结果UAE术后48 h~72 h给予患者清宫,清宫手术均一次成功,术中出血少,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结论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经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预处理和应急栓塞止血处理后,清宫时手术出血明显减少,清宫成功率高,保宫机会加大,对社会、家庭、个人都有应用意义。
作者:左家顺;张世荣;马丽前;肖继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下修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1例,接受腹腔镜下修补术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开腹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试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术后镇痛率都明显高于试验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下修补术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且很少有术后并发症出现,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胡尚贤;张旭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裸化阑尾动脉在三孔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的优势。方法腹腔镜下采用裸化阑尾动脉丝线打结技术治疗52例阑尾炎患者。结果5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切除阑尾,术中均于阑尾系膜根部裸化出阑尾动脉,无中转开腹。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腹腔镜操作熟练的术者,裸化阑尾动脉后,术中阑尾动脉结扎效果确切,降低了因术中岀血需二次止血的概率,减少了术后阑尾动脉出血的可能性,而且“一大两小”的戳孔及丝线打结同时具有美观、经济的特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龙;卢清平;张玉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