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兰
目的:评价心理支持法在脑震荡综合征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住院符合ICD-10脑震荡综合征诊断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而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评估标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HAMA、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支持法能影响和改变脑震荡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疗效较好,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情绪稳定,帮助患者提高适应与应对能力,有利于治疗与康复。
作者:李莉;刘静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合理用药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70例,回顾性分析其患病情况、用药过程以及结果,再以处方点评方式对患者临床用药治疗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同时选取2014年同期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74例进行评价。结果与2014年组相比,2015年组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联合使用率均有所降低,但是单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比重则增加,特别是青霉素、广谱头孢,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率相较于2014年也有所增加。结论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有所缓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用药变得更加合理,但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艾建华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定期随访教育对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及血压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住院期间均行高血压常规护理,出院后干预组予以定期随访教育,而对照组不再予以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遵嘱规则服药、自我监测血压、定期来院复诊、生活方式改变等遵医行为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血压控制率91.67%,对照组血压控制率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随访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改善血压控制水平。
作者:朱一玲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掌握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变化和防治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和《2014年山西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选择5个病区县、14个病区村作为监测点,调查监测村的改水及改水工程运行情况、测定水砷含量,同时对监测村常住人口砷中毒病情进行调查,并测定尿砷含量。水砷、尿砷含量测定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GB/T5750.6-2006),砷中毒诊断采用《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结果14个监测村已全部改水,改水率100%,14个村监测了11个改水工程,全部正常运行,且水砷含量全部合格。砷中毒检出率为1.61%(123/7621),以轻度患者为主;尿砷含量共测定419人,尿砷浓度范围为0.0001~0.444 mg/L,几何均值为0.0099 mg/L。结论山西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工作应是今后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
作者:吴赵明;裴秋玲;李鹏飞;王正辉;荆玉兰;武敏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观察组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对照组(P<0.05)。结论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胆碱酯酶活性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蓉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恶性肿瘤检出及相关因素,为肿瘤防治和健康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体检中心70063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检查、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及胸部X线正侧位片检查,分析临床研究结果。结果70063例健康体检者中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共计98例,检出率为0.140%;检出前五位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乳腺癌、肝癌、肾癌及结直肠癌,所占比率分别为0.037%,0.025%,0.017%,0.014%及0.013%;40岁之后各年龄层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均高达19%以上;有临床症状者共计15例(15.31%),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者83例(84.69%)。结论恶性肿瘤与年龄、性别等因素存相关性;健康体检有助于提早发现恶性肿瘤,故而临床上应当以中老年人应作为重要检查人群,女性群体中以乳腺癌为重点检查方向,尤其是肺癌可作为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加以关注。
作者:姚宇彤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营养支持等优质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止血成功率93.8%,护理满意率为96.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可以有效提高止血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慧琴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HepB)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在围生期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5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观察组采取乙型肝炎疫苗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测定患者治疗前、分娩前血清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测定婴儿6个月龄、12个月龄时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观察其阳性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BcAb、HBeAg、HBV-DN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观察组患者血清HBcAb、HBeAg、HBV-DNA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24 h内,观察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HBsAg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出生24 h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pB与HBIG联合免疫在围生期HBV传播预防中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符斌华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2±6.1)个月,创伤椎骨均全部愈合,内固定未见明显松动或断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轻、术后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代军;郭松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门诊换药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6月期间180例门诊换药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换药护理,观察组实施下列心理护理:创造舒适环境、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结果观察组SDS评分(34.34±9.23)、SAS评分(33.28±8.98),低于于对照组的(42.29±10.33)、(41.27±11.21),差异显著(P<0.05);护理满意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减轻或消除换药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使其主动配合从而缩短病程,减少换药次数,尽早康复。
作者:顾美云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分析护理差错原因,制订防范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间发生的161例次护理差错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相关的护理差错评定标准,对护理差错的性质进行评定。结果在对161例次护理差错发生的分析中,52.17%是中专护士。就差错发生时间而言,上午发生差错率占43.48%,夜间的差错率也较高占28.57%。工作年限1年内的护士差错发生率43.48%。结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高护士业务技能水平是防止护理差错的基础,紧抓各环节的护理质量控制,如强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等是防止护理差错的关键。
作者:周英婷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对比汇科HK-2003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与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电解质钾、钠、氯结果,评估其偏差大小。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EP9-A2要求,临床工作中每天随机抽取10份新鲜血清标本,分别用两仪器检测其K+、Na+、Cl-含量,连续5 d,记录检验结果,对两仪器进行偏差评估。结果在对比试验中,两仪器所测结果基本一致,配对检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K-2003电解质分析仪与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仪电解质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适合基层医院广泛使用。
作者:王长海 刊期: 2015年第25期
乳腺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术后复发和转移,而乳腺癌在肿瘤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发生了转移,在乳腺癌外周血中发现肿瘤细胞,对早期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循环肿瘤细胞已经被证明是转移性乳腺癌预后的标志物。然而,新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在早期乳腺癌中亦可提示预后不良。目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主要由富集分离法和分析鉴定法两部分组成,应选择合适的方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以提高检测效率。探索循环肿瘤细胞与乳腺癌的关系,有助于乳腺癌早期检测及合理治疗。
作者:杨健;郝辉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脑白质异常的早期干预评估价值。方法对比和随访不同类型脑白质弥散性高信号(DEHSI)患儿神经心理发育结果。结果在矫正年龄后1个月与3个月大的患儿、3个月与5个月大的患儿的整体及中重度组的部分发育结果评分之间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干预对患儿预后可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孛茹婷;王腾;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进行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1年随访,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上,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9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具有损伤小、固定可靠、患者术后能够早期功能康复锻炼等优势,特别适合在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实行,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东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分析白内障手术后疼痛的具体原因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主诉眼痛的患者86例,予疼痛评分,分析疼痛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结果手术后患者视力恢复良好,疼痛症状减轻。结论针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疼痛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满意度。
作者:俞密花;唐小芳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评价三种结核抗体检测试剂盒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5例肺结核患者为肺结核患者组、90例非肺结核患者为疾病对照组、10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分别用杭州艾康(胶体金法)、上海奥普(胶体金法)、潍坊康华(酶联免疫法)三种试剂检测血清中的结核抗体。结果艾康的特异性为83.7%、敏感性为86.3%;奥普的特异性为83.1%、敏感性为73.6%;康华的特异性为94.2%、敏感性为63.2%;艾康、奥普、康华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6%,68.6%,84.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4%,86.3%,83.6%。结论三种试剂在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艾康试剂敏感性较高,可用于结核病的初筛,康华试剂特异性较高,可用于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曹英迪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青光眼患者70例(86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对比2组术后疗效。结果术后7 d内,2组患者眼压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2组眼压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都出现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用于青光眼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眼压,控制滤过泡,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作者:曾龙飞;解忠祥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适合瘢痕子宫早孕患者安全、有效、痛苦小的流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2例瘢痕子宫早期妊娠患者,将其根据流产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负压吸引术)100例,B组(超声引导下无痛负压吸引术)96例,C组(药物流产术)106例,观察不同流产方式的效果。结果 A组、B组流产成功率(98%,100%),明显高于C组(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较A、B 2组术中出血量多,术后阴道出血时间较长。 B组在手术终止瘢痕子宫患者早期妊娠中较A组有明显优势,A组、B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5%,0;子宫穿孔发生率分别为5%,0;但宫腔、宫颈粘连发生率方面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疼痛程度较A组、C组明显较轻(P<0.05),易于患者接受。结论超声引导下无痛负压吸引术对终止初次剖宫产后瘢痕子宫患者早期妊娠是相对较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方法。
作者:刘新月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并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180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各60例。A组给予胺碘酮,B组给予稳心颗粒,C组给予胺碘酮+稳心颗粒,观察并比较3组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68.33%,B组总有效率为70.00%,C组总有效率为90.00%。 C组疗效佳,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6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4例恶心;B组3例出现恶心;C组有2例轻微恶心,A组不良反应多,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并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优于两药单独用药,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慧琳;刘志坚;徐小华 刊期: 2015年第25期