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林;蒋晓宏
药理学是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其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多、内容复杂、涵盖面广,难学难记,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笔者从事药理学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从绪论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对学好药理学尤为重要。
作者:封芬;谭安雄;魏海谅;李涛;欧阳恩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佝偻病合并缺铁性贫血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当地幼儿园中的500例儿童进行血常规、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碱性磷酸酶检测,研究分析佝偻病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结果500例儿童中,有70例为缺铁性贫血合并佝偻病,比率为14%,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且2~岁患儿有4例,占该年龄段总儿童的40%,比其他年龄段的儿童发病率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患有缺铁性贫血合并佝偻病的比率较大,2~岁儿童的发病率高,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应加强相关防治措施的宣教。
作者:齐彩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发生率5%~12%;于妊娠20周后,感到头痛、头晕等高血压的症状,其病情变化快,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抽搐昏迷等症状,甚至母婴死亡[1,2]。因此应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及时合理干预,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可以更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确保孕产妇安全,提高母婴预后质量[2,3]。现将其新的护理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作者:吴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通过盆底肌筛查了解已育妇女盆底肌障碍状况并进行原因分析。方法选择妇保科产后42 d体检、妇女病普查门诊共1445例患者(年龄18岁~50岁)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妇科常规检查及盆底功能筛查,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诊断阳性人数567例(阳性率39.24%),阴道壁膨出546例(其中139例为单纯阴道壁膨出,其余伴子宫脱垂174例,伴压力性尿失禁136例,伴腹直肌分离97例),单纯盆底肌肉松弛21例。所有筛查阳性者均进行追踪随访,进行康复治疗仅有370例,治愈人数294例。结论女性盆底肌障碍性疾病与年龄、妊娠及分娩次数,胎儿出生时体重(体重大于4.0 kg)、绝经等有密切关系,已成为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问题,建立经济、实用、有效的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PFD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零凤莲;刘振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方法利用OA系统将2015年7月—12月上报的43例护理不良事件,应用鱼骨图进行根因分析。结果43例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占26%,导管滑脱占16%,锐器伤占12%,跌倒占7%。未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流程,教育培训、健康宣教不到位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结论全面落实防范措施,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作者:韩莉;杨坤;高旗;贾立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8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其中40例分为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应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口服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胃痛、胃胀、呕吐、胃出血等)积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胃炎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都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治疗有效率高,患者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我院于2014年12月19日—22日接受四川省医院评审专家进行二甲现场评审,本次评审无论在评审理念、评审指标、评价标准、评审形式等方面与第一周期等级医院评审工作相比有了很大的调整[1]。本次评审中,评审专家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检查、查阅资料、调取病历、现场访谈和个案追踪等评价方式,结合社会评价,医疗信息统计评价,自评报告等信息查询等进行实地检查和评价。评审中护理专家建议加强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调整护理部层面的质量管理核心成员,精兵简政,结合四川省护理质量推荐标准调整医院的护理质量标准,使其更适合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进一步更好地运用PDCA循环,同时探索科学有效符合基层医院的科学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护理部积极采取措施,用医院评审标准指导护理日常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在学习和使用《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试行)2014版》的过程中发现护理质量管理其实与医院评审的思路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作者:江琳;石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子宫复旧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80例行剖宫产的患者术后进行B超检查,观察其子宫复旧情况。结果行剖宫产术后5 d,出现宫腔积液的患者1例,占总数的1.25%;在术后42 d,出现宫腔积液的患者有3例,占总数的3.75%。检查子宫声像图为愈合良好的患者有75例,占总数的93.75%;而出现炎性反应子宫切口声像图的患者有3例,占总数的3.75%。结论用B超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情况进行检查,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慧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皮下引流法与开放换药法预防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治疗的顺序将其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皮下引流法治疗,对照组接受开放换药法治疗,对比2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切口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创面清除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瘢痕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接受皮下引流法治疗,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缓解疼痛程度,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林庆国;刘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析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经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按入院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骨性融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踝-后足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的骨性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踝-后足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且具有骨性融合率高、创伤小、痛苦少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作者:胡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或者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2例确诊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7例,治疗组患者行单独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等。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6.0%,有效率为85.1%,细菌清除率为90.0%,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1%;对照组痊愈率为62.2%,有效率为84.4%,细菌清除率为90.9%,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好的治愈率和细菌清除率,治疗成本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赵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芬太尼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镇痛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予相同的综合性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镇痛治疗,试验组给予芬太尼镇痛治疗,观察记录2组用药后1 h、6 h、12 h、24 h、48 h的新生儿疼痛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通气参数、氧疗和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的新生儿疼痛评分于用药后1 h、6 h、12 h、24 h降低;生命体征及呼吸机通气参数于用药后6 h、12 h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氧疗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较苯巴比妥对机械通气新生儿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能更快更有效消除人机对抗,降低患儿疼痛反应,改善呼吸机通气参数,缩短氧疗和机械通气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黎清耀;曾秋月;刘经飘;谭开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张洪义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天津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研究项目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年,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各种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顽固性失眠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擅长应用整体调节之法,治疗内科多种疑难疾病,临床疗效卓著。
作者:边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对全髋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对30例行首次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术后常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组于术后6 h行耳穴埋豆,比较2组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耳穴压豆配合镇痛泵技术管理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作者:崔雁;倪玲玉;沈红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妇产科疾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将进行子宫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阴式子宫切除,对照组给予腹式子宫切除,观察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子宫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子宫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并发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妇产科疾病比腹式子宫切除术效果要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流感监测结果,了解流感流行特征及变异特点,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2014年713例流感样病例监测资料和病原学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13例流感样检测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出流感病毒株217例,其中散居儿童占30.42%,托幼儿童占40.09%,学生占29.49%。流感样病例阳性检出率为30.43%,各月阳性分离率在0%~70.91%之间,1月、12月病毒分离率较高,为70.91%和53.92%,5月—9月未分离出病毒株。217例阳性者中新甲H1占26.26%,季H3占37.33%,Yamagata占36.4%。结论冬春季为阳泉市流感的高发季节,流感病毒株以季H3、Yamagata和新甲H1为主;儿童流感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托幼儿童、学生为流感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学生。
作者:段淑红;刘向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ASIA2000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个月~36个月,平均18.1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无内固定失效病例。骨折椎体的影像学评价,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 ASIA 分级,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E级以下15例均有1~2级恢复;VAS评分,术前平均7.1分,末次随访平均1.9分。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术骨折,可增加生物力学稳定性,恢复并保持骨折椎体高度,有利于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缓解腰背部疼痛。
作者:冯骁杰;汪锴;李绍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涉及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并行后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个月~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个月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达到91.7%。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通过胫骨平台后内侧切口,能够准确复位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手术疗效优良。
作者:贺秀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急救流程改善在基层医院内脏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2014年1月—10月和2015年1月—10月内脏伤患者的急救处理流程,总结其抢救与处理办法及时限,寻找到适合基层医院对内脏伤患者进行抢救的科学流程。结果2015年改变流程后与2014年对比抢救成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外科等待会诊、急诊输血、外科医生协助急诊、医护护送检查、完全绿色通道检查手术能大大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黄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艾滋病流行病学态势,探索近期艾滋病防控策略。方法对港南区2006年—2015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患者(AIDS)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2015年港南区共报告HIV/AIDS 1326例,发生率居高不下;男女性别比为2.87∶1;病例向中老年发展,农民占71.49%,异性性传播占77.98%。结论港南区HIV/AIDS年发生率居高不下,当前防控措施宜根据艾滋病流行模式的转变适当调整重心。
作者:黄剑锋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