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
目的:对比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注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2 h、12 h出血量方面,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米索前列醇,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刘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涉及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并行后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个月~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个月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达到91.7%。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通过胫骨平台后内侧切口,能够准确复位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手术疗效优良。
作者:贺秀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患者,女,61岁,入院诊断L4~5,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不满意,拟行L4~5,L5~S1椎间盘摘除术。既往体健,无手术麻醉史,无药物过敏史,术前查体除外椎间盘突出症专科情况外余正常。医院常规五项(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生化全套、大便常规)正常,生化:TP 64.85 g/L,ALB 38.77 g/L,GLB 26.08 g/L, PA 284.8 g/L,CO226.32 mmol/L,GLU 5.02 mmol/L。胸部X线报告未见明显异常。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良好,弥散功能正常。平车入室,体温36.6℃,双肺呼吸音清,BP 123/70 mm Hg,P 80次/min。建立双静脉通道,快速诱导插管全身麻醉,具体用药:咪达唑仑、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得普利麻。诱导平稳,调整体位,生命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术中第一瓶液体为乳酸钠林格,手术进行到暴露椎板时,正好输入琥珀酰明胶约50 mL左右,出现SpO2降至90%,BP 53/30 mm Hg,气道压力增高,肌松不够,给予地塞米松10 mg,人工通气,症状未缓解,停止手术,转变体位,见全身血管性水肿,即停用琥珀酰明胶(约入100 mL)。进行抗过敏性休克治疗,肾上腺素气管给药1 mg,甲泼尼龙80 mg多次间断应用防止血管通透性增加,适度扩容,多巴胺及间羟胺维持BP 90/50 mm Hg,同时分别给予异丙嗪25 mg、葡萄糖酸钙10 mL、奥美拉唑40 mg静脉输注,头部降温保护。自主呼吸恢复后,双肺听及水泡音,出现泡沫痰,随即给予吗啡及速尿应用情况好转,继续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生命体征BP 90/50 mm Hg、SpO297%,急查血气pH 7.33、PaCO235 mm Hg、PaO285 mm Hg,及生化CO219.42 mmol/L、ALP 32.22 U/L、TP 33.94 g/L、ALB 20.81 g/L、GLB 13.13 g/L、PA 170 mg/L、GLU 11.18 mmol/L。送ICU继续治疗,3 d后患者情绪稳定,对答切题,血管性水肿症状逐渐改善,15 d后痊愈出院。
作者:黄江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切除术复合术前预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A术前注射抗菌药物,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组B采用小切口切除术;对照组C术前注射抗菌药物,采用传统阑尾切除术;对照组D采用传统阑尾切除术。比较4组治疗效果。结果切口长度与术后恢复时间治疗组A、B明显短于对照组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率治疗组A明显低于治疗组B(P<0.05),对照组C明显低于对照组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切除术复合术前预先使用抗菌药物具有切口小、切口感染率低、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点,是临床上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理想方法。
作者:海风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儿智能及精神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48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试验组(74例),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95%,对照组为8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6,12个月后,观察组 PDI、MD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患儿神经系统损伤恢复,提高患儿精神运动、智力发育及生存质量。
作者:王柏林;蒋晓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或者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2例确诊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7例,治疗组患者行单独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等。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6.0%,有效率为85.1%,细菌清除率为90.0%,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1%;对照组痊愈率为62.2%,有效率为84.4%,细菌清除率为90.9%,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好的治愈率和细菌清除率,治疗成本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赵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微创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对照组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PFNA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出血量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PFNA治疗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吕海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380例晚期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预防:健全压疮管理组织结构、加强对护士的培训、规范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实施预防压疮的各项护理措施、严格床边交接班制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压疮相关知识了解86.84%、积极配合92.63%、护理满意度98.95%,高于对照组的64.21%,73.68%,86.32%(P<0.05);压疮发生率0.53%,低于对照组的4.21%(P<0.05)。结论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集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压疮相关知识的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降低了压疮发生率,增加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海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减低患者遵医行为及对特定知识掌握的影响。方法对184例糖耐量减低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教育前后患者对特定知识的掌握(血糖评定、危险因素、转归)和遵医行为(定期复查、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监测血糖、情绪稳定)情况。结果通过健康教育,患者的遵医行为及对特定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不完全遵医和完全不遵医比例显著下降。结论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增强对糖耐量减低特定知识的认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王春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4年9月—2015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选16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80例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对照组80例患者按常规实施健康教育,对比2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在疾病知识掌握率、规律用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和适当运动等健康教育效果上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6.25%),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和自我保健意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
作者:侯兰珍;王莹澄;裴小英;谭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下修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1例,接受腹腔镜下修补术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开腹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试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术后镇痛率都明显高于试验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下修补术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且很少有术后并发症出现,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胡尚贤;张旭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基层综合医院心内科会诊临床特点。方法统计分析2014年5月—2015年4月1年时间内我院请心内科会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共1074例会诊病例纳入统计,包括普通会诊886例(82.49%),急诊会诊188例(17.51%);手术科室会诊676例(62.94%),非手术科室398例(37.06%)。在主会诊理由中,血压高(432例,40.22%)、心电图异常(302例,28.12%)、出现心内科相关症状(186例,17.32%)分列前三位;普外科(124例,11.55%)、眼科(123例,11.45%)及妇产科(102例,9.50%)分列科室会诊数前三位;手术科室会诊主要是术前评估(404例,59.76%),血压高、心电图异常、既往诊断冠心病是前三位主要会诊理由。结论综合医院各科室请心内科会诊常见,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医疗服务及降低医疗风险的同时,也反映了部分非心血管专科医师对心血管病基础知识的欠缺。
作者:黄正林;高月;张海波;任平;龙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制适用于乡镇医院妇产科生产孕妇床头护理的交班表,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基于SBAR沟通理论研制用于生产孕妇床头护理的交班表。将60例生产孕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生产孕妇床头护理交班表”进行交接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交接班。比较2组的护理交接班用时、护理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交接班用时、护理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分别为(5.4±2.1)min、13.3%和86.7%,对照组分别为(7.5±1.4)min、36.7%和60.0%。结论应用本文研制的“生产孕妇床头护理交班表”对生产孕妇进行护理交接班,能够缩短交接班时间,减少交接班时的问题发生率,提高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
作者:吴国霞;林爱群;王澜;钟素琼;林婉英;许雪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医护员工素质的需要。其有利于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强化医院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医院的文化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医院文化建设的认知度不够;医院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和盲目性;医院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制度缺失及多层面脱节的现象,应针性实施多种措施促进医院文化建设。
作者:骆汉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常规就诊组和院前急救组,常规就诊组患者直接前来急诊科就诊,未接受院前急救护理;院前急救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比2组干预结果。结果与常规就诊组比较,院前急救组救治成功率更高,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发病至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大,可快速实现急救反应,为患者抢救争取时间,减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作者:曹英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单纯眼部玻璃酸钠滴眼治疗与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儿童异常瞬目的疗效。方法将频繁接触视频设备、纳差的197例异常瞬目儿童随机分单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单纯组眼部滴用玻璃酸钠眼液滴眼,联合组加用醒脾养儿颗粒口服。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纯治疗组有效12例,占16.90%,好转26例,占36.62%,无效33例,占46.48%;联合治疗组有效61例,占48.41%,好转49例,占38.89%,无效16例,占12.70%。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小儿异常瞬目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红;彭家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裸化阑尾动脉在三孔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的优势。方法腹腔镜下采用裸化阑尾动脉丝线打结技术治疗52例阑尾炎患者。结果5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切除阑尾,术中均于阑尾系膜根部裸化出阑尾动脉,无中转开腹。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腹腔镜操作熟练的术者,裸化阑尾动脉后,术中阑尾动脉结扎效果确切,降低了因术中岀血需二次止血的概率,减少了术后阑尾动脉出血的可能性,而且“一大两小”的戳孔及丝线打结同时具有美观、经济的特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龙;卢清平;张玉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针对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予以分析探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7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88例观察组和88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其临床疗效较佳,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更好地控制病情,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王严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带教中应用目标管理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4届护生6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30名及观察组30名,对照组进行常规带教,观察组采取目标管理法。对2组护生的综合能力、操作技能、带教工作满意度等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护生理论及操作考核分数均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学习态度及动手能力、主动性等综合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带教中应用目标管理法具有可行性,可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操作及理论能力,也能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满意度,改善整体教学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潘焕;程兴东;王会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镇痛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予相同的综合性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镇痛治疗,试验组给予芬太尼镇痛治疗,观察记录2组用药后1 h、6 h、12 h、24 h、48 h的新生儿疼痛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通气参数、氧疗和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的新生儿疼痛评分于用药后1 h、6 h、12 h、24 h降低;生命体征及呼吸机通气参数于用药后6 h、12 h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氧疗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较苯巴比妥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能更快更有效消除人机对抗,降低患儿疼痛反应,改善呼吸机通气参数,缩短氧疗和机械通气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黎清耀;曾秋月;刘经飘;谭开卷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